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nnodb引擎中,内存的组成主要有三部分:缓冲池(buffer pool),重做日志缓存(redo log buffer),额外的内存池(additional memory pool)。
【参数1:innodb_buffer_pool_size】
主要用来缓存innodb表的索引、数据,是插入数据时的缓冲。
/*Innodb存储引擎的缓存机制和Myisam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不紧可以缓存索引,还会缓存实际的数据。所以相同的物理环境,Innodb对磁盘IO的优化会优于Myisam。*/
当系统上线后,我们可以通过Buffer Pool实时状态,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Read命中的情况:
Read命中率=(Innodb_buffer_pool_read_requests-Innodb_buffer_pool_reads)/Innodb_buffer_pool_read_requests
配图是默认的情况,根据公式就是(该db很空闲,但参考机器性能,及mysql手册推荐值,仍可对该参数进行调整。)
Innodb_buffer_pool_reads的数值统计是通过物理读来获取的数据。
Innodb_buffer_pool_pages_free这个数值需要关注,空闲页的大小。
Innodb_buffer_pool_pages_flushed刷新页请求数量。
Innodb_buffer_pool_read_ahead预读入缓存的页数量。
Innodb_buffer_pool_wait_free等待空闲页的次数(关注)。
/*当用户需要读取一个页面,或者请求分配一个新页面进行插入,需要调用buf0flu.cc工程中的buf_LRU_get_free_block函数进行页面的分配。
首先尝试从buffer pool中的free list分配新页面,若free list中没有空闲页,同时当前系统正在进行flush,等待flush结束后进行分配;若free list中没有空闲页,不在flush,遍历LRU链表,寻找非脏页面置换到free list,然后刷新Innodb引擎统计,实现pages的释放。*/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Innodb_buffer_pool_size默认为128M,若该物理机为mysql服务器,若使用的引擎只有innodb,可以考虑配置为物理内存的50%-70%。
在mysql的conf中进行修改
# vim /etc/my.cnf.d/server.cnf
innodb_buffer_pool_size=80G
这个值如果调整过大,带来的IO性能上的优化将不会很明显,反而会造成cpu的压力过高。
【参数2: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将Innodb_buffer_pool划分到不同的instance中,每个instance独立进行LRU Flush,有独立的mutex控制会避免内存锁的争用(大的并发状态下优化效果明显)。
/*注:与Innodb_buffer_pool_size参数相结合,每个instance的size确保不小于1G。一般设置也参考cpu个数(小于或等于cpu个数即可)。*/
【参数3: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这个参数用来设置Innodb存储的数据的目录信息和其他内部数据结构的内存池。
/*一般来讲,应用程序常用的业务表越多,这里配的内存就应该越大,对于稳定的程序,这个参数的大小是稳定的,可以关注错误日志来进行调整。从mysql 5.6.3开始,不再需要这个参数了。
(错误日志[Warning] option ‘innodb_additional_mem_pool_size‘: signed value 512000 adjusted to 524288)。*/
在示例中走的是默认配置,默认配置是8M。
Mysql手册中对于2G内存时推荐设置为20M。一般,设置过大会造成物理内存浪费,可以在上线一段时间内密切关注日志,进行参数调整。
在db中进行调整,调整为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