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下的水果营行:烧钱催不熟生鲜电商

在整个O2O死亡名单中,一个普适性的死亡规律就是烧钱烧到资金链断裂,而烧钱的主要流向均在盲目扩展规模,意图以规模覆盖足够人群来获得黏性和长尾。

文/张书乐

刊载于《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6年2月刊

自2014年10月开设第一家门店,仅一年多,号称要做“水果业内的阿里巴巴”的水果营行就在全国20余个一二线城市,开设了300多家实体店。然而在2015年12月,几乎一夜之间,这个迅速膨胀的水果王国轰然倒塌,广州、深圳、东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门店大量关门,12月16日,水果营行CEO易德更被警方带走……

水果营行,成为O2O死亡名单里的最新登陆者?它的破灭是否预示着生鲜电商走向颓败?或许,结论恰恰相反。

逆向O2O:理念正确下光鲜的坏水果

在水果营行的泡沫破灭中,大量的舆论将关注点投放在它的融资模式——“合伙人众筹”和“会员预付卡”。

尤其是前者,据媒体从水果营行一份单店投资协议样本显示,直营店投资人为公司有限合伙人,不参与门店经营、不拥有门店股份,只参与分红。直营店投资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将获得每月销售额10%回报,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2倍为止。同时还获得投资额10%的原始股权的长期收益。而媒体亦测算,按照水果营行宣称的单店月销售额50万元计算,众筹参与者的年化投资回报率将高达30%左右。而通常认知下,年化益率过10%的产品,其风险已然极高。

但这并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因为由始至终,水果营行所打造的生鲜电商模式,都如同刘伯温那篇《卖柑者言》所寓意的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从理论上来说,水果营行提出的专注线下服务,将人才配置和质量管控放在第一位,夯实基础后再进军线上的路数,是当下许多浮在网络之上、过度依靠网购模式而缺少实体店推进的生鲜电商所缺失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仅仅只是一个正确的理念,却没有切合到实际的地面经营理念之上。

反之,从它的许多专注线下的行动中,可以为生鲜电商以及其他生活化服务O2O提供反面参考。

远离社区的专门店不叫小业态

在水果营行11月外发的一篇软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7-11、全家等便利店,竞相跑马圈地—以便利店、专卖店为主的小型社区零售店,组成小业态商业模式,大有取代大型商超的态势。毫无疑问,水果营行赶上了小业态商业崛起的时代大势。”

显然,水果营行把自己的线下门店定位为小业态。而在媒体披露,其“门店选的都是城市黄金地段,租金较高,还要支付工资,不可能达到高利润,有时还会亏损。”

显然,这种布局黄金地段的思维,于当下立足社区的小业态模式并不相符,反而颇为接近早年的专卖店形态。抛去其或有意为之,以彰显实力雄厚,好招揽合伙人的可能不说。这样的开店方案,历来均是电商实体店或O2O门店所摒弃的。

理由很简单,无论何种电商形态,均是以最大化的扁平渠道、降低运营成本为盈利之源,而位于闹市的门店则反而加大了这些成本,更直接处于商超商圈的辐射范围内,极不利于竞争和拓展。

更为致命的是概念的混淆导致的运营理念的错乱。在水果营行的早前报道中,其总不忘提及“通过线上下单、门店配送,辐射单店周边3公里范围,实现1小时内极速送货上门,解决水果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然而这一互联网+小业态的营运模式,在当下的社区O2O门店试点中,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到了运营费用昂贵、社区需求挖掘不足的难题,早前耗资10亿、依托顺丰强大物流体系和财力布局社区、年运营成本20万的“嘿店”亦难以为继,而开设在闹市、按水果营行早前介绍开店成本动辄百万的线下体验店,若真只按运营思路辐射3公里范围,其收回成本的难度将高出太多。

何况,它还只买水果……

生鲜电商先从爆款玩起

在众多水果营行的正面、负面消息中,有一个信息一直很缺位,即水果营行的水果到底有怎样的优势。

或许造成这一困扰的理由更奇葩,一直号称是生鲜电商的水果营行根本就连一个像样的电子商务平台,都不存在。直到2015年下半年,水果营行在对外宣传中,依然还在说“待电商系统完善后……”

一个线上平台徒有其表的生鲜电商,其线下的门店只能、也只有各自为战。所谓逆向O2O,最终只不过是走到了传统的水果加盟店的环节,披上了一件互联网+的皇帝新衣而已。生鲜电商,其实不是单行线,而是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就像一个跷跷板,轻了哪头,都会接不上地气。

但这并非破解生鲜电商迷局的关键。至关重要的是,走线下体验店的水果营行并没有和周围的商超中的水果柜台有太多的区别。

这都不是早前舆论批判的水果营行不懂水果经营之道,损耗大、价格高、标准化难所能概括的,尽管这是许多生鲜电商创业者不可避免触碰到的问题。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则是更加致命的。

