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这个参数名称有个log,一看就是与日志有关。是指:用来控制缓冲区(log buffer)中的数据写入到日志文件(log file),以及日志文件数据刷新到磁盘(flush)的操作时机。对这个参数的设置值,可以对数据库在性能与数据安全之间,进行折中。
参数值解释:
当参数是0:日志缓冲数据会,每秒一次地写入到日志文件,并且把日志文件刷新到磁盘操作。该模式下在事务提交的时候,不会主动触发写入磁盘的操作。
当参数是1:每次事务提交时,日志缓冲被写到日志文件,并且对日志文件做磁盘刷新操作,该模式为系统默认。但由于每次事务都需要进行磁盘I/O,所以也最慢。
当参数是2:每次事务提交时,日志缓冲被写到日志文件,但不对日志文件做磁盘刷新操作。对日志文件每秒执行一次,刷到磁盘操作。
当设置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1时, 是默认值,也是最安全的设置,但是在这种模式下性能有一定的损失。 如果设置成0或者2 性能会有所改善,但有数据丢失的风险。
设置成0则数据库崩溃的时候,那些没有被写入日志文件的事务丢失,最多丢失1秒钟的事务,是最不安全的,但也是效率最高的。
设置成2则只是没有刷新到磁盘,但已经写入日志文件,所以只要操作系统没有崩溃, 那么并没有数据丢失, 比设置成0更安全。
在mysql官方中, 为了确保事务的持久性和复制设置的一致性,都是建议将这个参数值设置为1。对于一些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不高的应用,配置为 2 就足够了;如果为了最高性能,可以设置为 0。有些应用,如支付服务,对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很高,所以即使最慢,也最好设置为 1。
参数值 |
数据安全性 |
I/O性能 |
0 |
安全最差。当数据库崩溃,有丢失1秒钟的事务风险 |
最优 |
1 |
安全最好。无丢失数据 |
最差 |
2 |
安全折中。当操作系统崩溃, 有丢失1秒钟的事务风险 |
折中 |
1.1 查看日志提交方式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1.2 修改参数值
还是一样找到my.cnf, 修改参数值
[[email protected] ~]# cd /etc
[[email protected] etc]# vim my.cnf
[[email protected] ~]# systemctl stop mysqld.service
[[email protected] ~]# systemctl start mysqld.service
-- 再次查看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二. sync_binlog
这个参数是对于MySQL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不仅影响到Binlog对MySQL所带来的性能损耗,而且还影响到MySQL中数据的完整性。在MySQL中系统默认的设置是sync_binlog=1。对于“sync_binlog”参数的各种设置的说明如下:
sync_binlog=0:当事务提交之后,不主动刷新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数据到磁盘上,而是由操作系统决定。
sync_binlog=n:每向二进制日志文件写入N条SQL或N个事务后,则把二进制日志文件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上。
而当设置为“1”的时候,是最安全但是性能损耗最大的设置。因为当设置为1的时候,即使系统Crash,也最多丢失binlog_cache中未完成的一个事务,对实际数据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
-- 查看binlog写入方式 SHOW VARIABLES LIKE ‘sync_binlog‘;
总结: 在数据安全与性能以日志文件作为出发点时,我认为功能上与sql server 的数据恢复模式比较相像,但实现的思路是不一样的。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和sync_binlog是MySQL innodb引擎的两个重要的参数,其中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是将事务日志从innodb log buffer刷新到磁盘,sync_binlog是将二进制日志文件刷新到磁盘上。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和sync_binlog 两个参数是控制MySQL 磁盘写入策略以及数据安全性的关键参数,当两个参数都设置为1的时候写入性能最差,
网上也有说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2,sync_binlog=500 或1000。有说对于高并发事务的系统来说,“sync_binlog”设置为0和设置为1的系统写入性能差距可能高达5倍甚至更多。总体上还是要根据业务来判断,在性能和安全上做个选择。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rHSR/p/945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