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h发展至今,参与者众,资料已多。本文从实际操作角度写下个人对Ceph架构、原理和实现的理解,不当不全之处,请大家指出。
本文应贵神邀而作,将持续更新。转载请注明作者(@xanpeng)和出处。
Ceph的使用场景
Ceph提供了3种使用场景:
1、分布式文件系统CephFS。
多个客户端mount CephFS到本地,CephFS遵循POSIX接口,使用体验类似于ext4等本地文件系统。
类似于其他分布式文件系统,各个CephFS客户端共享同一命名空间。
2、RadosGW(rgw)对象存储。
rgw使用场景类似于Amazon S3,据个人理解也类似于七牛云存储。
3、块设备rbd(Rados Block Device)。
Ceph提供虚拟的rbd块设备,用户像使用SATA盘那样的物理块设备一样使用rbd。
rbd的使用是排他的,每个rbd块设备是用户私有的,相对的,CephFS的使用方式是共享的。
虚拟化和云计算的发展正当盛年,IaaS结合rbd块设备这一使用方式有如干柴遇烈火,因此rbd是Ceph社区开发的重心之一。本文也主要从rbd的视角来了解Ceph。
这3种使用场景是从用户视角来看。从实现角度,它们都基于同一核心RADOS(Reliable, Autonomic Distributed Object Store)存储层,参见官方示意图:
部署环境
准备设备
设想我们要研究或使用Ceph,我们已采购一批设备,准备部署一套Ceph分布式存储系统。
没有一套物理设备也没关系,本文用一套虚拟环境来模拟。
据已有理解,以及据前文所说本文只从rbd使用场景出发,Ceph环境分成两部分:monitor集群和OSD节点集。
monitor是Ceph的心脏,一般采用1、3、5、7等奇数个节点组成集群,节点越多集群越稳定。我们是实验环境,且也不是要专门分析monitor集群,因此使用一个monitor节点。
Ceph默认将数据存储为两份(暂不考虑Erasure Code),我们准备两个节点作为存储节点,这样一个数据存2个备份,如果每个备份放在不同的物理节点上,自然会更可靠——我们如此理解和猜测,实际如何还待实验。
基于这些分析,实验环境准备如下:
- 1 mon:用一个VM做Monitor。
- 2 storage hosts:用2个VM做存储节点。
- 2 * 3 osd:每个存储节点挂载3块硬盘,专门用于存储数据。
# virsh list
Id Name State
----------------------------------------------------
4 ceph-mon0 running
5 ceph-osd0 running
6 ceph-osd1 running
[email protected]:~# lsblk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vda 253:0 0 40G 0 disk
├─vda1 253:1 0 36G 0 part /
├─vda2 253:2 0 1K 0 part
└─vda5 253:5 0 4G 0 part [SWAP]
vdb 253:16 0 10G 0 disk
└─vdb1 253:17 0 10G 0 part /var/lib/ceph/osd/ceph-1 (已经安装并运行Ceph)
vdc 253:32 0 10G 0 disk
└─vdc1 253:33 0 10G 0 part /var/lib/ceph/osd/ceph-2
vdd 253:48 0 10G 0 disk
└─vdd1 253:49 0 10G 0 part /var/lib/ceph/osd/ceph-3
[email protected]:~# lsblk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vda 253:0 0 40G 0 disk
├─vda1 253:1 0 36G 0 part /
├─vda2 253:2 0 1K 0 part
└─vda5 253:5 0 4G 0 part [SWAP]
vdb 253:16 0 10G 0 disk
└─vdb1 253:17 0 10G 0 part /var/lib/ceph/osd/ceph-7
vdc 253:32 0 10G 0 disk
└─vdc1 253:33 0 10G 0 part /var/lib/ceph/osd/ceph-5
vdd 253:48 0 10G 0 disk
└─vdd1 253:49 0 10G 0 part /var/lib/ceph/osd/ceph-6
说明:虚拟机和硬盘均用virt-manager创建。
安装和部署Ceph
官方文档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仅强调几点:
- mkcephfs是以前的部署方式,尽量不去使用。而是用ceph-deploy。
- ceph-deploy根据OS不同,从不同的地方下载和安装Ceph。如图方便,用Ubuntu 14.04是很好的选择。
- 如果想使用自己修改和编译的Ceph,也可以结合ceph-deploy使用,跳过"ceph-deploy install"即可。
