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的误读与误解

微服务确实很受欢迎,但是对于微服务的误解也是事实,本文对这些误解一一来介绍下:

一、微服务不够“微”?

尽管微服务定义的很明确,但是开发者社区对它的解释却颇有争议,主要的一些问题如下:

1.它是否是单体架构的代表? 
2.它是否是单体服务的代表? 
3.它是否是逻辑功能的组合?

下面让我们以银行应用为例来讨论一下:三层架构解决了技术组件之间的紧耦合问题,允许它们各自独立改变而不相互依赖。例如: Web端的改变不会影响到后端服务。 但是三层架构没有把基于组件分组的功能和特性考虑进去,为此我想出了一个“功能型”架构的名称,以表明架构需要通过产品的特征来划分。这对于现代应用的性能和吞吐量是至关重要的,我会在文章中对细节做进一步的解释。

二、 微服务可伸缩性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它允许你向规模化的宏伟系统进攻,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传统的三层架构服务能伸缩可被扩展,那微服务有啥特别之处呢?例如:在线旅行预定,购买请求和预定请求比例是100:1

1.这意味着什么呢, 101个请求中,购买请求能达到100个,而预定请求只有1个; 
2.这就敲响了警钟!预定需要的资源远远小于购买所占用的资源,为何不将整个系统按照期望比例缩放成100:1呢?

三、 微服务帮助维护和运行

“滚动式重启”, “热部署”, “轮询式部署, ”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用最短的停机时间来维护应用系统,是现代应用系统的一个状态优先级典型表现。 让我们举个例子,改变应用将会贯穿整个三层架构,包括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变化。如果数据的语义被修改了,任何上述技术是注定要失败((例如: ORM(对象映射关系)一旦看到了对象的变化,就需要重新启动所有的节点)。关于微服务:功能型-层架构给高可用性和维护带来了一个新的局面。即使银行报表微服务奔溃了也不会影响银行系统其他的功能。你将会为90%的消费者不用银行报表功能感到庆幸。

四、 微服务需要进一步发掘

好吧,任何关于自动伸缩的系统都需要被挖掘。

1.在微服务中有10个节点是购物的,两个节点是预定的; 
2.由于假日季节,流入流量比较高; 
3.你期望通过人工分拆购物实例得到什么? 
4.假设分拆出了多个实例,那负载平衡器又是怎么实现负责均衡的呢?

传统的负载均衡器在静态环境中能够运行良好,但是当动态增加节点或执行脚本添加新实例的就很糟糕了。如果微服务能够实现缩放,微服务项目就需要被挖掘、注册、添加实现负载均衡;对,大部分的软件问题,通过引用间接层来解决。每个微服务在关闭或启动时都需要自我注册。这就需要一个注册管理员-负载均衡器,对微服务的加载很敏感。如何检查呢,

Netflix解决了这个问题, Netflix在开源Eureka AWS上实现了负载均衡。

五、 微服务是否支持多元化编程语言?

顾名思义微服务是以协议驱动的服务,这些服务是基于HTTP/REST( XML/ JSON数据传输)的。微服务与轻量级协议之间的清晰的定义边界,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编程团队,因为他们的焦点是功能而不在于选择语言。

六、 微服务和容器是天作之合?

虚拟机的笨重和现代应?程序的性质,将他们分拆和拆卸为微服务,使微服务成为容器的理想搭配。这是真正意义上的DevOps,打的包不仅仅是微服务的容器也是整体的一个执行环境。缺点是,应用团队将成为基础设施团队,需要对集装箱有个很好的理解。

七、 微服务添加额外的复杂性?

1.Jenkins简单通道把两个应用部署到2个Tomcats里,以此类推,将膨胀出无数个微服务; 
2.随着部署的数量增加,部署的时间也跟着显著上升; 
3.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容器管理,部署和分发工具和技术; 
4.每个微服务将拥有更多的日志文件,如果没有stash、 splunk这种合适的工具,对接调试事务将成为一场噩梦; 
5.如果每个Tomcat有10个连接,你会发现数百个来自不同微服务数据库连接,因为不能共享数据库连接(没有连接数据库的微服务);

总结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微服务也是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应用都有同样的架构,也不是所有应用对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可维修性都有着同样的要求。

时间: 2024-08-10 02:02:13

微服务的误读与误解的相关文章

微服务的误读与误解[转]

微服务确实很受欢迎,但是对于微服务的误解也是事实,本文对这些误解一一来介绍下: 一.微服务不够“微”? 尽管微服务定义的很明确,但是开发者社区对它的解释却颇有争议,主要的一些问题如下: 1.它是否是单体架构的代表? 2.它是否是单体服务的代表? 3.它是否是逻辑功能的组合? 下面让我们以银行应用为例来讨论一下:三层架构解决了技术组件之间的紧耦合问题,允许它们各自独立改变而不相互依赖.例如: Web端的改变不会影响到后端服务. 但是三层架构没有把基于组件分组的功能和特性考虑进去,为此我想出了一个“

