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产品经理要有「傻瓜」的心态?

  摘要 : 我最早听到类似的说法并不来自于张小龙,而是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像外行一样思考》,作者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的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研究所的金出武雄教授。金教授的学术固然在同行眼里高山仰止,行文也极为流畅。关于写作,他的观点是,无论写科普还是论文,都要像创作小说那样写出引人入胜的独特观点。这一点和 MacTalk 秉承的写作原则一脉相承。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经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讲到:「产品经理要有傻瓜心态」。这里的傻瓜并不是真傻,而是一种外行心态。张小龙说,自己要经过5-10分钟的酝酿才能达到傻瓜状态,马化腾需要一分钟,功力最深的是乔布斯,传说他能在专家和傻瓜之间随意切换,来去自如,所谓「Stay foolish」,便是如此。

  你需要多久才能变成一个傻瓜?

  我最早听到类似的说法并不来自于张小龙,而是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像外行一样思考》,作者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的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研究所的金出武雄教授。金教授的学术固然在同行眼里高山仰止,行文也极为流畅。关于写作,他的观点是,无论写科普还是论文,都要像创作小说那样写出引人入胜的独特观点。这一点和 MacTalk 秉承的写作原则一脉相承。

  金教授在1980年的春天从日本到了美国,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他信誓旦旦的对自己的妻子说:咱们只去五年。三十年过去了,伊带着这个弥天大谎参与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相关的各种研究,工作兢兢业业,为美国人民的人工智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包括:自动驾驶汽车,能够进行火星探查和火山口探查的机器人,自动驾驶直升飞机,虚拟现实和三维视频,等。

  关于这本书的创作,金教授如是说:

  听过我的演讲或言论之后,有很多人表示「你的话,简直就是谎话、几乎都是谎话、是玩笑、像是真话、是真话、是自吹自擂、虽然很有建设性但……杂七杂八还有点意思」。于是我想,要不要把这些收集起来,写一本书呢?

  于是这本书就这样诞生了,比《MacTalk·人生元编程》的问世还要腼腆一些。

  书看起来像是一本介绍「如何做学术研究」的著作,但其中的内容远不止于此。无论是学术研究、技术、产品、演讲、写作、互联网、教育、思考的本质等等,书中都有涉猎,并且观点独特,思路新颖,适合各个创造性领域的人群阅读。

  金教授有个观点叫做「Best First」,意为最好的东西一定要放在最前面。无论是演讲还是写书,金教授都遵循了这个规则。观众或读者都希望开始的时候就看到最好的东西,很多演讲或图书做了冗长的铺垫才进入主题,岂不知那些铺垫已经耗尽了听众和读者所有的耐心。「Best First」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先把最重要的部分呈现给大家,之后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结束演讲和阅读。

  这真是个有趣的观点。写到这我想起了 Linux 的缔造者 Linus 在自传里写的一句话:

  我对生命的意义有种理论。我们可以在第一章里对读者解释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样就可以吸引住他们。一旦他们被吸引,并且付钱买了书,剩下的章节里我们就可以胡扯了。

  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基于此,我们就知道,书中的核心内容毫无疑问是第一章: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这一章节给我带来的思考最多。

  读了十几年书,又工作了很多年,我们终于从鼻青脸肿混到了白衣飘飘,成为了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工作中开始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断有新人或老人来找你解决问题,你微笑着迎接各种挑战,淡淡的送走困难,你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殊不知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创新匮乏区。我们无法像外行那样自由的思考,无法像「傻瓜」那样去体会真实用户的感觉,我们成为了专家,常常考虑的是「能不能实现」和更多的「不可能」。

  这时候金教授就会从书里爬出来拍拍你的肩膀,轻轻的在你耳边低语:要像外行人一样自由发散地找出创意,然后以专业人士的方法去付诸实现。

  对于外行人来说,因为没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束缚,就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们一切构想的根源都是「我想要这样」,而不是「能不能实现」。每个外行都抱着一种「能实现」的积极态度,美妙的创意才会相伴而来。而专家就很容易被困在通常的做法中,难以产生飞跃式的想法。某些成功了的,已经存在的方法、经验和知识反而会导致想象力匮乏,创意缺失。

  当你以一个专家的身份说出「不可能」三个字的时候,你已经输了。金教授如是说,为此他还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

  2000年左右的时候,有个人告诉我说:雨滴原本是透明的,但在雨天开车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白色的雨滴,这妨碍了开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车头灯照在雨滴上,光线发生了像在水晶里一样的折射。那时我就想,能不能做出这样的车头灯,它不像传统车头灯一样对着某个方向无区别地发射光线,而是先探测雨点的位置,而后仅仅向没有雨滴的空隙投影光线,这样的话岂不就像看不见雨一样了吗?

  那是我像外行一样的想法,实在是有点天马行空。我和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谈论了这个想法,他并不接受,说:这不可能。虽然我觉得从技术上说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但还是先把这个想法搁置了。

  七年后,金教授终于做出了让雨滴消失的车头灯实验室版本,并且因此拓宽了新视觉系统和应用的前景。

  跳出现有的成功是最难的,即使是天才也不例外。

  发明现代计算机原型的天才科学家冯·诺依曼在别人向其展示高级编程语言时,这位天才的回答:汇编是多么美妙的语言啊,有了汇编你们怎么还会用到其他语言呢?这是多么的愚蠢!从那以后,几百种高级语言诞生了。

  他就不能理解我们这些看不懂汇编语言的程序员的心!

