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的很可能正是我们自己

现实工作中,存在不少情形让我们觉得身处混乱使得工作应付不过来。最为常见的现象有:工作量太大、人力资源不足、沟通不畅等等。对于混乱状态的出现也存在不同的解释,比如:

1) 我的领导无能。有这种思想的人会认为:因为我的领导无能,造成向他人做了不应当做的承诺,最后导致过多的工作量。

2) 公司没有钱。有这种思想的人则认为,现在的混乱是因为公司没有钱所造成的,似乎只要有了钱混乱就会自动消失。

3) 公司的管理不当。由于管理不当,造成存在大量的无效率和无效果的事情发生。

4) ...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列出自己对于(曾经)所处混乱现状与众不同的解释,但无论有多么与众不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从混乱中走出?毕竟这是处于混乱中的人所不可回避的切身利益问题!

有人存在这样一种消极的思想,认为混乱是组织所“与生俱来”的,是不可能通过个体改变去影响的;也有人持解决组织的混乱问题只能通过对组织进行“重启”这种观点。对于这种消极观点,作者并不赞成,与之相反的是,认为组织混乱状态的改变应当通过个体改变来循序渐进地实现。“重启”一个组织无非就是让企业破产重来,或者找一个具有“重启”能力的CEO。那如何保证破产重建的企业又不会进入混乱呢?全球又有几个具有“重启”能力的CEO?且人是善变的,如何保证CEO不会变(请注意CEO也是一个个体)?个人认为,组织的混乱正是个体造成的,且制造混乱的个体多了就将使组织处于更大的混乱之中,以至于最后让身在组织的人认为混乱是组织所“天生的”且不可改变。既然混乱是个体所造成的,那为了走出混乱,就需要从个体改变着手。

个体对于混乱现状的解释很有可能不会指向自已,比如,很少有人会说“这种混乱的现状正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而造成的”。诚然,无论人的能力多么的强,但总强不到能应付所出现的所有混乱。既然个体的能力并不足以强到应付所有的混乱,那我们作为个体应当如何做呢?应当通过自己行事方式的改变进而间接地影响相关人员!请注意,不是直接去改变他人,而是间接,要做到间接改变他人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利益。

比如,如果觉得领导因为能力不行而使得自己承担了过多的工作,那我为什么一定要完成领导所指派的所有任务?试分析一下,如果我的工作做不完,第一个利益相关人就是自己,而第二个则是领导。自己的利益受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想走出困境就得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其实是对我们的将来有可能是有益的)。采用这种行事方式会造成两种后果:后果之一是,因为我没有完成工作,而被“炒”,这种后果当然非常严重,在使用这种方式时最好不要选择工作没有做好就将被“炒”的case;另一种后果是,过多的工作没有做完并不会影响个人生计,但却影响到了领导的声誉。对于后一种情形,我想大多数领导会找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为什么没有做完“应当”完成的工作。如果领导关心因为下属没有完成工作而造成的对自身声誉的影响,那么下次按排工作时,他一定会征求下属的意见。而如果领导不关心这类声誉,那很有可能说明我所做的工作并不重要(那干吗还要拼命去完成呢?)。

组织的混乱都是因为个体能力不足而造成的。对于身陷混乱中的人,如果仔细对自己的混乱状况进行分析,一定会发现是因为自己的技能不足而促成了混乱的出现,或者因为自身的某种行为使得自己成为了混乱滋生的“温床”。

造成个体进入混乱很重要的原因是:一,做事不专业,不到位;二,不敢说出事情的真实情况;三,个人技能不足,总的说来就是个体的能力和态度。对于第二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国人的意识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国人有一个“好习惯”,很喜欢为他人着想以致于自己进入了混乱状态也不顾,具有这种习惯的人也是“假设综合症”(参见《警惕工作中的假设综合症》)的重病患者。这类人凡事先想一想领导会怎么想,“如果领导都搞不定的事,我告诉他也没有用,那还不如不告诉他”。这种“好习惯”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影响了相关决策,以及阻断了压力的有效传递。每个人应当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则应当承担,如果不是则应明确地告知相关人员,这种行事方式是一种“作为”的表现。反之,如果动不动就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则很容易造成信息传递不畅,也使得压力没能正确地传递到相关人员,进而使得相关人员“不作为”。当然,作者不是反对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处事,而是应当有先后
— 先已后人。请相信,问题不会因为我们掩盖而自动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正视而加剧,只会因为我们回避而变得愈加混乱。

采用“先已后人”的方式,能有效地消除没有必要的混乱或降低混乱的严重程度,而不至于走到“向左或向右”的田地。组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要使其有序一定需要依赖身处组织中的个体的积极改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种积极的“链式反应”,并最终使得组织更加的有序和可控。

无论如何,个人的积极改变都将有可能促使组织发生变化,即使不是整体的质变,也完全可以做到局部的质变。别忘了,组织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团体文化,而改变小团体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关键是小团体的“头”具有足够的能力,积极、开放的心态以及以身作责的行事方式。个体只有尽到组织公民应尽的义务,才有可能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得组织具备驾驭混乱的能力。

消极的心态或许正是为了掩盖我们自己的无能!!!

无能的很可能正是我们自己,布布扣,bubuko.com

时间: 2024-10-12 04:54:30

无能的很可能正是我们自己的相关文章

苹果夺走了产业链的尊严?

