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6):读《文明之光》有感

什么是文明?如果突然问大家这个问题,那么你可能会不知如何回答,感觉这是一个只可意会但不可言传的概念。

   在新书《文明之光》中,吴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答案。继《浪潮之巅》和《数学之美》之后,吴军老师又出力作《文明之光》,将世界各地的主要文明为我们一一呈现和讲解。整套书现在出了第一册和第二册,加起来一共有16章。在这16章中,作者基本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最古老的古埃及文明讲起,一直到美苏在航天方面的竞争为止,为大家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历史画卷。全书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图文并茂,实在是一套值得大家慢慢阅读并细细品味的好书。

   通过对这两册书的阅读,我认为“文明”包括了以下特征:

   第一,传承性。不管是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还是中国的文明,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任何文明的出现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都是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创造而传承下来的。就像今天使用的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也是经过烽火传信、马车送信、电报、固定电话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牛顿曾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一代代“文明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我们当代的文明成果。

   第二,群众性。在《文明之光》全书中,吴老师多次提到那些“默默无闻”的人,说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一些让大家叹为观止的成果。确实,如果文明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那不是真正的文明,最多只是贵族的“玩物”。真正的文明是要服务人民大众的,就像电、通信、软件一样,它们要为全世界人民所用。书中虽然也提到了很多英雄人物,但他们只是普通大众的代表,也是从人民群众中发展起来的。

   第三,多样性。任何一个璀璨的文明,都不是单一的,都必定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文明,就包括了农业、手工业和选官制度等方面。牛顿的贡献也不是单方面的,他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甚至是化学、神学等,都有贡献。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能真正促进一个地方的文明的发展。

   作为理工科出身的人,特别是做软件开发的人,我们从《文明之光》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感受如下:

   第一,我们的知识面一定要开阔,要多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虽然这些知识对我们的工作的直接帮助不大,但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素养,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解不同的思想。

   第二,我们要多了解历史,要理清楚事物的起源。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都弄明白之后,就能够把握其特点和规律,这样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有益处的。吴老师就是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他为了弄清楚一个文明的具体情况,不仅亲自到实地考察,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这种精神值得科技从业者学习。

   第三,我们要用同理心来看待问题、看待别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他们的原因,就像古代中国为什么要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一样。处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之下,也许他们做出某种举动就是合情合理的了。同理心其实也就是人文关怀。

第四,在遇到矛盾的时候,要学会选择折中的方案。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合理的取舍,要学会让步、甚至是妥协。从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的建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

  

   《文明之光》,一套不可多得的好书,推荐给大家阅读。

  

  

  

   (在豆瓣上对应的评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6742558/)

  

   (本人微博:http://weibo.com/zhouzxi?topnav=1&wvr=5,微信号:245924426,欢迎关注!)

我读经典(6):读《文明之光》有感,布布扣,bubuko.com

时间: 2024-10-22 23:30:08

我读经典(6):读《文明之光》有感的相关文章

我眼中的未来计算机和互联网–读《文明之光》第三册有感

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份,期待已久的吴军老师的<文明之光>第三册与广大读者见面了.第三册书的结构与前两册基本一致,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内容相互独立,涉及到的主题主要包括:近代音乐.绘画.计算机.华尔街.硅谷.互联网等.在最后两章中,作者对宇宙的起源和未来发展进行了介绍,同时提醒大家在发展文明的同时要珍爱我们的地球.        通读全书之后,我对"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人类是渺小的,人类的生命更是短暂的,而人类总是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在发展,这

我读经典(4):读《打造Facebook》有感

我第一次听说Facebook,是在用了国内的人人网很久之后.从上大学到研究生毕业,我几乎每天都要上人人网,发发日志.照片,看看其他同学有什么动向等等.个人感觉人人网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QQ舒服多了. 某一天,我读到了一篇文章,主题是有关人人网的.文章里面说,人人网是中国的Facebook.这时,我便对Facebook产生了兴趣,接着上网去百度了一把,才知道它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于2004年2月4日正式上线,其主要创始人为美国哈佛大学的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很有意思,比