  很多成功的企业巨头被后来者追上并击败,同样是因为企业经营者无法走出过去的成功经验导致的。即使无法颠覆别人,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自己的改变,每个创业者,都应该读读这一章节。

  金教授还在书中讲述了「计算机向人类发出挑战——问题的解决能力与教育」「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别人实践」「寻求决断与明示的速度」等内容,同样值得仔细品读。下面是一些有趣的观点摘录。

  关于反对

  明斯基教授,您总是能在各种领域中想出很多创造性的、引人入胜且能够引导新方向的构思。请问 您的诀窍是什么呢?他回答说:这个很简单,只要反对大家所说的就可以了。大家都认同的好想法基本上都不太令人满意。

  关于迷茫

  金教授说,越能干的人越迷茫。

  如果你工作时经常在「能不能行呢」的不安感和「啊,成功了」的成就感之间往复行走时,恭喜你,离成功已经没有几公里了。交织着这两种感觉的体验将成为你智慧和体力的强有力基石。

  就算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和机器人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出类拔萃无所不能,也避免不了这种感觉。不,应该说,正是这种人,才更容易陷入不安和迷茫。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我为什么会经常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关于记忆力

  很多人常常感慨:我就是记忆力不行……言下之意就是除了记忆力我其他方面都很行的。真是这样吗?

  日常生活中,对于人的知觉、思考、行动等,追本溯源,最终都会落到记忆上来。如果头脑中没有知识和信息作为工具、材料,是不可能发挥规划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构思就是通过重组脑海中的记忆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良好而广博的记忆内容做基础,根本产生不了什么好的构思。

  因此,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记忆。把他人长时间思考总结得出的成果记忆下来,不仅高效便捷,也能为自身的思考扩展基础。 当然,这里所谓的记忆,是指「经过理解的记忆」,这一点无需多言。

  所以,今后看到高晓松在脱口秀中谈古论今纵览天下的时候,不要再说「我就是记忆力不行」,差距是全面的。

  关于颠覆

  科学的进步就是不断突破极限和开辟新的领域。很多人认为世界已经停止前行,但那并不是真相。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像竞赛一样指数发展,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发展速度减缓,甚至有人说计算机不会再进步了,还举了很多例子:硅晶体上不能画再细的线了,不能制造出更小的晶体管了,硬盘的存储密度不能再增大了,等等。根据这些说法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发展瓶颈终将到来。

  关于不可能原则

  第一条:科学工作者声明某件事情是可行的时候,基本上他不会错。但当他说不可能的时候,他很可能错了。

  第二条:发现极限在哪里的唯一方法就是超越极限,尝试向稍微超越这个极限的领域迈进、冒险。

  第三条:无论是哪种技术,只要它是非常先进的,那看起来都跟魔术没什么区别。

  关于演讲和交流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无论什么样的构想,最初大都只是个偶然的想法。锤炼构想的方法就是跟他人交流,在交谈中验证是不是一个有价值的想法,并且获取相关知识,修正不完备的地方。升华构想的关键是「交流」,因为他人有很多自己角度的认识和想法,借鉴过来才能完善自己的构想。

  关于用户

  开发系统的人头脑中一定要有「用户是在与系统进行对话」这种概念。事实上用户不是通过一点点阅读操作手册记住系统的使用方法的,而是通过使用在头脑中形成印象:系统对每一项操作的反应是什么。

  因此,即便是再简单的操作,要是系统的反应不一致,只会使用户混乱,产生不信赖感。系统与用户的关系,就像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的举止行为前后不相同,就根本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

  创造的基础是模仿

  模仿、相似,这样不是很好吗?最初的想法的确是相同的,但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东西、使之升华的水平高低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此,大部分的创造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之上增加其附加价值的东西。独创、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魔术。

  最后,回到我们最初提出的问题,如何在专家和傻瓜之间进行自由切换呢?其实金教授已经写在书里了:

  思考的时候,要像外行一样单纯直接,实践的时候则要像专家一样严密细致,并且要有以专业知识和方法武装起来的「我做得到」的乐观主义精神。要记住,独特的、好的创意和好的结果,不管是对研究而言,还是对商业运营而言,都不是自己突然冒出来的东西,那一定是刻苦的努力和长期的思考带来的。

时间: 2024-07-29 05:21:14

为什么说产品经理要有「傻瓜」的心态?的相关文章

产品经理的战场:需求评审会

因项目需要做需求评审,之前没有参与过类似专题工作,特地在网上找了些资料,感觉这篇还不错. [转载自互联网的壹些事] 你还记得自己参加过多少场「需求评审会」吗?不管自己是作为主机主导,还是作为僚机配合,「需求评审会」的现场都是让人不明觉厉.而产品经理就是在这一个又一个的「需求评审会」中磨练过来的,是一个真正刷怪升级的过程.据说「需求评审会」又名「撕逼大会」,你可以感受下这其中的画面感. 产品经理组织的「需求评审会」类似多方会谈,与会人员很容易进入角色后产生「自主」情绪,形成正反两派甚至是多派,最后