在我们的“1mon + 2*3osd”环境中,部署Ceph集群如下:
[email protected]:~# ceph -s
cluster dee2e486-6942-4469-abd4-d25388fcdadb
health HEALTH_OK
monmap e1: 1 mons at {mon0=192.168.122.58:6789/0}, election epoch 1, quorum 0 mon0
osdmap e67: 6 osds: 6 up, 6 in
pgmap v895: 128 pgs, 1 pools, 62039 kB data, 3 objects
328 MB used, 61045 MB / 61373 MB avail
128 active+clean
[email protected]:~# ceph osd tree
# id weight type name up/down reweight
-1 0.05997 root default
-2 0.02998 host osd0
1 0.009995 osd.1 up 1
2 0.009995 osd.2 up 1
3 0.009995 osd.3 up 1
-3 0.02998 host osd1
5 0.009995 osd.5 up 1
6 0.009995 osd.6 up 1
7 0.009995 osd.7 up 1
存储节点
在进一步之前,先考虑这点:Ceph是分布式存储系统,不管其“分布式逻辑”的细节,数据最终是要存储到设备上。
此时有两种选择:直接操作设备,或者由本地文件系统代理。前者表示直接面对硬盘,怎么在硬盘上组织数据都是自己做。后者表示不直接面对硬盘,而是使用已有的文件系统。Ceph使用第二种方式,可选的本地文件系统有ext4、btrfs和xfs等,我们使用ext4.
crush算法
设想你是用户,你有一部动作片要存放到Ceph集群中。你拿着你的笔记本来到机房,你所看到的Ceph集群是数个机架的服务器。你在想,我的动作片最终是存储在哪里?
你考虑的实际是数据定位的问题。
常见有两种数据定位方法:
- 记录。将“数据A:位置location(A)”这样的信息记录下来,访问数据时查询记录,获取位置,再进行读取。
- 计算。存放和数据A时,其存储位置location(A)是即时计算得到的。能感觉到这种方式更为便利。
常见的计算方式是一致性哈希(consistent hashing),GlusterFS使用的是这种方式,基本思路是,面对数据A,以数据A的文件名等类似信息为key,通过一致性哈希计算consist_hash(keyA) = location(A)得到存储位置。
ceph使用的是crush算法:Controlled, Scalable, Decentralized Placement of Replicated Data。crush是ceph核心之一,本文也将重点描述。
简单来说crush也利用哈希来计算位置,只不过它更多地利用了集群的结构信息。下面通过实例来尝试理解。
前文提到rbd、cephfs和rgw这三种使用场景,它们都基于RADOS层。RADOS层对外提供有librados接口,据此可以实现自己的工具。ceph默认提供一个程序rados,通过rados可以直接上传一个object到ceph集群。
mon0# rados put bigfile bigfile.data -p rbd // 将数据bigfile.data上传为object bigfile
mon0# rados ls -p rbd
bigfile
bigfile的存储位置是通过CRUSH计算得来,ceph提供命令可查询一个object的位置。
mon0# ceph osd map rbd bigfile
osdmap e67 pool ‘rbd‘ (1) object ‘bigfile‘ -> pg 1.a342bdeb (1.6b) -> up ([6,3], p6) acting ([6,3], p6)
[6,3]表示bigfile这个object存储在osd.6和osd.3上(ceph集群部署参考前文),并且放置在pg 1.6b下,也即放在目录1.6b下。
验证这一点:
osd0# ls /var/lib/ceph/osd/ceph-6/current/1.6b_head/ -lh
total 61M
-rw-r--r-- 1 root root 61M 10月 29 08:12 bigfile__head_A342BDEB__1 // 感受下object的命名方式
pg (placement group)
上例中提到pg,这是ceph crush数据映射的一个中间层。
讨论pg需要提及pool,pool是ceph的一个逻辑概念,用户可在ceph集群上创建数个pool,设置不同的属性,然后根据需求,将不同的数据放在不同的pool中。比如我有两种数据,一种只需要存储2个备份,另一种更重要,我需要存储3个备份,从而可以创建两个pool,设置size=2和size=3。
我的实验环境中只有一个pool,命名为rbd(这个命名是随意的,不要和rbd块设备使用场景混淆),其备份数目是2份:
mon0# ceph osd dump | grep pool
