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欺诈检验的,是客户借款用途是否为伪造,对应兑付意愿;
信用风险检测的,是符合该借款用途的客户能否满足产品的价格下限,对应的是兑付能力。
检验客户的兑付意愿和兑付能力,就是微观层面的风控。
兑付意愿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伪造身份的第三方欺诈,多发于小额贷和现金贷等风控数据较薄弱的业务。第三方欺诈一般无法通过大额贷的审核,因为大额贷需要的数据量大,靠伪造身份通过审核的成本相对较高。进行贷款欺诈也是有成本的,现在小额贷领域欺诈横行的重要原因,就是小额贷风控薄弱,欺诈的成本很低,获利容易。
兑付意愿的另一种情况,是主观不想还的本体欺诈,他们会隐藏联系方式,目的是催收豁免
本体欺诈还有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是客户在兑付能力上“修正”自己的数据,让风控高估其兑付能力,从而通过审核。虽然客户的兑付意愿没有问题,但这样产品的价格和风险就不对等,最终仍然会亏损。
另一种就是“转性”,客户的借款用途出现了重大变化,原本以为是消费型资产,但实际上他拿去进行经营性投资,包括投资、炒股、赌博等,风险也会上升。
从根本上来说,风控是个精算过程,对违约概率进行计算,上述行为涉及造假,违约概率奇高,遇上这些情况业务基本都是亏损,所以不论客户主观兑付意愿如何,反欺诈都要全面应对。
流动性安排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客户负债上升的速度,二是客户的融资能力。从理论上来讲,负债上升越快,流动性安排的难度越大;但同时,一个人负债越高,说明他的融资能力越强,其再融资能力也越强。这两个指标的纠结让风控部门很难做。要想评估流程性安排的能力,主要看负债指标和申贷指标,负债指标是用户的总负债,代表融资能力;而申贷指标,就是用户在各平台上的申请和询价,代表流动性紧急程度;二者的差异就体现着一个人的流动性安排能力。总体来说,一个人或机构,负债总额上升,风险也在上升,就要提供周期更短、价格更高的产品。这就需要风控去审核,从两个指标中找到平衡,同时也需要金融产品部门提供合适的产品。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razyJioJio/p/12206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