第一篇 读《构建之法》有感

第一篇                           读<构建之法>有感 读了<构建之法>前两章之后,我倍有感触.一二章主要讲的是现代软件工程的概论以及个人技术和流程.这本书主要的思想是“做中学”.首先讲出来软件=软件工程+程序,做出来的软件有各种不同用处,软件工程从刚开始的探索阶段,到成熟阶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从软件的用途来讲软件企业=软件+商业模式,当然软件企业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工作软件工程决定了软件的质量,商业模式决定了一个软件的成败.软件从业人员和软件企业的道德操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与之前老师推荐的两本书不同的是,这次阅读的这本书并不是什么有关专业的书籍,读来有趣的同时让我有了巨大的感触,学到的东西也颇多. 书籍前半部分叙述了作者在集中营受到的种种残酷.没有人性的待遇,这也是最让我震惊的一部分.如此惨绝人寰的待遇让我震惊,作者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开创意义治疗法更是让我震惊.亲人天人永隔,自己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死去,但作者不仅越过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相结合,开创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

读SRE Google运维解密有感(四)-聊聊问题排查

前言 这是读"SRE Google运维解密"有感第四篇,之前的文章可访问www.addops.cn来查看.今天我们来聊聊"问题排查"这个话题,本人到目前为止还在参与一线运维的工作,遇到过很多"稀奇古怪"的线上故障和问题,结合SRE中给出的一些方法,来说说"问题排查"那点事. 排查问题不是玄学 排查出线上问题,并找到根本原因加以解决,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曾经有人问过我,"你是怎么想到问题出现在xxx的?又是怎么确认

读SRE Google运维解密有感(二)

前言 这是读"SRE Google运维解密"有感第二篇,第一篇参见 这本书最近又读了几章,结合自己的经历,有些地方真的能感同身受,有些地方也惊叹SRE充满辩证的思想,总之SRE是好一本好书,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充满辩证的思想 本书主要是讲通过SRE思想进行运维体系的构建,除了技术层面以外,我更关注SRE内在充满辩证的思想. 一个辩证的思想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个道理很简单,大家一听就说"对啊,这不是废话么",可是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有时候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服务太稳定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

今天听到一个人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其实那个人年龄比我大很多,这里作为尊重不指出发言人.    当时听到这句话不禁一笑,也许现在社会上不少的人拿这种话来骗小孩子,对,没错,尤其是像我这种“小孩子”,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说话应当权威一些,至少在这些晚辈勉强,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曾经自己告诫自己的“年轻,不是你犯错误的借口”.    是的,年轻不是你犯错误的借口,年长也不是你无知的理由,总之,人之过错,没有任何理由可寻,至少在你成长的岁月中是没有为你犯错做准备的时光.    也许这么说对大家

读SRE Google运维解密有感(三)

前言 这是读"SRE Google运维解密"有感第三篇,之前的文章可访问www.addops.cn来查看.我们今天来聊聊"on call"也就是运维值班制度, 本人到目前为止也还在参与一线运维的值班,对运维值班体系也有一些感悟和心得,再参考SRE的"on call"中的方法来说说这个让运维同学"又爱又恨"的值班. 值班 因为运维人员的工作性质,要时刻保障线上服务的稳定可用,遇到事故问题要第一时间处理,所以很多运维团队的工作必须

读 《构建之法》有感

读<构建之法>有感 问题:我们现阶段可以从哪方面开始培养自己的开发思维和能力? 问题:怎么知道自己的创新会不会赢得大家的认同? 问题:在单元测试中,一定要要求代码覆盖率达到100%吗?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赶在毕业前成为一个真正的软件工程师?问题:团队合作模式和开发流程两者能否脱离?   <构建之法>这本书我每天睡前会去读一章,有时实在太困了,可能就读半章.不得不说,这本书绝对是良心之作,在软件工程方面让我很受启发.感觉这本书很不错,内容简单易懂,完整系统的讲叙了软件开发的过程和应该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