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加载JavaScript脚本的方式

javaScript文件(下面简称脚本文件)需要被HTML文件引用才能在浏览器中运行。在HTML文件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用脚本文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些方式的具体实现和这些方式可能会带来的性能问题。

当浏览器遇到(内嵌)<script>标签时,当前浏览器无从获知javaScript是否会修改页面内容。因此,这时浏览器会停止处理页面,先执行javaScript代码,然后再继续解析和渲染页面。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使用 src 属性加在javaScript的过程中(即外链 javaScript),浏览器必须先花时间下载外链文件中的代码,然后解析并执行它。在这个过程中,页面渲染和用户交互完全被阻塞了。

也就是说:每当浏览器解析到<script>标签(无论内嵌还是外链)时,浏览器会(一根筋地)优先下载、解析并执行该标签中的javaScript代码,而阻塞了其后所有页面内容的下载和渲染。

方式一:惯例的做法

最传统的方式是在head标签内插入<script>标签。

然而这种常规的做法却隐藏着严重的性能问题。根据上述对<script>标签特性的描述,我们知道,在该示例中,当浏览器解析到<script>标签时,浏览器会停止解析其后的内容,而优先下载脚本文件,并执行其中的代码,这意味着,其后的test.css样式文件和<body>标签都无法被加载,由于<body>标签无法被加载,那么页面自然就无法渲染了。因此在该javaScript代码完全执行完之前,页面都是一片空白。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example.js"></script>

方式二:经典的做法

既然<script>标签会阻塞其后内容的加载,那么将<script>标签放到所有页面内容之后不就可以避免这种糟糕的状况了吗? 将所有的<script>标签尽可能地放到<body>标签底部,以尽量避免对页面其余部分下载的影响。

在IE8+浏览器上已经实现了脚本并行下载,但在某些浏览器中(即使脚本文件放到了<body>标签底部),页面中脚本仍是一个接着一个加载的。所以我们需要下一个方法,即:动态加载脚本。

方式三:动态脚本

通过文档对象模型(DOM),我们可以几乎可以页面任意地方创建。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script.src = ‘file1.js‘;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script);
</script>

上述代码动态创建了一个外链file1的<script>标签,并将其添加到<head>标签内。这种技术的重点在于:

无论在何时启动下载,文件的下载和执行过程不会阻塞页面其他进程(包括脚本加载)。

然而这种方法也是有缺陷的。这种方法加载的脚本会在下载完成后立即执行,那么意味着多个脚本之间的运行顺序是无法保证的(除了Firefox和Opera)。当某个脚本对另一个脚本有依赖关系时,就很可能发生错误了。比如,写一个jQuery代码,需要引入jQuery库,然而你写的jQuery代码文件很可能会先完成下载并立即执行,这时浏览器会报错——‘jQuery未定义’之类的,因为此时jQuery库还未下载完成。于是做出以下改进: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loadScript(url, callback) {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 IE和opera支持onreadystatechange
        // safari、chrome、opera支持onload
        if (script.readyState) {//IE
            script.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
                if (script.readyState == "loaded"
                        || script.readyState == "complete") {
                    script.onreadystatechange = null;
                    callback();
                }
            };
        } else {//其他浏览器
            script.onload = function() {
                callback();
            };
        }
        script.src = url;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script);
    }
</script>

readyState,它包括以下值:

  0: “uninitialized” – 原始状态

  1: “loading” – 正在加载

  2: “loaded” – 加载完成

  3: “interactive” – 还未执行完毕

  4: “complete” – 脚本执行完毕

  

  为什么我写了 “:” 呢,因为在 xhr 中,请求完成时的readyState为数字形式,即 “:” 左侧的部分,而以节点加载时,readyState为字符串形式,即 “:” 右侧的部分。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当然是为了IE 这厮。其他浏览器在脚本加载完成时,会发出 onload 事件,所以不存在问题,但是IE不知onload为何物,所以它独创一派。

怎么判断脚本是否加载完成呢?一般的做法是判断script.readyState,IE就是个变态,连这个值都不是固定的,所以需要这么做:

script.readyState === ‘loaded’ || script.readyState === ‘complete’

关于这里的加载判断,我参考了好几个框架的设计,除了RequireJS 多一句 event.type === ‘load’,大多都是用上面这段,所以咱也用这句,要死大家一起死吧。

上述代码改进的地方就是增加了一个回调函数,该函数会在相应脚本文件加载完成后被调用。这样便可以实现顺序加载了,写法如下(假设file2依赖file1,file1和file3相互独立):

loadScript(‘file1.js’,function(){ loadScript(‘file2.js’,function(){}); }); loadScript(‘file3.js’,function(){}); 

file2会在file1加载完后才开始加载,保证了在file2执行前file1已经准备妥当。而file1和file3是并行下载的,互不影响。 虽然loadScript函数已经足够好,但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分析这段代码,我们知道,loadScript函数中的顺序加载是以脚本的阻塞加载来实现的(正如上述红字部分指出的那样)。而我们真正想实现的是——脚本同步下载并按相应顺序执行,即并行加载并顺序执行。

