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与教育,独立思考,自我的划界
一些思考的碎片记录
洗脑与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呢?
丹内特在《自由的进化》中提到:"那么,谎言和隐瞒会不会恰是洗脑的定义性标志?只要你告诉人们真相(即在你告诉的时候被认为是真相的东西),并避免误导他们,只要你让他们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其中他们在独立评估自己处境方面至少能做得和你介入之前一样好,那么你就是在教育他们而不是给他们洗脑。"
那比如说,一个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基督教家庭,被施以基督教的文化影响,长大后便认同了基督教的信仰,这个小孩算是被灌输了还是被教育呢?
辉总回复:"按丹内特的标准,‘施以基督教的文化影响‘应该不算洗脑,因为接受这种影响的孩子,并不比什么教育也没接受的孩子,更缺乏自我意识和自主性,注意,他的标准是你施加的影响和你什么也不做的情况比,而不是和最理想情况比。"
那我们或者我们的父辈50后-60后等接受的集体主义生活教条呢?这种教育倾向于抑制人的自我意识,在这种环境条件成长起来的人少了思考很多问题的可能。把这种影响归类为灌(xi)输(nao)应该更准确吧。
两个例子是北美的共产主义社区胡特人(Hutterites)青年,和朝鲜的脱北者。
独立思考?
通常语境中的"洗脑"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比如一些常见的语境:比如GCD的政治课,传销,最近的全能教的例子。感觉与之对应的"独立思考"这个词好像也被用滥了...美分说五毛被洗脑,五毛反过来说美分也是。在我理解,如果从与洗脑对立的角度讲,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不被强制胁迫的情况下,做出的思考,不应该都算"独立思考"么?
但通常提到的独立思考似乎还关乎一个能力的问题,关于是否很好的区分噪声与信息,遵循逻辑,同时保持开放的态度等等...
说起开放的态度,搬运一段辉总关于论辩的这段态度和策略,tit for tat(一报还一报)策略简直大赞。
"好的论辩可以让参与者澄清自己的思想,理解对方的思想,即使不能改变对方的想法,也可(幸运的话)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坏的论辩总是偏离主题,加深误解,诱使参与者走入一味为自己寻找证据的迷途。
好的论辩者首先会倾听,如果对方表达不清晰,会先把对方的表述条理化,然后加以回答;他不会抓住对方的薄弱点不放,相反,他会选择对方最有力的质疑来回应,甚至,当对方的质疑存在缺陷时,会先帮他作出修补或调整,使之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回应。
以上评论并非指责任何人,我宁愿把它当作自警。
有几位朋友劝告我不要理睬某些ID,对此我的做法是,遵循tit for tat策略:至少在第一轮遭遇中,我要完全保持诚意,只要对方的质疑有起码的针对性,我会乐意参与,然后看看事情是否会向好的论辩的方向发展,再决定今后的选择。
我享受好的论辩,是因为它常常给我延续自己思考的机会,并将这一过程与朋友分享."
关于自我的划界
"如果把自己变得足够小,你几乎可以外部化任何东西"——丹内特
搬运一段之前和思烨童鞋的对话。
思烨外部化任何东西,是无所欲求的意思么
旅叶回复思烨 : 不是。是指对"自我"这个概念的划界,比如说有人会说你不过是基因组的机器,或者有文青会说现在的人不过是被物质主义所裹挟,要追求"真正"的自我。言下之意这些都要被排除在自我之外,那所谓真正的自我是什么呢?丹内特的话说这样子可以把自我缩到无穷小,就把基因、家庭、文化带给你的影响都外部化了。他批判的是这个。
思烨回复旅叶 : 那"我"是什么,什么该内部化什么该外部化突然想到一句话"我就是我,所有的故事都是我"。。。。。
旅叶回复思烨 : 哦对,批判的可以叫"洋葱式自我",一层层剥开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旅叶 : 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吧,我们一般不会说因为我们不过是有无数各种细胞组成的,而这些细胞几个月后就完全更新掉了,而说几个月后的我就完全不一样了。(再往低层次还可以把细胞替换成原子)。说明我们理解自我是在某个层次上的。而基因、早期经历、文化塑造这些都是不同层次的"我"吧。
我在敲这篇日志时,舍友走过瞄了一眼,半戏谑的说:看哲学呢,可别看傻了。嗯,或许吧,话说当年欧阳锋修炼走火入魔,一遍遍大喊"我是谁"。不过既然醒了的话再装睡就不容易了,只能揉揉脸,试着找到并推开铁屋里的窗了。
20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