2018年的知识付费再次迎来姿势变阵,打头换体位的还是分答。
或许,准确来说,上线632天之后,从2月6日开始,分答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它的新名字叫做“在行一点”。
按照创始人姬十三在这个更名发布会、亦是分答历史上第二场发布会上的说法,这一次品牌升级并非简单的换皮重生,而是通过整整一年多的试验,开发出了课、班、讲的新产品形态,针对解决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提供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后的一次知识付费迭代。
新的姿势能让围观群众撒币吗?
分答变身“在行一点”的新姿势,并没有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引发什么议论,一切波澜不惊。反倒是在发布会上同步推出的问答小程序“我最在行”,颇有眼球效益。
无他,又一个蹭直播答题热度的同行上线了。这个号称前期测试有数十万人参与的小程序,里面除了一个综合性擂台外,还有若干个按学科垂直化的分擂台,似乎更容易让人获奖。然则,缺少了“百万富翁”式的激励和知识盲点的刺激下,这样太过知识付费的考试,也就变得有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了”。
当然,这个需要撒币的大众狂欢型知识付费,本身与提倡收钱的精英型知识变现,太过于强烈的调性不合,恰恰委婉的道出了知识付费的迷茫。
路在何方?“2017年已经升级成一个帮助用户每天进步一点、每天在行一点的app。分答这个名字,已经不再适合我们。”姬十三的解答似乎在说明在互联网上“师者,传到授业解惑者也”的路走不通:一对一的付费问答,只适用于健康、法律等领域,一分钟的语音解决不了如何理财、如何减肥、如何面试等等更大的问题。
更现实的问题是,谁会乐意去付费。知识付费的3只老虎,都很迷茫。
在整个知识付费圈里,喜马拉雅是从免费音频走向付费音频的,而它严格来说就不是一个知识付费的套路,而是用免费的前戏,让用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娱乐而主动升级为VIP。换言之,音频里的爱奇艺,和音乐App套路差不多。听众本身并没有带着解决问题的考量来付费。
至于另外一家和在行一点混迹在朗园Vintage的得到App,从卖书的罗辑思维一路走来,现在也不过是将过去的浓缩一些要卖的书,变成了更多人用音频的方式来读自己的书给用户听。
就连罗辑思维/得到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脱不花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得到App所在行业是知识服务,不是知识付费。
理由依然很简单,付费买来的知识,用处不大,至少大多数人短时用不上,那还不就是在销售音频书吗!
当然,可能是高浓缩节选或趣味导读版……
为什么知识付费往往没有药用价值?
任何知识,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挥作用,只是现在囤着知识的人,很难预知这个时刻何时来临。
对于“在行一点”来说,它的过去定位很鲜明,就是避免这样的知识囤积,想要用有问必答的方式来立时解决用户的疑难。
换言之,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付费,而是有偿问答。
但问题是,这样的问答很可能对于问答双方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比如在2017年短视频头部网红papi酱进驻分答,2个月后跑路。理由很简单,没精力顾忌,只能停更。
更准确地来说,千万级粉丝并没多少乐意付费吃私房菜,因为外面的papi酱短视频大多与之风味相同;而papi酱本人,除了让大家开心一下外,也没啥让付费者能有更多获得感的可能。
甚至于早期在分答上很火的王思聪,在回答了一大堆敏感话题后,也索然无味。用户围观下炫富姿势、八卦下自爆隐私就好了,刚开始早知道一点,或许挺成就的,但后来也就是秒级社交网络传播,并没有多少意思。
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姬十三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这一波“在行一点”不刷泛娱乐的流量、也不玩一分钟的废话,想要从解决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的所谓“在线精讲”上,开发出新的课程。
互动这个分答过去的套路开始淡化,精讲这个过去罗辑思维玩过的老路数成为关键词,只是这样就能知识付费了吗?
答案或许依然是否定。知识付费之所以除了法律、健康这种偏个性化、碎片化的领域,很难更多扩展的关键原因在于搜索引擎和互联网问答的繁荣。
大多数常见问题,不知道可以问度娘、刷问答、看经验,一般都能免费解决。至于没有标准答案的,知乎上也有讨论,此外,姬十三上一个创业项目果壳网,也干这个活。
基础问题的解决,没有什么赚钱角度,除了法律这类太强调个案细节的东西。
至于高大上呢?专家教授们或许在大学课堂上跟不上时代了,可在网上就算迭代够快,依然解决不了问题——知识分享,很多时候本就是嘴炮式的存在,理论上的专家大多也不是该行业的领导者。
结果呢,要吸引付费只能笔走偏锋来吸引人,如何做?语不惊人死不休!至于药用价值嘛,就只好象阿胶、燕窝、鱼翅之类的讨论一样,暂时搁置了。
原本,“读书”这件事,就是这样一个带着功利目的、却不能急功近利的慢药。(刊载于《计算机应用文摘》2018年3月刊)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zhangshuyue/209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