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笔记之二】决策树的python实现

本文结构:

  1. 是什么?
  2. 有什么算法?
  3. 数学原理?
  4. 编码实现算法?

1. 是什么?

简单地理解,就是根据一些 feature 进行分类,每个节点提一个问题,通过判断,将数据分为几类,再继续提问。这些问题是根据已有数据学习出来的,再投入新数据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棵树上的问题,将数据划分到合适的叶子上。


2. 有什么算法?

常用的几种决策树算法有ID3、C4.5、CART:

ID3:选择信息熵增益最大的feature作为node,实现对数据的归纳分类。
C4.5:是ID3的一个改进,比ID3准确率高且快,可以处理连续值和有缺失值的feature。
CART:使用基尼指数的划分准则,通过在每个步骤最大限度降低不纯洁度,CART能够处理孤立点以及能够对空缺值进行处理。


3. 数学原理?

ID3: Iterative Dichotomiser 3

参考

下面这个数据集,可以同时被上面两颗树表示,结果是一样的,而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的树。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得学习到的树是最简单的呢?

下面是 ID3( Iterative Dichotomiser 3 )的算法:

例如下面数据集,哪个是最好的 Attribute?

用熵Entropy来衡量:
E(S) 是数据集S的熵
i 指每个结果,即 No,Yes的概率

E越大意味着信息越混乱,我们的目标是要让E最小。
E在0-1之间,如果P+的概率在0.5, 此时E最大,这时候说明信息对我们没有明确的意义,对分类没有帮助。

但是我们不仅仅想要变量的E最小,还想要这棵树是 well organized。
所以用到 Gain:信息增益

意思是如果我后面要用这个变量的话,它的E会减少多少。

例如下面的数据集:

  1. 先计算四个feature的熵E,及其分支的熵,然后用Gain的公式计算信息增益。

  2. 再选择Gain最大的特征是 outlook。
  3. 第一层选择出来后,各个分支再继续选择下一层,计算Gain最大的,例如分支 sunny 的下一层节点是 humidity。

详细的计算步骤可以参考这篇博文。


C4.5

参考

ID3有个局限是对于有大量数据的feature过于敏感,C4.5是它的一个改进,通过选择最大的信息增益率 gain ratio 来选择节点。而且它可以处理连续的和有缺失值的数据。

P’ (j/p) is the proportion of elements present at the position p, taking the value of j-th test.

例如 outlook 作为第一层节点后,它有 3 个分支,分别有 5,4,5 条数据,则 SplitInfo(5,4,5) = -5/14log(5,14)-4/14log(4,14)-5/14(5,14) ,其中 log(5,14) 即为 log2(5/14)。

下面是一个有连续值和缺失值的例子:

连续值

第一步计算 Gain,除了连续值的 humudity,其他步骤和前文一样。

要计算 humudity 的 Gain 的话,先把所有值升序排列:
{65, 70, 70, 70, 75, 78, 80, 80, 80, 85, 90, 90, 95, 96}
然后把重复的去掉:
{65, 70, 75, 78, 80, 85, 90, 95, 96}
如下图所示,按区间计算 Gain,然后选择最大的 Gain (S, Humidity) = 0.102

因为 Gain(S, Outlook) = 0 .246,所以root还是outlook:

缺失值

处理有缺失值的数据时候,用下图的公式:

例如 D12 是不知道的。

  1. 计算全集和 outlook 的 info,

  2. 其中几个分支的熵如下,再计算出 outlook 的 Gain:

比较一下 ID3 和 C4.5 的准确率和时间:

accuracy :

execution time:


4. 编码实现算法?

代码可以看《机器学习实战》这本书和这篇博客。

完整代码可以在 github 上查看。

接下来以 C4.5 的代码为例:

1. 定义数据:

 1 def createDataSet():
 2     dataSet = [[0, 0, 0, 0, ‘N‘],
 3                [0, 0, 0, 1, ‘N‘],
 4                [1, 0, 0, 0, ‘Y‘],
 5                [2, 1, 0, 0, ‘Y‘],
 6                [2, 2, 1, 0, ‘Y‘],
 7                [2, 2, 1, 1, ‘N‘],
 8                [1, 2, 1, 1, ‘Y‘]]
 9     labels = [‘outlook‘, ‘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y‘]
10     return dataSet, labels