“我必须知道,我为何非要选择在你这里购买水果?”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疑问句式里的“水果”二字可以换成其他任意商品种类。但对于生鲜电商而言,仅仅一句“相较于销售低端水果的菜市场和中低端水果的商超,生鲜电商主要销售特色、中高端水果”这样模糊的定位并不足以解答。

之前多个生鲜电商用行动来解答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水果这种消费者更乐意于眼见为实的商品,在线下体验店辐射力度不足的大背景下,成功崛起的生鲜电商平台往往都以爆款为强化消费者体验的突破口。

如顺丰、京东、天天果园和本来生活等电商在2013年打得火热并延续到2015年的海外直采车厘子大战,对此,天猫电商平台喵鲜生负责人乐觉就曾表示,生鲜电商花精力去推1―2款主打商品,是从带来关注度的角度考虑,基于价格和体验度,消费者会主动传播,就能为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弥补线下体验店不足的缺陷,“奇葩”的水果会更容易形成消费者的购物黏性。由此,再将口碑拓展到其他常见品类之上,逆转消费者“眼见为实”的习惯。

烧钱拉规模不一定增强黏性

在整个O2O死亡名单中,一个普适性的死亡规律就是烧钱烧到资金链断裂,而烧钱的主要流向均在盲目扩展规模,意图以规模覆盖足够人群来获得黏性和长尾。

在水果营行案例中,一年内扩展出300家实体店,覆盖20余城市,并计划在未来3年开设1万家实体店。如此强度的店面扩张,必然带来人员储备、运营模式上的不适应。须知,知名水果连锁百果园,从2002年起,用了8年时间仅开出了100家门店。之后又用5年时间,才将规模提升到1000家门店。

即便是互联网+的极限扩张下,指数级增长的实质,也须完成从0到1的蜕变,或言先种好试验田,才能将成熟的模板进行复制,实现从1到N。

一个产品特色不足的生鲜电商或O2O,最终会滑下另一面,即再次通过烧钱的方式,用补贴和特价来吸引消费者“贪便宜”的心态,从而塑造虚假的黏性。而在水果营行身上,各种“会员预付卡”真正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在于各种“充1000送300”、甚至“充5000送3000”的优惠力度上。若运营状况正常,这类促销本无可厚非,但一旦本身就是强行在亏本赚吆喝,这样的预付卡除了吸纳资金这一个用处外,更可以因为一个店面的崩塌,而形成银行式的挤兑风潮。这一幕,在水果营行落幕时,已然得到了证实。

一个忽略了消费者,没有真正买方市场想法,只是描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却无法和周边的商超、菜场的水果摊点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的生鲜电商,其不败也难。

此外,还有几点教训值得一点:

一是生鲜电商和O2O依然要用轻姿态来扁平化渠道。如在线上红火的本来生活网,目前进军下线的生活O2O项目“本来便利”就是采取和当地水果店合作,而非重新建店。而更多地生鲜电商要突围,或可采取一个城市一个中心体验店+若干合作自提点的方式,实现有效扩散和覆盖。最终的客流入口,依然是在线上,而非体验店之上。

二是使用线上平台建立大数据体系,至少做到能够预测某一城市对某一品类水果的预期。这样的大数据分析,才可以将电子商务所拓展出来的超长尾巴,变成一个核心数据源,至少可以确保发往某个城市的水果,不至于过少或过多,徒增损耗或难以满足需求。这才是区别于各自为战式的传统水果店的关键。

三是不断的差异化自己的特点。生鲜电商要成功,其实就应该按照电商的模式,用商品的长尾来满足长尾末端的用户需求,人有我有不是特色,人无我有哪怕只是一个人有需求才能成功。当然,越特色、越稀缺、越小众的“果实”卖的贵点,将预订、众筹等互联网模块落在消费者层面上,而非融资层面上,意义更大。

张书乐 微信号:zsl13973399819 新著有《越界——互联网时代必先搞懂的大败局》

时间: 2024-10-09 23:47:19

倒下的水果营行:烧钱催不熟生鲜电商的相关文章

生鲜电商三大难题未解 任性烧钱也白搭

生鲜电商为何是"死海":①标准化问题:②损耗和成本:③凌驾于标准化与冷链之上的"最后一公里",如何以"保鲜"模式送到消费者手中.三大难题解决不了,生鲜电商这档子事,其实就是烧钱也烧不出个所以然来. 文/张书乐 刊载于<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5年06期 3月8日,苏宁超市公司正式宣布进军生鲜电商市场,开售自营生鲜产品,并命名为"苏鲜生".之前一天,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宣布,4月底步步高云猴网生鲜正式上线.而在年前,并购

青山老农PK三只松鼠:“淘品牌”烧流量梦碎,社群电商步入验证大年

邱晓茹和章燎原彼此并不相熟,但是他们却被同一个命题所困扰,那就是"关键2016". 作为青山老农的创始人,邱晓茹从年初就意识到社群电商将在2016年步入关键一年.通过她的视角观察,2016年初创型社群电商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而已创立的社群电商纷纷开始冲击A轮.为了迎接"关键2016"的机遇期,邱晓茹将创立一年多的青山老农业绩做到了盈亏平衡,从而,让青山老农成为社群电商内率先做到这一点的行业标杆.此举,或许会帮助青山老农在众多冲击A轮的社群电商中脱颖而出. 青山老农创始

烧钱下的分享经济分享的是投资人经济?