苹果的强势亘古未有,乔布斯和他的团队甚至把消费者变了iPhone的教徒,狂热而痴恋,事实上,苹果向世界输出的不仅仅是一两款优秀的手机,更有一种让人趋之若鹜的文化,曾几何时,这种文化让整个产业链大受裨益,苹果基本上不用做市场分析,他们有自信把仓库里的产品全部卖出去,于是,在整整一年里,整个产业链工作的重心就是跟着苹果设计团队不断打磨产品,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然后,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之后的几个月里,大赚一笔,甚至完成蜕变.除了iPhone5这个特例之外,苹果和他的供应商们似乎从未失手,大家团结地像

【转】快速学习者的高效学习策略

过早地关注细节,你很可能让自己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境地. 高效学习者都有哪些学习策略值得效仿?这个问题最早出现在 Quora,本文源自对该问题的一个答复. 该答复作者是阿莱西奥·布瑞沙尼,他在数字技术领域具有十五年的专业策略咨询经验.以下就是这个答复的具体内容.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真的很棒.一直以来,我对商业.个人成长以及武术搏击均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个问题促使我反思了过去的一些经历. 我想告诉你,我见过不少貌似学习缓慢的人,他们对一些领域的深入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那些所谓的『快速学习者』.事实上

[转]从三层架构到MVC,MVP

本来是不想跳出来充大头蒜的,但最近发现园子里关于MVC的文章和讨论之风越刮越烈,其中有些朋友的观点并不是我所欣赏和推荐的,同时最近也在忙着给公司里的同事做MVC方面的“扫盲工作”.所以就搜集了一些大家接触MVC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下解释说明,希望能与大家多多交流,呵呵. 当然这种架构模式本身的一些问题也会在接下来的内容就加以介绍,另外就是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观点的话,欢迎拍砖(只要不打脸就行,呵呵). 一.  MVC是谁提出的         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是Xerox PA

采用[ICONIX] 方法实践分析和设计之四 [健壮性分析]

在前三章中通过(问题域)建模和用例分析之后,在许多的UML书中可能接下来就要进行时序图和协同图的绘制了.但是问题好像还没那么简单,因为这里有一条鸿沟还没有跨过去,正如下图所示:                    在我刚学开始学习 UML时,在拿到用例文本时要去画时序图总感觉有些别扭,不知如何才能将文本中的意思完全用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总是感觉分析出来的文本中缺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而这些被丢掉的对象最终可能会导致无法绘制时序图,但又找不出用例文本中到底还有什么东西被遗漏,最终导致设计瘫痪.后来

苦恼的Java小白

我是一个刚刚入职的Java程序员,目前在北京一家小公司,公司的项目正式上线不久,按道理说应该是忙碌的时期,现在却恰恰相反,说是在讨论需求,等需求落实下来,我们再进一步开发,算上今天,在公司闲了一周了,有活的话就是改改小bug,几分钟就搞定的那种. 现在我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活的时候自己不知道如何学习,从哪学起,我还很年轻,正是努力拼搏的时候,然而我已经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周了.我喜欢上网站看一些技术大牛的帖子,看了一段时间发现,并不适合现在的我.(今天看完的明天就忘,而且好多都看不懂) 这几天看

数据分析,了解行业

一周之内真的能摸清一个行业 在和咨询.投行.投资.猎头这些行业的人聊天的时候,我反复听到“一周”这个时间,于是我也开始好奇: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在一个星期之内了解一个行业?你们都是如何做到在一个星期之内摸清一个行业的? 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依然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也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高管.但是,你能了解一个行业的全局,现今状况.过去.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熟悉那个行业的行话,拿捏这个行业的基本信息. 这有什么用? 你能和那个行业内的人自如对话,你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

Scrum中的产品需求预审

原文作者:Mike Cohn 为了保持产品待办事项(product backlog)的整洁有序,我们需要召开product backlog refinement会议(有时也叫product backlog grooming).这个会议是在一个sprint快要结束的时候召开的,以确保下一个sprint的待办事项都准备好了. 在这个会议上,团队和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一起讨论高优先级的待办事项.团队可以趁此机会提出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在spring计划会议上也会冒出来): 如果用户在

利用K2和Microsoft Dynamics CRM构建业务App的5大理由

Microsoft Dynamics CRM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使您能够创建各种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然而,通过将K2的企业业务流程功能与Microsoft Dynamics CRM相结合,您有机会构建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业务应用程序.以下仅列举K2与Microsoft Dynamics CRM结合可为您带来的五大优势. 一.企业流程 Microsoft Dynamics CRM包含了一些流程功能,这些功能对于短暂的(几秒钟)实体操作流程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发布新信息时创建电话跟进流程

如何在一周内摸清一个行业?

一周之内真的能摸清一个行业? 在和咨询.投行.投资.猎头这些行业的人聊天的时候,我反复听到“一周”这个时间,于是我也开始好奇: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在一个星期之内了解一个行业?你们都是如何做到在一个星期之内摸清一个行业的? 在一周之内“摸清”一个行业依然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专家,也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个高管.但是,你能了解一个行业的全局,现今状况.过去.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发展趋势,熟悉那个行业的行话,拿捏这个行业的基本信息. 这有什么用? 你能和那个行业内的人自如对话,你能站在局外人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