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产品篇

健生干货分享:第1篇

曾经作为app公司的第一个技术人员,经历了公司的创建,发展,融资,到最后资金链断裂散伙,后来又和前公司的小伙伴弄了个app工作室,app产品又失败了,中间跨越了2年多的时间。看着大概200万的创业资金烧完,得到的教训真的刻骨铭心。

为啥要把产品放在最前面?

在200多万的创业资金烧完后,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移动互联网的做产品的方法是和传统的计算机行业有很大的区别。

在传统的计算机行业,做一个产品先做需求分析,然后做设计,划分里程碑,最后测试,上市。

但在移动互联网行业,这种做产品方法要不得。移动互联网变得太快了,有可能之前默默无闻,但忽然间一夜就火了;也有可能一夜火了,隔了一段时间却又哨声匿迹。如果按照传统软件开发的方法,早就被用户淘汰了。

那时我们的产品研发周期太长了,从下面的大事记可看出:

2012.06:正式招聘技术人员。同时通过和产品经理的沟通,我把功能需求文档确定下来。

2012.10:第一版的网页上线。加入了市场,ios的同事。

2012.11:后台开发了大概70%,同时把ios的开发任务外包

2013.02:后台,网页都完成了,外包的ios也开发完成了。ios
app测试时经常闪退, ios同事接手ios的代码后发现,编译代码的时候有几百个warning。勉强上了app
store,没有任何的推广工作。

2013.03:进行ios第二版的开发,同时也把ios的app重做,完全不用外包的代码。

2013.04:再次融资成功。

2013.05:第二版的ios开发完成后,却又宣布ios 进行大修改,开发第三版,不进行推广。

2013.08:第三版研发完成。同时请来了一位牛人kenny当技术总监(kenny在微软,Autodesk担任过高管,自己有创业经历,同时也精通android和iphone的开发)汗,在之前1年多时间里是没有技术总监这个职位,只能几个技术人员互相商量。同时把整个业务流程做大修改,整个后台,前端,app都要推倒重来。

2013.09:招来android的开发人员,ios和android同时开发。

2013.11:ios正式上线,android也开发完成了,我以为要大力推广了,结果公司的股东分为两个阵营,吵翻了。不久就传来公司资金链断裂清盘的消息。

这个月,我们组建了一个工作室,开发另外一个app。

2013.12:一个月的时候,先把一个简单的原型做出来,正式推广。

2014.01:在这个月,我们一边推广一边完善功能,经过小米商店的榜单推荐,注册用户超过了1万。

2014.02:春节的过去,慢慢我对这个产品的核心卖点不认同,于是我离开了这个工作室。

后来和前同事聊天,这个工作室也在2014年6月左右散伙。最终的注册用户人数6万。

从以上的大事记可看出,在第一次做app的阶段,整个公司都在埋头研发产品,想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产品才推出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没有接触过用户!

产品也没有被目标用户使用过!

也没收集过用户的反馈!

2,3个月开发一个新版本,然后改版,这样折腾了几回,浪费了多少挽回失败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我们的还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思想,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测试好,推出市场。

但经历了第一次做app,经过不断思考和总结,我知道这种想法是错的。

在以前,由于交通,地域的原因,每个人知道的信息是有很大的差别,信息的传递缓慢,低效(看一下古装剧里面的大量出现的飞鸽传书,古代鸽子不止能吃,还能做快递鸽)但现在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传递也就秒级的事情。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注意力被极度分散,可能今天用户被这个app吸引,明天就被另外一个app吸引了,用户是极度贪新厌旧的。

所以,做移动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方法:小步快走。先做一个功能,快递推出市场,接收用户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决定继续深入还是做另外的新功能。

在传统的产品研发中,我们不知道用户是怎么想的,用户用了产品后有什么意见,大多数情况只能根据公司的领导来决定产品。

但在移动互联网,随着社交媒体(qq,微信,微博)的流行,我们还能在整个过程中和用户交流。

前期,我们能通过社交媒体接触用户,知道用户的痛点,还能通过社交媒体预热,还让用户提需求。通过用户得到的产品需求远远产品经理提出的靠谱多了。这一点,在做第一个app和第二个app时都没做到,产品的所解决用户的痛点都是产品经理由上而下贯彻下去的,没接触过目标用户。现在觉得,失败是必然的。

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和用户保持联系,及时接收用户的反馈,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中来(例如,用户觉得有什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工程师根据重要性安排时间。在开发第二款app的时候,用户反馈说只能根据用户名搜索用户很不方便,当天接到这个需求后我们就加了一个类似于qq号的搜索,上线后q群里用户一片赞)

在一个公司里,和用户保持最密切接触的角色是客服,但在传统的观念中,只有特定的客服才能接触用户,团队里的其他角色是不接触用户的。

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中,最好要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全员客服。创业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接触用户,理解用户的需求,和用户打成一片。连用户都不了解,还能开发开发出什么好的产品?

