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 《构建之法》-2

-敏捷流程包括了几大原则:Backlog、burn-down、Sprint、Scrum.

敏捷开发注重个人之间的交流,提倡尽早的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开发过程中不断与客户进行交互,变化.

第一步就是要找出完成产品需要做的事情-Product Backlog 估计每一项工作的完成时间.再决定当前的冲刺要解决的事情 Sprint Backlog 将整个产品的实现划分成相互联系的“块”,再由“块”划分成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冲刺的单位, 这些单位任务则有团队成员自主认领.接下来就是冲刺了“Sprint”,在这个关键阶段,团队成员不熟外部影响 只在队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进行每日例会来探讨任务的进行情况和困难. 这样以来就可以逐步渐进的得到完善的软件版本。最后发布给用户,根据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完善. 当然敏捷开发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想要达到理想的情况 每一步都要精确好,处理得当.由于产品是被人为的分成相互联系的单位,而队员又是自主认领人物, 那么团队之间必然会出现问题,比如任务A要在B的基础上完成,但是B却没被认领,自己如果能力不足以完成, 必然会推迟项目的进度的;还会出现忙闲不均的情况.至于在每日例会中,最好就是队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具体任务 信,最好能够记载完成任务的进度和还需要多少时间.这样对整个项目的推进才会有意义,而不是每个人都硬性的 的讨论“任务”这个词. 当然也不是说将代码写出来,集合起来就完事了.测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块,不过在敏捷开发中没有明确的 指出测试的人员。在推进一步就会进行一个集成测试,保证阶段性的完善才进入下一步,也就避免了在最后集成时 出现前面留下的大量可能不是很致命,但是却繁琐的bug的情况. 书中提到敏捷可以让我们知道能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尽早看到客户项目的部分功能,也许这已经让用户满意了, 就不用去花费时间完成其他需求;亦或者是用户看完部分功能后有新的需求,就不用去花费对于时间实现过时的需求 这是不是说一个项目到手都是可以先考虑敏捷呢?

-MSF(Microsofe Solution Framework)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九大原则: 推动信息共享和沟通 为共同的远景而工作 充分授权和信任 各司其职,对项目共同负责 交付增量的价值 保持敏捷,预期并适应变化 投资质量 学习所有的经验 与顾客合 第一点是实现下面原则的前提,没有公开的信息谈何建立清晰的责任和共同的职 责、保持敏捷,预期并适应变化;在team里面有了共同的远景,才能够兄同心,其利断金. 在开发一个项目之前,要先清楚的知道你为甚麽要开发这个产品,他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获取用户报酬等 所以要重视商业价值,提供渐进价值。再加上敏捷的“身段”,使得这个项目能够出生,不至于还没开发出来就过时了. 还有就是投资质量也很重要,不能过分追求质量,特别是非商业软件上,不能让追求质量而拖进程. MSF演化成两个分支: MSF的敏捷开发模式 强调与用户的交流. 重视在实战条件下的质量. 精简过程,直奔主题.

MSF CMMI开发模式。 CMMI 是能力成熟模型集成英文的缩写. 资料显示,如果一个额项目答管理达到了CMMI的较高的等级,那么项目的质量与按期完成率都有较大的提高.

时间: 2024-10-09 19:48:20

Book Review 《构建之法》-2的相关文章

Book Review 《构建之法》

-首先浏览了一遍<构建之法>这本书的前言,其中通过客观的描述性介绍了学生与学习.老师与教学.以及学习的环境.方法等等.但是对于书中前言包括正文都频繁出现的一个词语 “文档” 深表疑问.何为文档,是指带代码?还是另有其他含义. -接着看下去,第一章用前言的风格,阐述了软件含义,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Bug.对于软件的阶段性,个人理解来说就是软件是要一步步来提升完善.由开始的感兴趣到动手出成品再到完善维护这都是一步一步来进行的.软件工程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专门建立的一个项目工程,所谓工程就有一定

回望来时的路:构建之法东北师大站 2016春季学期

1.  前因 微软邹欣老师著有<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577755/].第一版首版以前,我还不知道邹老师是哪一位,就在网上曾经看到过有人转引他的观点,感到说得太有道理了,一拍大腿的感觉.比如他提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健身教练和学员间的关系,不是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浏览,也不是狱警和囚徒的关系.比如他批评没有代码量的软件工程教学.<构建之法>到手,第一遍粗读我花了一周的时间,酣畅淋漓.很多处让你再拍大腿,"