2. 计算熵:

 1 def calcShannonEnt(dataSet):
 2     numEntries = len(dataSet)
 3     labelCounts = {}
 4     for featVec in dataSet:
 5         currentLabel = featVec[-1]
 6         if currentLabel not in labelCounts.keys():
 7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0
 8         labelCounts[currentLabel] += 1      # 数每一类各多少个, {‘Y‘: 4, ‘N‘: 3}
 9     shannonEnt = 0.0
10     for key in labelCounts:
11         prob = float(labelCounts[key])/numEntries
12         shannonEnt -= prob * log(prob, 2)
13     return shannonEnt

3. 选择最大的gain ratio对应的feature:

 1 def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2     numFeatures = len(dataSet[0]) - 1                 #feature个数
 3     baseEntropy = calcShannonEnt(dataSet)             #整个dataset的熵
 4     bestInfoGainRatio = 0.0
 5     bestFeature = -1
 6     for i in range(numFeatures):
 7         featList = [example[i] for example in dataSet]  #每个feature的list
 8         uniqueVals = set(featList)                      #每个list的唯一值集合
 9         newEntropy = 0.0
10         splitInfo = 0.0
11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12             subDataSet = splitDataSet(dataSet, i, value)  #每个唯一值对应的剩余feature的组成子集
13             prob = len(subDataSet)/float(len(dataSet))
14             newEntropy += prob * calcShannonEnt(subDataSet)
15             splitInfo += -prob * log(prob, 2)
16         infoGain = baseEntropy - newEntropy              #这个feature的infoGain
17         if (splitInfo == 0): # fix the overflow bug
18             continue
19         infoGainRatio = infoGain / splitInfo             #这个feature的infoGainRatio
20         if (infoGainRatio > bestInfoGainRatio):          #选择最大的gain ratio
21             bestInfoGainRatio = infoGainRatio
22             bestFeature = i                              #选择最大的gain ratio对应的feature
23     return bestFeature

4. 划分数据,为下一层计算准备:

1 def splitDataSet(dataSet, axis, value):
2     retDataSet = []
3     for featVec in dataSet:
4         if featVec[axis] == value:                      #只看当第i列的值=value时的item
5             reduceFeatVec = featVec[:axis]              #featVec的第i列给除去
6             reduceFeatVec.extend(featVec[axis+1:])
7             retDataSet.append(reduceFeatVec)
8     return retDataSet

5. 多重字典构建树:

 1 def createTree(dataSet, labels):
 2     classList = [example[-1] for example in dataSet]         # [‘N‘, ‘N‘, ‘Y‘, ‘Y‘, ‘Y‘, ‘N‘, ‘Y‘]
 3     if classList.count(classList[0]) == len(classList):
 4         # classList所有元素都相等,即类别完全相同,停止划分
 5         return classList[0]                                  #splitDataSet(dataSet, 0, 0)此时全是N,返回N
 6     if len(dataSet[0]) == 1:                                 #[0, 0, 0, 0, ‘N‘]
 7         # 遍历完所有特征时返回出现次数最多的
 8         return majorityCnt(classList)
 9     bestFeat = chooseBestFeatureToSplit(dataSet)             #0-> 2
10         # 选择最大的gain ratio对应的feature
11     bestFeatLabel = labels[bestFeat]                         #outlook -> windy
12     myTree = {bestFeatLabel:{}}
13         #多重字典构建树{‘outlook‘: {0: ‘N‘
14     del(labels[bestFeat])                                    #[‘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y‘] -> [‘temperature‘, ‘humidity‘]
15     featValues = [example[bestFeat] for example in dataSet]  #[0, 0, 1, 2, 2, 2, 1]
16     uniqueVals = set(featValues)
17     for value in uniqueVals:
18         subLabels = labels[:]                                #[‘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y‘]
19         myTree[bestFeatLabel][value] = createTree(splitDataSet(dataSet, bestFeat, value), subLabels)
20             # 划分数据,为下一层计算准备
21     return myTree

6. 可视化决策树的结果:

dataSet, labels = createDataSet()
labels_tmp = labels[:]
desicionTree = createTree(dataSet, labels_tmp)
treePlotter.createPlot(desicionTree)
 