就第二次开发app的经历,和现在就职的云服务的公司,“全员客服”的理念是执行下去了。现在看很多移动互联网的采访中提到,CEO更是首席客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用户沟通。

曾健生简介: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初创企业的组建,发展和倒闭,参与过app工作室,经历过两百万的创业资金一点点的耗光,这些经历带来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和人生行业的思考。现在从事日PV过千万的云端产品的开发。QQ&个人微信号:384164942。

时间: 2024-10-05 04:28:34

一.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产品篇的相关文章

三.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创业并不需要app

摘要:有个点子,研发app或网站,推广,不断改进,探索盈利模式.这个通用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流程.但我认为,在某些特定的商业模式下,"研发app或网站"这步可以砍掉或推迟. 健生干货分享:第3篇 在和一些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种模式是这样子:研发一个社交型的网站或app,吸引某些垂直的用户,有了一定的用户后,再进行额外服务. 这里举个例子:研发一个社交的app,目标用户是北京移动互联网的从业人员,在这个app上达到一定的用户量后,可以举办线下的交流会(这个创业者有线下的咖啡厅资源),或者

三.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创业并不须要app

摘要:有个点子,研发app或站点,推广,不断改进,探索盈利模式.这个通用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流程.但我觉得.在某些特定的商业模式下,"研发app或站点"这步能够砍掉或推迟. 健生干货分享:第3篇 在和一些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种模式是这样子:研发一个社交型的站点或app,吸引某些垂直的用户,有了一定的用户后.再进行额外服务. 这里举个样例:研发一个社交的app,目标用户是北京移动互联网的从业人员,在这个app上达到一定的用户量后,能够举办线下的交流会(这个创业者有线下的咖啡厅资源).或者

四.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3招实现外包的华丽转身

摘要:以前从事过2年的电子商务站点外包,为adidas创建过中国区的网上商城,在移动互联网公司中和外包合作过(尽管是并不愉快的经历),如今工作中也有些用户是做外包的.依据我的经验提一下怎么提高外包的生意. 健生干货分享:第4篇 1.      贴名片 在做外包的时候,须要有一些高大尚的名头. 比如,从事电子商务站点外包时是在一家法资的公司,那时候我们的广州办公室对外都统一称呼"全球研发中心",汗,整个公司就80号人不到,广州的办公室就50人不到. 和政府,大型的企业合作,一般都会先谈一

六.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活下去才是最重要

健生干货分享:第6篇 摘要:在36kr上看着某某公司又融资了多少百万,令人对移动互联网激动不已,觉得一投入到这个行业就变成高富帅了.但真相是,这是一个竞争极度残酷的行业. 有一个统计数据:90%的初创企业撑不过1年,5%撑不过5年. 在思维的陷阱中,有个现象叫"生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谬误"而不是"偏差"),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在新闻中,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

八.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从3款产品学到的3点

摘要:先后开发了3款移动互联网产品,有两款产品是从创意阶段就参与进去,从中学会了最重要的3点:快速迭代,不断试错,了解用户的需求. 健生干货分享:第8篇 第一款社交app:移客ekeo 第一款产品是个社交app"移客ekeo",一款以熟人社交和真实聚会为核心的社交工具.移客以解决聚会难题为核心,你可以通过移客快速发起或者参与聚会活动,掌握参加者是否已经出发或者到达. 做这款产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停地改版本,前前后后改了4个版本(中间跨越了1年多的时间),却没有及早把它投入到市场.我们希

九.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雕爷”是忽悠吗?

摘要:这一年,是移动互联网火爆的一年,"互联网思维"伴随着这股热潮红遍大江南北,其中的一位"互联网思维"代表者是雕爷,它带来的是真理还是在忽悠? 健生干货分享:第9篇 记得我第一次听说雕爷,是因为他的雕爷牛腩,那时候伴随着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我也留意过一回,但那时对他印象不深刻. 直到我离开了app工作室后,我在不停地思索着,为啥我做过的两个app产品是失败?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那时,我模模糊糊地感觉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做产品的方法,跟传统的产品和不一样的. 看了很

十四.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不健康,别创业

摘要:"年轻时拿命换钱,岁数大后拿钱换命",这种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 健生干货分享:第14篇 有多少人想过,自己创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成就感:还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为了响应社会主义4个现代化建设. 在IT业,充斥着一种说法"年轻时拿命换钱,岁数大后拿钱换命",很多互联网的大佬也把类似的说法挂在嘴里,这真的值得吗? IT业的健康问题,被社会媒体广泛关注.时不时在新闻上就有报道,哪家IT公司又有人过劳死了.更严重的是,明明没

七.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周鸿祎传授的“活法”

摘要:怎么才干让自身的产品在激烈的移动互联网竞争中活下来?方法概况起来就是"小步快走.不断试错". 健生干货分享:第7篇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移动互联网重要的事情是高速开发产品,但怎么高速开发产品而又避免开发出烂产品呢?在周鸿祎的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里面描写叙述的360的产品观,方法的核心就是"小步快走,不断试错". 先做一个功能,高速推出市场,接收用户反馈.依据反馈信息决定继续深入还是做另外的新功能. 不能一開始就搞大投入!!.能确定自己是正

十二.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app名字是关键

摘要:当完成了一个app后,就要需要上应用市场,下面讲一下起名和上应用市场的一些技巧. 健生干货分享:第12篇 1.必须是先上app store,再上其他应用市场 为啥要这样做?因为app store的审核很严格,如果app名字取得没节操一点,有可能被拒绝,那么就只能给app改名.如果先上了其它应用市场,但在app store里却把应用改名了,那么就会失去了很多用户. 举个例子,"约你妹"这个app,当初爆发的时候,用的app名字是"约你妹",结果在上app 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