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确实很受欢迎,但是对于微服务的误解也是事实,本文对这些误解一一来介绍下:
一、微服务不够“微”?
尽管微服务定义的很明确,但是开发者社区对它的解释却颇有争议,主要的一些问题如下:
1.它是否是单体架构的代表?
2.它是否是单体服务的代表?
3.它是否是逻辑功能的组合?
下面让我们以银行应用为例来讨论一下:三层架构解决了技术组件之间的紧耦合问题,允许它们各自独立改变而不相互依赖。例如: Web端的改变不会影响到后端服务。 但是三层架构没有把基于组件分组的功能和特性考虑进去,为此我想出了一个“功能型”架构的名称,以表明架构需要通过产品的特征来划分。这对于现代应用的性能和吞吐量是至关重要的,我会在文章中对细节做进一步的解释。
二、 微服务可伸缩性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它允许你向规模化的宏伟系统进攻,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传统的三层架构服务能伸缩可被扩展,那微服务有啥特别之处呢?例如:在线旅行预定,购买请求和预定请求比例是100:1
1.这意味着什么呢, 101个请求中,购买请求能达到100个,而预定请求只有1个;
2.这就敲响了警钟!预定需要的资源远远小于购买所占用的资源,为何不将整个系统按照期望比例缩放成100:1呢?
三、 微服务帮助维护和运行
“滚动式重启”, “热部署”, “轮询式部署, ”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用最短的停机时间来维护应用系统,是现代应用系统的一个状态优先级典型表现。 让我们举个例子,改变应用将会贯穿整个三层架构,包括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变化。如果数据的语义被修改了,任何上述技术是注定要失败((例如: ORM(对象映射关系)一旦看到了对象的变化,就需要重新启动所有的节点)。关于微服务:功能型-层架构给高可用性和维护带来了一个新的局面。即使银行报表微服务奔溃了也不会影响银行系统其他的功能。你将会为90%的消费者不用银行报表功能感到庆幸。
四、 微服务需要进一步发掘
好吧,任何关于自动伸缩的系统都需要被挖掘。
1.在微服务中有10个节点是购物的,两个节点是预定的;
2.由于假日季节,流入流量比较高;
3.你期望通过人工分拆购物实例得到什么?
4.假设分拆出了多个实例,那负载平衡器又是怎么实现负责均衡的呢?
传统的负载均衡器在静态环境中能够运行良好,但是当动态增加节点或执行脚本添加新实例的就很糟糕了。如果微服务能够实现缩放,微服务项目就需要被挖掘、注册、添加实现负载均衡;对,大部分的软件问题,通过引用间接层来解决。每个微服务在关闭或启动时都需要自我注册。这就需要一个注册管理员-负载均衡器,对微服务的加载很敏感。如何检查呢,
Netflix解决了这个问题, Netflix在开源Eureka AWS上实现了负载均衡。
五、 微服务是否支持多元化编程语言?
顾名思义微服务是以协议驱动的服务,这些服务是基于HTTP/REST( XML/ JSON数据传输)的。微服务与轻量级协议之间的清晰的定义边界,有助于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编程团队,因为他们的焦点是功能而不在于选择语言。
六、 微服务和容器是天作之合?
虚拟机的笨重和现代应?程序的性质,将他们分拆和拆卸为微服务,使微服务成为容器的理想搭配。这是真正意义上的DevOps,打的包不仅仅是微服务的容器也是整体的一个执行环境。缺点是,应用团队将成为基础设施团队,需要对集装箱有个很好的理解。
七、 微服务添加额外的复杂性?
1.Jenkins简单通道把两个应用部署到2个Tomcats里,以此类推,将膨胀出无数个微服务;
2.随着部署的数量增加,部署的时间也跟着显著上升;
3.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容器管理,部署和分发工具和技术;
4.每个微服务将拥有更多的日志文件,如果没有stash、 splunk这种合适的工具,对接调试事务将成为一场噩梦;
5.如果每个Tomcat有10个连接,你会发现数百个来自不同微服务数据库连接,因为不能共享数据库连接(没有连接数据库的微服务);
总结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微服务也是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应用都有同样的架构,也不是所有应用对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可维修性都有着同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