继跨境电商.外卖电商.生鲜电商减缓或暂停烧钱之后,最近以烧钱成名的多家约车软件也开始放缓其烧钱补贴的步伐.但和其他大多数互联网平台一样,停烧后随即出现的用户量下滑和用户跳票问题,立马成为拖垮这些多年用钱堆起的"雄壮大厦"的大地震. 用钱吹出来的"泡沫"最终没如招股宣传册中说的那样成为"大厦的坚固根基",在停止吹捧后泡沫爆裂的速度正在以出乎意料的速度消散--  烧钱让"估值"成其最大盈利模式 烧钱之所以受到分享经济的青睐,关键就

借钱起家的农村小伙,化身电商达人后成为名副其实百万富翁

说起湖北农村电商,不得不提"湖北淘宝第一村"--下营村:说起下营村,不得不说这个村的电商达人蒋家明. 一次偶然的机会,26岁的蒋家明从同学那里得知绿松石在拉萨很受欢迎,而自己的家乡正好盛产绿松石,于是蒋家明毅然辞去在当地汽配城的工作,来到拉萨,一边在同学的绿松石店里帮忙,一边学习有关绿松石的知识. 2012年初,蒋家明拿着东拼西凑的2万元钱,在拉萨开了一家经营绿松石的店铺.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短短几个月,他就赚回了开店的成本,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勤奋好学的蒋家明并没有满足现状,一次

硅谷创业企业陷入“烧钱”泡沫,应该感谢不理智的投资人

每个月花9.95美元,就可以在影院无限次观看2D电影!是不是听起来实在是太太太优惠,完爆此前一切的电影优惠策略?这不是想象,而是一家名为MoviePass的美国互联网企业所推出的订阅服务.这种做法看起来相当激进的既让影院业发生极大改变,又满足了人们支付订阅费以换取"无限次"观看电影的梦幻需求. 不过MoviePass在迅速获得300万用户的背后,却是"烧钱"的无奈之举,甚至为了实现用户量增长而烧到疯狂的地步.而这也是近年来硅谷创业的缩影,用"烧钱"

烧钱时代终结!O2O还能玩啥花样?

        最终的最终,饱受亏损.烧钱玩补贴等争议的美团还是追随滴滴/快的.赶集/58的步伐,与大众点评愉快的在一起了!美团和大众点评作为O2O行业的领军企业,都因为不堪忍受持续地投入却不见回报的模式而不得不放低姿态,采取合并的形式来降低成本,那对于中小型乃至初创020企业来说,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烧钱大战不具备可持续性. 随着融资越来越难,以烧钱补贴换市场的做法越来越不可取.这种某种程度上违背市场经济运行.价值规律的非常规手段,将迅速成为过去式.简单.粗暴的烧钱时代终结,意味着O2O行业将

龙芯之痛:中国芯片产业陷入烧钱过热怪圈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李庭煊 如果不是2015年11月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一番“要政策”的言论,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龙芯居然还活着. 在几乎所有人的印象中,这家“中国第一芯”,应该和其他老一代国产芯片企业一样,在2006年的“汉芯”造假风波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虽然最近一两年,市场上总会不时冒出一两家国产核心软硬件企业的消息,但多属“中科红旗倒闭”那样的“惨案”. 以致现在,但凡搭上“国产”二字的芯片.操作系统,很容易成为网络上一些评论人士的吐槽对象,甚至有的被钉在“骗

电视领域“烧钱”不止,酷开为何反成赢家?

2016年是电视领域的特殊之年.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中国电视机保有量达4.5亿台,而根据每年每户家庭在电视上增值100元的预期数据来计算的话,那么国内电视一年的内容和服务收入将超过400亿元.在如此庞大的市场空间和可预期的收入前景下,电视厂商的重金投入便成为理所当然之举,于是一些电视厂商为发展崛起和差异化竞争需求,均不惜重金地在内容.硬件.资源等领域投入重金发力,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乐视的生态补贴负利.小米投入10亿美元筹建内容.微鲸拉拢一群资方等等举措均为代表. 江湖于是

O2O疯狂烧钱路:止血还是放血好

         在国内,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创业者,很多都将O2O领域当做下一个金矿.而对于很多O2O项目来说,市场规模.用户基数.发展潜力等传统指数依然被当做硬性指标.而为了抢夺用户,很多O2O项目都只能疯狂烧钱,一方面维持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挫败竞争对手. 然而,很多O2O项目烧钱放血方式都是盲目的,项目执行者对未来的运营.发展模式并没有完整的规划.或者说,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只顾着盲目存活下来,除了烧钱之外并没有更好的竞争与领先优势.由此,烧钱就成为O2O项目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似乎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