我读经典(8):以独特的视角来看软件工程--读《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有感

?? 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学习了很多的专业课程,像编程语言.算法.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学了这么多的课程有什么用呢?在工作中有多少会真正被应用到呢?也就是说,大家都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一书很好地,并且巧妙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起来. 继<移山之道>.<编程之美>之后,邹欣老师再推新作<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将软件工作的方方面面生动活泼地呈现在了大家(尤

速读《构建之法(第三版)》 20199319

本周速读了<构建之法(第三版)>,本书共有十七个章节(如下图所示),介绍了软件工程的方方面面,干货满满.在速读完成后我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1.目前流行的几种源程序版本管理软件和项目管理软件各有什么优缺点? Microsoft TFS 微软的团队代码管理服务平台Team Foundation(通常记作"TFS")是一种为 Microsoft产品提供源代码管理.数据收集.报告和项目跟踪,而为协作软件开发的项目. 优点:TFS功能非常强大.微软对于个人或小团队推出了免费的TFS

构建之法——读书笔记(8)

<构建之法>第十&十一章 主要讲述了在软件设计前期的需求分析问题上的方法和实践经验,分为"典型用户和场景"以及"软件设计与实现". 其中第十章大部分内容包含: 用户的分类(典型用户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名字(越自然越好) 2. 年龄(不同年龄和收入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 3. 收入 4. 代表的用户在市场上的比例和重要性(比例大不等同于重要性高,如付费的用户比例较少,但是影响大,所以更重要 5. 使用这个软件的典型场景 6. 使用本软件/服务的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02》

这次主要对<构建之法>的第四章“两人合作”作一次阅读笔记. 首先是代码规范问题. 我过去对于代码规范问题并没有做到注意.在编程中,许多变量和函数的命名都非常的简单而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编程时不注意对齐缩进.很多时候也不加注释,导致对这些简单的变量名称不熟悉. 这样做会使得很多人读代码费劲,甚至是自己都要花时间再次阅读懂自己的代码.而且很多没必要的注释也会使得注释失去意义.当自己再次在原基础上编程时,可能要重新编程等问题. 因此,通过阅读“代码规范”,我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代码的风格要简明.易读.

简读《构建之法》,所想问题展示

1,<构建之法>这本书全局语言通俗,学生很容易读懂,但是存在一个隐患:学过软件工程,我们只是笼统的理解,而对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少了解,该怎么办? 2,书中提到的软件结构,软件设计与实现具体是怎样的?怎么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软件在不断更新和增加功能的负担下,一定程度下会崩溃.若有一个软件,即将考虑添加下一个功能,但是在添加这个功能之后,系统一定会崩溃,但是这个功能对这个软件的市场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该怎么办? 4,软件设计和软件构建有区别吗?不同之处是什么? 5,当软件中的依赖关系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05

2017.5.20 今天阅读的是<构建之法>第8章需求分析的阅读笔记,我们如果要开始做一个软件,最先要进行的就是需求分析,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我们这个软件是否具有前景,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是不是用户所需要的,这一章详细的叙述了如何进行需求分析. 首先是获取和引导需求,我们应该找到软件的利益相关者,了解挖掘他们对软件的需求,引导他们表达出真实的需求.然后分析和定义需求,对各个方面的需求进行规整,定义需求内涵,从各个角度将需求量化,然后估计实现这些需求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确定各个需求的优先级.紧接着

《构建之法》学习(5)——团队和流程

<构建之法>学习(5)--团队和流程 1.非团队和团队   团队共同的特点: 团队有一致的集体目标,团队要一起完成这目标 团队成员有各自的分工,互相依赖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软件团队的模式       一窝蜂模式       主治医师模式 有首席程序员,他/她负责处理主要模块的设计和编码,其他成员从各种角度支持他/她的工作.       明星模式 主治医师模式运用到极点,可以蜕化为明星模式,在这里,明星的光芒盖过了团队其他人的总和.       社区模式 社区由很多志愿者参与,每个人参与自己

《构建之法》学习(3)——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构建之法>学习(3)--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1.1个人能力的衡量与发展 积累软件开发相关的知识,提升技术技能 积累问题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对通用的软件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思想的理解 提升职业技能 实际成果      衡量软件开发的工作量和质量 项目/任务有多大? 花了多少时间? 质量如何? 是否按时交付? 1.2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考级之路 职业成长--Steve McConnell版本 职业成长--大公司版本 职业成长--自我评估 1.3技能的反面 通过玩魔方的例子说明了技能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