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给我们的三个成长建议

端午节最后一天,端午节,妹及未来妹夫从上海过来吃饭,比预期的好,不过没预期的精彩,现在想起来了有句话说的好,平平淡淡才是真。今天就分享前些天看的一篇好文章,三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增长曲线和折扣门槛,用它们可以解释很多常见的生活现象。

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这本书的内容来自于他给学生布置的一份作业,要求他们用经济学视角解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我们从中精选了三个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分别是机会成本、成长曲线和折扣门槛,并引申出了3条接地气的成长建议。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机会可能产生的最大价值。打个比方:有个农民想养一种家禽,假设其他条件相同,养鹅可得9万元,养鸭可得8万元,养鸡可得7万元,那么养鹅的机会成本就是8万,而养鸭或者养鸡的机会成本都是9万。

在做决定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显性的成本,还要考虑到选择背后的机会成本。而且,成本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指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等等。

比如有些商家会邀请用户免费参与活动,并且赠送小礼物。看起来不用花钱就能得到礼物,但试想一下,参加活动的这些时间原本可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

甚至,我们常说的「断舍离」,也蕴藏着机会成本的原理。据说有一户人家,房子里囤积了很多残次的旧家具、旧家电舍不得扔。可是放着这些东西,看起来是节约,实际上是巨大的浪费。因为这些空间原本可以放上一些更新、更好用的东西,但他们忽略了空间资源的机会成本。

由此可得第一条成长建议:不要只看到表面利益,而错过背后可能会有的机会。

「成长曲线」

外国高档餐厅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服务生的收入比助理厨师还高,光小费就是对方工资的好几倍。成为一名优秀的助理厨师,需要的经验、天赋和训练,要比一名优秀服务生多得多,为什么收入反而更低呢?

这是因为,虽然助理厨师的工资相对较低,但它是通往主厨的敲门砖,而主厨是一个受人尊敬且收入优渥的职业。相反,服务生的可替代性相对较低,成长空间也没那么大,做得再好,也不太可能获得高几倍的收入。

年轻人在择业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如果有一份工作,目前工资看似没有竞争力,但是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技能,而且未来的成长潜力很大,那么它的成长曲线就像指数增长函数,进步速度越来越快,可能未来三五年之后,收入就会超越那些一开始工资高、但是涨幅比较有限的人。

和指数增长曲线相反,对数增长曲线在初期的进步速度非常快,到后来就越来越慢,最后几乎不再增长。对于个人而言,对数型增长简直是个陷阱,看起来开局顺利,风光无限,但后来再怎么坚持也收效甚微,想要转换赛道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所以,第二条成长建议是:在指数增长的领域长期经营,实现爆发式地突破。

「折扣门槛」

有一家酒店的前台贴了一张海报,提醒顾客询问折扣价。只需要开口询问,就可以减免四分之一的房租,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做。为什么他们有便宜不占呢?

有的商务人士可以报销房价,根本不在乎有没有折扣;还有的人觉得问特价不体面,宁愿多付一点钱。发现海报并且开口询问,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但也是一个必要的门槛。折扣门槛的本质是一种消费屏障,可以筛选出对价格敏感的人,也是那些最有需要的人。

多付了一点钱的人,看起来很傻,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在乎。注意力在哪,生产力就在哪,有的人把精力都放在柴米油盐的精打细算上,而忽略了很多投资机会。这就叫「小钱精明,大钱糊涂」。

再举个例子: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原价分别是 300 元、250 元和 200 元,现价一律150元。根据售货员的经验:穷人更倾向于买大的,因为省钱;而有钱人则会从自身需求出发,选择适合的尺寸。

富人思维更重视自己的真实需要,不会因为一点折扣而影响自己的决策,比如他们会在想看书的时候买书,而不是在打折的时候买。因为对他们来说,相比于省下来的小钱,节省的时间和注意力可以发挥出更大作用。

第三条成长建议:像富人一样思考,把注意力放在能创造更多价值的事情上。

时间: 2024-11-08 12:09:45

《牛奶可乐经济学》给我们的三个成长建议的相关文章

【读后感】读《牛奶可乐经济学》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忙着项目的事情,没能抽出来时间看书.过年正好是一个调整自己的机会,去图书馆借了一大摞书回来,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牛奶可乐经济学>,深有感触,这里赶紧记录一下. 本书的作者是Robert H.Frank,是通俗经济学的鼻祖.此人擅长用各种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图表公式来讲述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帮助经济学领域没有基础的人很快的学会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其中一些有趣的案例确实值得称道.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关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自杀率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自杀率其实很低,是全美大

牛奶可乐经济学(一)