一片非常有趣的文章 三分钟读懂TT猫分布式、微服务和集群之路

原文http://www.cnblogs.com/smallSevens/p/7501932.html#3782600 三分钟读懂TT猫分布式.微服务和集群之路 针对新手入门的普及,有过大型网站技术架构牛人路过,别耽误浪费了时间,阅读之前,请确保有一定的网络基础,熟练使用Linux,浏览大概需要3-5分钟的时间,结尾有彩蛋. 目录 分布式 微服务 负载均衡集群 高可用集群 弹性云 故障转移 总结 分布式 小马正在经营一个在线购物网站,名叫TT猫,有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用户管理.支付管理.购物车等

三分钟读懂TT猫分布式、微服务和集群之路

三分钟读懂TT猫分布式.微服务和集群之路 针对新手入门的普及,有过大型网站技术架构牛人路过,别耽误浪费了时间,阅读之前,请确保有一定的网络基础,熟练使用Linux,浏览大概需要3-5分钟的时间,结尾有彩蛋. 目录 分布式 微服务 负载均衡集群 高可用集群 弹性云 故障转移 总结 分布式 小马正在经营一个在线购物网站,名叫TT猫,有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用户管理.支付管理.购物车等等模块,每个模块部署到独立的云服务主机. 现在,程序员小明同学浏览TT猫,想买一款牛逼的cherry机械键盘来提升自己的

一文读懂 Spring Boot、微服务架构和大数据治理三者之间的故事

微服务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传统架构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诞生的产物. 微服务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传统架构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诞生的产物.互联网时代的产品通常有两类特点:需求变化快和用户群体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系统架构的角度出发,构建灵活.易扩展的系统,快速应对需求的变化:同时,随着用户的增加,如何保证系统的可伸缩性.高可用性,成为系统架构面临的挑战.如果你想了解大数据的学习路线,想学习

微服务注册之八轨忠读后小记

微服务发布的三种方式:restful api,xml配置,idl文件,其中idl不是很懂,也没想去研究本文主要记录xml的发布 restful风格,主要用于http请求的接口协议中,也就是我们常用的mvc接口定义. XML配置主要分成三步: 1.服务提供者定义接口,并实现接口 接口定义:public interface FooService { public String hello(String name);} 接口实现 public FooServiceImpl implements Foo

Java架构:一文读懂微服务架构的重构策略

你很有可能正在处理大型复杂的单体应用程序,每天开发和部署应用程序的经历都很缓慢而且很痛苦.微服务看起来非常适合你的应用程序,但它也更像是一项遥不可及的必杀技.如何才能走上微服务架构的道路?下面将介绍一些策略,帮你摆脱单体地狱,而无须从头开始重写你的应用程序. 通过开发所谓的绞杀者应用程序(strangler application),可以逐步将单体架构转换为微服务架构.绞杀者应用程序的想法来自绞杀式藤蔓,这些藤蔓在雨林中生长,它们包围绕树木生成,甚至有时会杀死树木.绞杀者应用程序是一个由微服务组

深入解析DC/OS 1.8 – 高可靠的微服务及大数据管理平台

深入解析DC/OS 1.8 – 高可靠的微服务及大数据管理平台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这次DC/OS的技术分享. 先做个自我介绍,刘超,Linker Networks首席架构师,Open DC/OS社区贡献者,长期专注于OpenStack, Docker, Mesos等开源软件的企业级应用与产品化. 从事容器方面工作的朋友可能已经听说过DC/OS,往往大家误解DC/OS就是marathon + mesos,其实DC/OS包含很多的组件,DC/OS 1.8九月份发布了,此次分享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

雷军:风口论一直被误读 我不是机会主义者

新浪科技讯 4月23日上午消息,2016中国绿公司年会在山东济南举行.雷军在现场做了以“小米的明天:新国货运动”为主题的演讲. 雷军认为,国货不被信任的真正问题出在效率上.国货流通效率太低导致商品价格过高,为了降低商品价格只能降低生产成本,粗制滥造,而且用户体验不好. 为了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雷军选择做了小米网,以很低的价格直接卖到用户手上,在看准这个之后,才决定以智能手机作为突破口,也就是说,先有了“新国货运动”,再有了“为发烧而生”的MUI和小米手机. 在演讲中,雷军认为,小米的未来还是要踏踏

[转]微服务架构的理论基础 - 康威定律

转自:https://yq.aliyun.com/articles/8611 概述 关于微服务的介绍,可以参考微服务那点事. 微服务是最近非常火热的新概念,大家都在追,也都觉得很对,但是似乎没有很充足的理论基础说明这是正确的,给人的感觉是 不明觉厉 .前段时间看了Mike Amundsen <远距离条件下的康威定律--分布式世界中实现团队构建>(是Design RESTful API的作者)在InfoQ上的一个分享,觉得很有帮助,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整理了该演讲的内容. 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