pool 1 ‘rbd‘ replicated size 2 min_size 2 crush_ruleset 0 object_hash rjenkins pg_num 128 pgp_num 128 last_change 48 flags hashpspool stripe_width 0
ceph在pool的概念下提供placement group的概念,并通过参数pg_num指定placement group的数目。从上面的输出可知我的rbd pool下有128个pg。
pg实际对应目录,rbd pool下有128个pg,意即rbd pool设置为有128个目录来存放数据。之所以增加pg层来管理数据,是为了数据管理的便利,也减少了元数据信息量。
rbd pool128个pg,每个pg放置在哪些osd上,这也是计算确定的,计算过程是crush算法的一部分。128个pg整体分散存储在所有osd上,因此在某个osd上,我们不会看到所有128个目录。
1.11_head 1.1f_head 1.27_head 1.33_head 1.39_head 1.42_head 1.4c_head 1.54_head 1.60_head 1.66_head 1.74_head 1.79_head 1.7e_head 1.8_head 1.b_head 1.f_head nosnap
1.15_head 1.21_head 1.2e_head 1.36_head 1.3_head 1.44_head 1.4f_head 1.56_head 1.61_head 1.6a_head 1.75_head 1.7b_head 1.7f_head 1.9_head 1.d_head commit_op_seq omap
1.1b_head 1.26_head 1.2f_head 1.37_head 1.41_head 1.45_head 1.50_head 1.5a_head 1.63_head 1.73_head 1.78_head 1.7c_head 1.7_head 1.a_head 1.e_head meta
说明:pg的命名方式是${pool_id}.${pg.id}_${snap},pgid是16进制值,如1.a_head表示128个pg中的第10个pg。
因此crush数据定位算法的大致逻辑是:
- step 1: 输入object id,计算得到它应该被放置在哪个pg下,得到pgid。
- step 2: 输入pgid,计算pg位于哪些osd上。
- step 3: 访问object.
crush计算示例
我们想在这个理解基础上,来了解更多代码细节,考虑到ceph貌似没有提供访问crush算法的接口,我们在ceph0.86的代码上做些修改,让librados提供ceph集群的layout信息,同时将crush代码拎出来做成libcrush,然后利用修改过的librados和libcrush写程序验证crush算法的步骤。
- libcrush代码以及对ceph0.86的改动见:https://github.com/xanpeng/libcrush
- crush算法步骤验证代码见crush-tester.cc:https://gist.github.com/xanpeng/a41a25b5810cb2c8852c#file-crush-tester-cc
crush-tester.cc main()展示了数据定位的步骤,其逻辑等同于"ceph osd map"的逻辑。需注意:代码是强依赖于我们前文部署的ceph环境的。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assert(argc == 2); string objname = argv[argc-1]; // 假设objname=bigfile,这一步是通过objname计算得到一个数值,和pg其实没有关系,但官方代码就是这么命名的,我们这里也做类似命名 // bigfile->some_value,这里利用的算法是ceph_str_hash_rjenkins,算法这里不细究,其实也无必要细究。 // 其作用是将不同的objname映射层不同的数值,相信其特点是得到的数值冲突率很低。 pg_t pg = object_to_pg(object_t(objname), object_locator_t(g_pool_id)); printf("objectr_to_pg: %s -> %x\n", objname.c_str(), pg.seed); // bigfile得到的值是a342bdeb,作为这一步的输入。 // 这一步的作用是将这个数值,也即将object bigfile映射到具体的pg。 // 用到的方法其实是取模,根据pg_num做取模计算,对应函数是crush_stable_mod(a342bdeb, 128, 127)=6b。 pg_t mpg = raw_pg_to_pg(pg); printf("raw_pg_to_pg: %x\n", mpg.seed); // 这一步是crush算法的核心步骤, // 输入是pgid=6b,以及ceph集群的layout,也就是crushmap, // 输出是6b的存储位置是哪两个osd(因为备份数设置size=2), // crush算法的过程在libcrush中,注意这样链接本程序"-lcrush -lrados",从而使用libcrush而不是librados中的crush代码,这样我们通过介入libcrush去理解crush算法。 // crush算法计算6b的位置的过程见下文。 printf("pg_to_osds:\n"); vector<int> up; pg_to_up_acting_osds(mpg, &up); }