解开人类日常行为之谜 取款机制造商必须给普通的街头取款机装配带点字盲文的小键盘,因为所有机器都造成一个样子,成本更低廉.要不然的话就要把两类机器都分开,保证合适的机器安装到合适的地方. 生产两种不同提款机的成本,远远大于合理的预期收益. 机会成本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 为什么曼哈顿的居民大多粗鲁没有耐心,而堪萨斯首府托皮卡的居民却友善而谦恭呢? 曼哈顿人的工资水平最高,要做的事情很多,时间的机会成本很高. 有例外才能证明规律的存在. 成本效益原则 成

把握三次成长的机会

人要从幼稚走向成熟,需要把握三次成长的机会.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痛苦,但是熬过这些痛苦之后,便会如凤凰浴火重生一样得到蜕变. 第一次成长:懂得谦虚 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想要什么父母都会想尽办法为孩子拿到手.得到了之后又不见得会有多珍惜,腻了就放在一边,再去索要新鲜的东西.父母的过度宠爱让孩子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他可以随心所欲,所有人都要听他的话.可是当孩子离开了家人的庇护,发现其他人并不会围着他转,甚至会欺负他的时候,他才会明白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比他厉害的

《经济学通识》三、价格与市场

我们今天聊一聊价格与市场. 之前我们说物品的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这只是前半句.后半句是,物品的价格决定了生产物品的成本.之前我一直是认为成本决定价格,进一步,售价影响供给和需求.应该是这个顺序才对呀,但是书里告诉我们这个是会计课里教的.而经济学的逻辑恰恰相反. 是供求关系首先确定了成交价,而成交价转而确定了如何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及为此所付出的成本.所以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生产要素的成本汇总,再加上所谓的合理利润称为最终的价格. 所以对于商人来说,商人肯定把商品能卖多高的价钱就以最高的价钱

给还是大学生的你三点学习建议

第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学. 首先让我来解释一下被动学习.从小学到初中,你整天被老师灌输各种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教授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就是被动的.这是一种初级的学习方式,很科学,但是有局限性.到大学后,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你了,你不能再被动式的学习了,所以就要开始主动学习.也许在大学里,老师不会在逼着你学习,最起码中学我想一般人不会逃课,但是在大学逃个几节课或更多课都无所谓.因为你成年了,老师不会再逼你.所以有些人认为主动学习就是老师不再逼你,你自己自觉的去学习.这只是被动的表

提升工作技能的三个层次—建议的学习线路

本周讨论话题是关于提升工作技能的方式. 话题: 你目前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来提升工作技能?哪些方式你最容易接受? 话题描述: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提升工作技能的途径,那哪些途径是你最容易接受的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呢? 大家分享的讨论内容 在知识星球上,收到了大家分享的内容,其中: 郑.小天:在B站上看视频.抄写开源项目代码.然后在工作中找项目实践 不再骑行: 报名一些培训班,对知识的获取和交流比较方便. 可见大家还是有很多自己可行的方式的,今天我来聊一聊我自己目前的方式,不一定适用每一个人,但是我希望能

《把时间当做朋友》三、成长从接受现实开始

1.速成绝无可能 期望速成.浮躁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的毛病.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希望自己的欲望可以马上得到满足.更要命的是整个社会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刺激我们发挥出这种天性,像是电视上的减肥广告告诉你,不运动不节食,吃颗药就可以瘦下来.报纸上的医疗广告告诉你,无论得了什么病,只要找到他一定是药到病除.到处粘贴的培训广告告诉你,不管学什么包教包会. 其中最善于利用这一人性弱点的就是银行了.你想要大房子是吗?可以啊,我给你办贷款,30年慢慢还.想要买车是嘛?没问题,我给你贷款.还想要别

为什么牛奶是方盒,可乐是圆瓶?

http://www.guokr.com/question/391892/ 可乐含有二氧化碳,需要一种能耐一定压力的容器来盛装.圆形塑料瓶更有利于承受里面的压力. 牛奶不属于碳酸饮料,因而对容器形状并没有特殊要求.但是常温奶对包装材料的遮光,气密等性能要求比较高.用利乐砖包装成方盒,可以在堆放储存时更有效地利用空间.当然,圆瓶装的牛奶也是有的,比如: 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中作者提到是因为圆瓶子手拿着喝更方便,而牛奶一般不会对瓶吹,所以用了占冷柜空间少的方盒子.实际上对超市来说,常温奶和饮料一样无需

年薪百万的市场人都在读哪些书?

经济学 1洞察经济学 1.  <经济学原理>————曼昆 2.  <经济学>————萨繆尔森 3.  <国富论> ————亚当•斯密 4.  <牛奶可乐经济学>————罗伯特·弗兰克 5.  <经济解释>————张五常 6.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 7.  <经济学通史>————薛兆丰 2经济史通读 1.  <大败局> 2.  <大败局Ⅱ> 3.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