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hào):洁白,明亮
晖(huī):阳光,亦泛指光辉
楔子(xiē):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说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
辎重(zī):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搬运的物资
秦献公:秦献公是秦灵公之子,本名 嬴师隰(yíng shī xí )
赢渠梁:秦孝公,是秦献公的嫡子
嫡子: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 "嫡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
死士:指敢死的勇士
公叔痤: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
太医:古代时于宫中替皇帝及身份尊贵的妃子及皇族人医治的人称为太医
军榻:榻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亦泛指床
栎阳(yuè):古县名,战国时秦国之都
铁簇:一种传统的弓箭
庶出子女(shù):一般是指封建礼教制度中男人的结发妻子之外的女子(如侧室、妾等)所生之子女
赢虔(qián):秦孝公的兄长,秦惠文王嬴驷之傅。秦献公庶子,就是公子虔
锃亮(zèng):就是反光发亮,比如锃亮的皮鞋
班师:调回在外打仗的军队,也指出征军队胜利归来
子岸:秦献公帐下猛将,河西大战跟随 "赢虔" 作为前锋副将,后孝公时期曾任栎阳令
长史(zhǎng):官名,长史是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幕僚指参谋、书记、顾问之类的官职)
公孙贾:战国时期秦国人,太子驷(秦惠文王)的老师。
中军:前军,为大部队探路;中军,就是主力大部队;后军,粮草等辎重,并为大部队提供后卫。另外还有:左军和右军,保护大部队的两翼,并策应大部队的行动。
篝火(gōu):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点燃的火堆。
三军:表示前军、中军、后军
丞相: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魏惠王:后称梁惠王,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
魏卬(áng):人称公子卬/公子昂,是战国时代初期魏国公子,其为人正直颇有才气,乃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土灶:在地上挖成的炉灶
旌旗:
洛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
祭旗:古代一种迷信的做法,军队的首领在出征之前,杀死某活物,以该活物的生命祭祀神灵,以求得神灵的庇佑。祭旗的流程:将官誓词 > 上祭品 > 礼炮三声 > 斩杀祭品
肘腋之变(zhǒu yè):肘腋,指膊肘和夹肢窝,比喻极近的地方。肘腋之变比喻产生于身边的祸患
周平王:名为姬宜臼(jī yí jiù),周幽王姬宫湦(shēng)之子,东周第一任君主
诸侯: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左庶长: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
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中枢:指事物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
雍城: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
边陲:边疆,边境
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李悝(kuī):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上将军: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
吴起: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
渡口:指的是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
宵衣旰食 [xiāo yī gàn shí]: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千夫长:百夫长是一百个人(士兵)的长官,千夫长是一千个人(士兵)的长官,如此类推
缓辔 [huǎn pèi]:放松缰绳,骑马缓行
干城 [[gān chéng]:指盾牌和城墙,又比喻捍卫者
偏门:即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