方式四:LABjs

LABjs库能帮我们真正地实现“并行加载与顺序执行”,推荐写法如下:

<script src="LAB.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LAB
     .script("script1.js").wait()
     .script("script2-a.js")
     .script("script2-b.js")
     .wait(function(){
       initScript1();
       initScript2();
     })
     .script("script3.js")
     .wait(function(){
       initScript3();
     });
</script>

方式五:requireJS

<script src="require.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require([
      "script1.js",
      "script2-a.js",
      "script2-b.js",
      "script3.js"
     ],
     function(){
      initScript1();
      initScript2();
      initScript3();
     }
    );
</script>
时间: 2024-10-11 20:53:41

五种加载JavaScript脚本的方式的相关文章

探真无阻塞加载javascript脚本技术,我们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秘密

原文:探真无阻塞加载javascript脚本技术,我们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秘密 下面的图片是我使用firefox和chrome浏览百度首页时候记录的http请求 下面是firefox: 下面是chrome: 在浏览百度首页前我都将浏览器的缓存全部清理掉,让这个场景最接近第一次访问百度首页的情景. 在firefox的请求瀑布图里有个表现非常之明显:就是javascript文件下载完毕后,有一段时间是没有网络请求被处理的,这段时间过后http请求才会接着执行,这段空闲时间就是所谓的http请求被阻塞

Android loading界面的一种加载动态图片的方式

效果图:(方框从左到右进行显示) 图片资源: 原理介绍: 第一步:将三张图片按位置放好.此时图片资源是全部显示.(目的是坚持位置的正确性) 第二步:编写 shader.通过纹理s坐标进行判断,大于某个值时discard.当值为0时,全部不显示,当值为1时全部显示,中间显示的分段由值得大小决定. 顶点着色器: uniform mat4 uMVPMatrix; attribute vec3 aPosition; attribute vec2 aTexCoor; varying vec2 vTextu

两种动态加载JavaScript文件的方法

两种动态加载JavaScript文件的方法 第一种便是利用ajax方式,第二种是,动静创建一个script标签,配置其src属性,经过把script标签拔出到页面head来加载js,感乐趣的网友可以看下 动态加载script到页面大约有俩方法 第一种便是利用ajax方式,把script文件代码从背景加载到前台,而后对加载到的内容经过eval()实施代码.第二种是,动静创建一个script标签,配置其src属性,经过把script标签插入到页面head来加载js,相当于正在head中写了一个<sc

动态加载JS脚本的4种方法

要实现动态加载JS脚本有4种方法: 1.直接document.write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document.write("<script src='test.js'><\/script>"); </script>   2.动态改变已有script的src属性 <script src='' id="s1"></script> <

三种加载方式

重点总结:    即:三种加载方式    1>传统加载方式------默认路径:tomcat/bin/目录    2>使用ServletContext对象-----默认路径:web应用(工程)目录    3>使用类加载器------默认路径:WEB-INF/classes/目录 一.利用ServletContext对象读取资源文件--默认目录为:工程(应用)路径                重点方法:                        InputStream getReso

ios 图片的两种加载方式

控件加载图片,plist,懒加载,序列帧动画,添加动画效果. IOS中有2种加载图片的方式. 方式一:有缓存(图片所占用的内存会一直停留在程序中) [objc] view plaincopy + (UIImage *)imageNamed:(NSString *)name; 注:必须是png文件.需要把图片添加到 images.xcassets中 例如: [objc] view plaincopy @property (weak, nonatomic) IBOutlet UIImageView 

UIImage的两种加载方式

UIImage的两种加载方式 1.有缓存:读取后放入缓存中下次可直接读取,适用于图片较少且频繁使用. [UIImage imageNamed:@"文件名"]: 在缓存中由系统管理,当收到memoryWarning时会释放这些内存资源. 2.无缓存:用完就释放掉,参数传的是全路径,适用于图片较多较大的情况下. NSString *path = [[NSBundlemainBundle] pathForResource: @"1.png"ofType: nil]; [U

hive--udf函数(开发-4种加载方式)

h2 {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7CCD7C; padding: 3px; margin: 10px 0px } h3 {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008eb7; padding: 3px; margin: 10px 0px } UDF函数开发 标准函数(UDF):以一行数据中的一列或者多列数据作为参数然后返回解雇欧式一个值的函数,同样也可以返回一个复杂的对象,例如array,map,struct. 聚合函数(UD

Linux驱动的两种加载方式过程分析

一.概念简述 在Linux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载驱动程序:静态加载和动态加载. 静态加载就是把驱动程序直接编译进内核,系统启动后可以直接调用.静态加载的缺点是调试起来比较麻烦,每次修改一个地方都要重新编译和下载内核,效率较低.若采用静态加载的驱动较多,会导致内核容量很大,浪费存储空间. 动态加载利用了Linux的module特性,可以在系统启动后用insmod命令添加模块(.ko),在不需要的时候用rmmod命令卸载模块,采用这种动态加载的方式便于驱动程序的调试,同时可以针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