产品管理方法进阶-产品经理

如果要高度凝练总结一下本文的观点,如下所示: 我相信产品管理的未来建立在我们对人类复杂性的洞悉上,体现在开发产品的进程中以及借以了解客户的数据里. 我相信产品管理是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支持性辅助性角色,而不是某种「远见性」角色. 我相信如果在「硬技能」(专业性知识)与「软技能」(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不容易被评估的能力)之间做出界限清楚的划分,这将给公司的生产力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而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往往具有一种「连接性」的作用,能够将一个组织中的各个角色,各种立场衔接贯通. 传统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

想讨好程序员?在他面前开产品经理的玩笑就对了

很多人都觉得软件工程师们是一群聪明绝顶但装模作样的家伙,通常身边有这种朋友,大家心里都是又敬又惧又恨啊! 但其实要让他们把你当自己人倒也不难,先赢得他们的尊重即可.以下提供「内行人」的七大绝招,让软件工程师们对你另眼相待! 第一招:发送纯文字电子邮件 工程师们不欣赏内容繁琐又花俏的电子邮件,有人喜欢加上一堆修饰用语.花俏字体格式来丰富邮件内容,这种图文并茂的风格不会得到工程师青睐的!他们要看的是简洁有力的内容,最好是类似程序用语的写法,如果你想要加粗什么关键字,就在**关键字**两边加上星号表示

【转】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找好你的起点、支点和增长点

中国互联网10年,决定着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个年轻的职位,所以很多PM在摸索中会有很多疑惑,摇摆不定,在对从事产品经理(以下简称PM)的定位上也一样.根据对互联网PM的理解,有下面这个草图,其中:1.蓝色箭头指向代表PM在工作过程中要接触到的对象.2.蓝色箭头以PM为中心,指向周围的各部门,说明其在沟通和协调过程中扮演着主动的角色.3.绿色箭头代表,互联网企业中,PM最经常由哪些工种转变而来.4.整个图形是人的形状,头部.左膀右臂.双脚.心脏. 这个图只能说具有代表性,不具普遍性,因为企业不同.部门

「产品经理」和「功能经理」的差别

作者:BMAN 产品经理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懂需求. 看上去好像非常easy.实际上,非常多产品经理都做不到这一点. 举一个样例,就拿红包这个简单的功能来讲,产品经理怎样满足用户需求呢? 好的产品经理会用最简单的功能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把核心功能打磨地异常瑞丽. 而有一类糟糕的产品经理,我称之为 "功能经理",他们不断给产品添加新功能.duang duang duang 给产品加一堆特技,觉得这样就行满足用户需求了: 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

产品经理可能需要知道的几个工具

今天要推荐的不是类似Axure或xmind等常见产品工具,比较小众,但产品经理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有助于知道更多东西,对工作有比较大的帮助. 一.抓包相关与Host修改 产品经理除了是需求的提出者,也是需求的最终负责人.验收人.在腾讯的TAPD(敏捷开发)流程里,需求有一个状态就是「转体验」. 当需求到了转体验的状态,产品经理需要对工程师们产品逻辑.UI还原的工作进行验收,这时候则需要「体验环境」.很多时候体验环境都是在内网,外网无法直接访问,所以这时候涉及到一个比较偏技术一点的说法 -- 改H

[转]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必读书目有哪些?

http://www.woshipm.com/pmd/117664.html 小白叨一叨:产品经理应该是通才,在市场 .设计.项目管理.用户.统计.心理.技术等多方面均要有所涉猎.作为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必须要保存持续学习的,而多看相关书籍并不断总结实践则成为学习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习的,而多看相关书籍并不断总结实践则成为学习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产品经理相关的书籍.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产品经理没有「比读书」这么一说,毕竟不是考试.从用户出发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读物可以分为3个部分:

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的爱恨情仇

产品经理跪求程序员,程序员跪求程序成功上线! 前几天纯银V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微博「很多人吐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话,其实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人人都应该学习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知道作者是否本意如此.当然,实际上它容易被理解为“我也可以做产品经理,创造一个伟大的产品”,那就很扯淡了.尤其水货产品经理的破坏力之强令人惊叹」,引发了诸多讨论. 我看了之后,意味深长的转发了一下:从来没人说人人都是程序员,这其实说明了一些什么……于是又引发了一番热议,比如: 对呀,也不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

<<<-------------  <_< 向左看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某一项技能,而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 最近发生了两件有趣的发人深省的事情. 第一件是上周发现我们网页上的新闻标题在不同的系统上显示长度不同.有的可以看到完整标题,有的看到少一个字.类似问题不是第一次出现,之前我隐约觉得可能是跟字体的渲染有些关系,只是让负责这条产品线的产品经理去看看.后来大概随口问了一下工程师,工程师没提原因,只是建议我们对字数控制再严格一点,避免不同环境的显示差异.这事儿也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