# g++ crush_tester.cc -o test_crush -lcrush -lrados --std=c++11 -g -O0
# ./test_crush bigfile
objectr_to_pg: bigfile -> a342bdeb
raw_pg_to_pg: 6b
pg_to_osds:
osd_weight: 0,65536,65536,65536,0,65536,65536,65536, // 这一输出我觉得奇怪,感觉是错误的,但偏偏最后crush映射的结果是正确的
ruleno: 0
placement_ps: 1739805228
// 这是crush算法计算6b位置的输出,注意计算依据之一是我们实验环境的crushmap,
// 有数种方法可以从一个live ceph cluster中得到当前的crushmap,我们环境的crushmap见:https://gist.github.com/xanpeng/a41a25b5810cb2c8852c#file-ceph-env-txt
// 通过crushmap可以知道,从crush算法的视角,我们的环境是这样分层的:
// 第一层:root
// id=-1,alg=straw,hash=rjenkins1,包含两个item [osd0, osd1]
// 第二层:host
// host osd0: id=-2, alg=straw, hash=rjenkins1,包含三个item [osd.1, osd.2, osd.3]
// host osd1: id=-3, alg=straw, hash=rjenkins1,包含三个item [osd.5, osd.6, osd.7],之所以不是4,5,6,表示我操作过程中出过点点纰漏,但无碍。
// 第三层:osd
// 共6个osd,id是[1,2,3,5,6,7],每个osd有个权重,通过设置osd的权重,影响数据是否存放在当前osd的偏好。
---start crush_do_rule---
CHOOSE_LEAF bucket -1 x 1739805228 outpos 0 numrep 2 tries 51 recurse_tries 1 local_retries 0 local_fallback_retries 0 parent_r 0
// 算法第一步,从第一层开始,获取第一个数据备份的存放位置,判断我该进入第二层的哪个host。
// 由于第一层设置的alg=straw,表示用straw算法去选取第二层的host,straw算法又利用到rjenkins1哈希算法
// 得到第一个备份存放位置是item -3上,即osd1上
crush_bucket_choose -1 x=1739805228 r=0
item -3 type 1
// 算法第二步,在osd1下的第三层中选一个osd,
// 使用的算法是osd1这个bucket设置的straw+rjenkins1,
// 这是crush算法过程中的第二次哈希。我们的实验环境简单,layout只有三层,在层次更多的环境中,crush需要做更多次数的哈希。
// 得到第一个备份存放位置是osd1上的osd.6
CHOOSE bucket -3 x 1739805228 outpos 0 numrep 1 tries 1 recurse_tries 0 local_retries 0 local_fallback_retries 0 parent_r 0
crush_bucket_choose -3 x=1739805228 r=0
item 6 type 0
CHOOSE got 6
CHOOSE returns 1
CHOOSE got -3
// 算法第三步,计算第二个数据备份的位置,求得位于osd0
crush_bucket_choose -1 x=1739805228 r=1
item -2 type 1
// 算法第四步,同理进而求得第二个备份的位置:osd0上的osd.3
CHOOSE bucket -2 x 1739805228 outpos 1 numrep 2 tries 1 recurse_tries 0 local_retries 0 local_fallback_retries 0 parent_r 0
crush_bucket_choose -2 x=1739805228 r=1
item 3 type 0
CHOOSE got 3
CHOOSE returns 2
CHOOSE got -2
CHOOSE returns 2
---finish crush_do_rule---
numrep: 2, raw_osds: [6,3,]
对比执行多次crush-tester和"ceph osd map",证实上述理解应为正确。见:https://gist.github.com/xanpeng/a41a25b5810cb2c8852c#file-ceph-tester-result-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