时间: 2024-08-07 04:31:35

【机器学习笔记之二】决策树的python实现的相关文章

Python学习入门笔记(二):Python运算符

1.算术运算符 "+"加法:3+2=5 "-"减法:3-2=1 "*"乘法:3*2=6 "/"实数除法:3/2=1,3.0/2=1.5 "//"整数除法:5.6//2=2.0 "%"求余数:17%6=5 "**"求幂运算:2**3=8 2.赋值运算符 "="等于:x=3 "+="加等于:x+=2 "-="减等

机器学习笔记-监督学习之决策树

0机器学习中分类和预测算法的评估: 准确率 速度 健壮性 可规模性 可解释性 1决策树(判定树)的概念 决策树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可以是二叉树或多叉树):其中,每个内部结点表示在一个属性上的测试,每个分支代表一个属性输出,而每个树叶结点代表类或类分布.树的最顶层是根结点.机器学习中分类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算法. 2.熵(entropy)概念 信息和抽象如何度量?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熵"的概念. 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大小和它的不确定性有直接的关系,要搞清楚一件非常非常不确定的事情,

cs229 斯坦福机器学习笔记(二)

LR回顾 LR是机器学习入门的第一道坎,总结一下,Linear Regression 和logistic Regression都是属于GLM,套了logistic之后,输出结果就变成一个概率了,loss function和 likelihood function取反是类似的东西,都可以作为优化的目标.但我感觉 likelihood function从概率统计上来说,更有理论支持吧.loss function 直接对残差求平方和,直觉上也是挺合理的:当然,对于logistic Regression

机器学习笔记(二)——k-近邻算法

k-邻近算法概述 k-邻近算法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 优点: 精度高.对异常值不敏感.无数据输入假定 缺点:计算复杂度高.空间复杂度高 使用数据范围:数值型和标称型 工作原理: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也称作训练样本集),并且样本集中每个数据都存在标签,即我们知道样本集中每一数据与所属的对应关系.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将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算法提取样本集中特征最相似数据(最邻近)的分类标签.一般来说,选取样本数据集中前k个最相似的数据,这就是k-

python机器学习实战(二)

python机器学习实战(二)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指明转载地址 http://www.cnblogs.com/fydeblog/p/7159775.html 前言 这篇notebook是关于机器学习监督学习中的决策树算法,内容包括决策树算法的构造过程,使用matplotlib库绘制树形图以及使用决策树预测隐形眼睛类型. 操作系统:ubuntu14.04(win也ok)   运行环境:anaconda-python2.7-jupyter notebook    参考书籍: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经典算法详解及Python实现--CART分类决策树、回归树和模型树

摘要: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是一种很重要的机器学习算法,既可以用于创建分类树(Classification Tree),也可以用于创建回归树(Regression Tree),本文介绍了CART用于离散标签分类决策和连续特征回归时的原理.决策树创建过程分析了信息混乱度度量Gini指数.连续和离散特征的特殊处理.连续和离散特征共存时函数的特殊处理和后剪枝:用于回归时则介绍了回归树和模型树的原理.适用场景和创建过程.个人认为,回归树和模型树

简明Python教程笔记(二)----用户交互raw_input()

raw_input() python内建函数 将所有输入看做字符串,返回字符串类型 input()对待纯数字输入时具有自己的特性,它返回所输入的数字的类型( int, float ) input() 本质上还是使用 raw_input() 来实现的,只是调用完 raw_input() 之后再调用 eval() 函数 例子: #!/usr/bin/env pythonthis_year = 2014name = raw_input('please input your name:')age1 =

python 学习笔记 (二)

逻辑运算符 python不用&& || !表示与或非,用and or not,优先级是not > and > or. bool类型:True 和 False 条件语句 if expression1: ; elif expression2: ; else: ; 字符串函数 word = raw_input("Enter a word: ") # 读入字符串给word isalpha()  # 返回False如果字符串里含有非字母字符 word = word[n

Python学习笔记(二)——高级特性

知识点 切片 切片 取一个list或tuple的部分元素. 原理:调用__getitem__,__setitem__,__delitem__和slice函数. 根据官方的帮助文档(https://docs.python.org/2/library/operator.html)可知,_getitem_返回元素的下标,_setitem_设置元素的值,_remove_删除元素的值. 而slice函数实现最重要的切片功能.            x=a[1:5] --> x._getitem_(s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