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oroquinolone氟喹诺酮

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

喹诺酮类,又称吡啶酮酸类,属化学合成抗菌药。临床用于治疗尿路、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软组织、腹腔、骨关节等感染,取得良好疗效,不良反应轻微。

目录


1药物介绍

药物概述
药物历史
临床用于治疗

2药物特点


3药物作用


4不良反应


5参考文献

1药物介绍

药物概

由于该类药物中均具有喹诺酮的基本结构,故由此而命名。本类药物按其发明先后、结构及抗菌谱的不同,分为一、二、三代。

自1962年合成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Nalidixic Acid)为第一代,只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克雷白杆菌等少数G-杆菌有效,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多,仅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

药物历史

氟喹诺酮

1974年合成第二代喹诺酮类代表药吡哌酸(pipemidic Acid),对G-杆菌的作用也包括了部分绿脓杆菌,抗菌活性较前者提高,口服少量吸收,但可达到有效尿药浓度,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因此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

1979年合成第三代喹诺酮药: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它是4-Quinolone结构改造衍生物,在6位上加上一个氟(F)后,增加了脂溶性,增强了对组织细胞的穿透力,因而吸收好,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更大大增加了抗菌谱和杀菌效果。构效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展开,新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雨后春笋,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氟喹诺酮类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对G+球菌也具一定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G-杆菌,仍可呈现敏感。

临床用于治疗

临床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有诺氟沙星、培氟沙星(Peflo

临床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氟罗沙星

xacin甲氟哌酸)、依诺沙星(Enoxacin氟啶酸)、氧氟沙星(Ofloxacin氟嗪酸)和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环丙氟哌酸)。近几年,又不断研制并上市多氟化喹诺酮类新品种。如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多氟哌酸)和二氟沙星(Difloxacin双氟哌酸)等。其主要特点是长效,如以上三个药物其消除半衰期分别达8 h,10~12 h和20~25 h,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增强了对G+球菌和厌氧菌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的抗菌作用,以及吸收更好,组织浓度更高,不良反应更少等优点。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desoxyribonucleic acid gyrase),从而影响DNA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阻碍DNA的正常复制、转录、转运与重组,从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

2药物特点

①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尤其对G-杆菌的抗菌活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浓度和发光强度回归曲线

高,包括对许多耐药菌株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② 耐药发生率低,目前已有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发生;

③ 体内分布广,组织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浓度;

④ 大多数系口服制剂,亦有注射剂,半衰期较长,用药次数少,使用方便;

⑤ 为全化学合成药,价格比疗效相当的抗生素低廉,性能稳定,不良反应较少。因而本类药成为化学合成抗感染药物中发展最为迅速,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化疗药物。

6喹诺酮类和其他抗菌药的作用点不同,它们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细菌的双股DNA扭曲成为袢状或螺旋状(称为超螺旋),使DNA形成超螺旋的酶称为DNA回旋酶,喹诺酮类妨碍此种酶,进一步造成染色体的不可逆损害,而使细菌细胞不再分裂。它们对细菌显示选择性毒性。当前,一些细菌对许多抗生素的耐药性可因质粒传导而广泛传布。本类药物则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影响,因此,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

3药物作用

在氟喹诺酮类较广泛使用的品种中,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的为环丙氟哌酸,MIC90为1 mg.L-1,其次为氟嗪酸MIC90为2 mg.L-1。氟哌酸抗绿脓杆菌MIC90虽为2 mg.L-1,但其吸收差,血药浓度低,不能有效控制感染,故环丙氟派酸为应用较好品种。氟嗪酸对一般阴性杆菌的作用与环丙氟哌酸相仿或稍弱,90年代后开发的新品种多氟哌酸类某些品种,不仅抗G-杆菌活性与环丙氟哌酸相似,而且抗G+球菌作用加强,对MRSA有效,对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亦有一定作用,明显优于环丙沙星。另据国外报导,此类药已突破抗菌概念,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亦有新进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预计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本类药物会有更多有希望的新品种问世。

4不良反应

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和不良反应也相继发生。新上市氟喹诺酮类如替马沙星(Temafloxacin)1992年在英国上市仅15周后,因发现有过敏、溢血、肾衰等不良反应而停用。故亦不是脂溶性越高,半衰期越长就越好,还应从药动学及临床利弊综合考虑。本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

1 中枢神经系统 因能较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而引起,发生率1%~5%,轻者失眠、头晕、头痛,重者可诱发惊厥。故精神病及癫痫患者禁用。

2 关节病变 动物实验中,所有喹诺酮类都可以引起未成年动物关节组织中软骨损伤,狗最为敏感,在人类尚未发现,但为确保用药安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十八岁以下青少年慎用为宜。

3 皮肤及光毒性 我国皮疹报道较多,发生率0%~2%,均属可逆性。光毒性国外报道多,发生率可达28%,与药物剂量有关,可通过穿衣防晒预防。

4 消化道反应 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泻、腹痛等,发生率3%~5%。

5 肝肾毒性 有0.8%~4.3%患者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故肝肾功能不良患者慎用。

6 血液系统毒性 可有血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也有再障报道。

除以上不良反应外,还应注意配伍用药,如与抗酸药合用可减少喹诺酮类药的吸收;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增加神经系统毒性;与咖啡及茶碱合用可减少后者代谢及消除而出现茶碱毒性反应等。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二医院 武汉430014

时间: 2024-10-04 13:32:28

fluoroquinolone氟喹诺酮的相关文章

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是一种没有运动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于1892年由费佛博士在流行性感冒的瘟疫中发现.它一般都是好氧生物,但可以成长为兼性厌氧生物.流感嗜血杆菌最初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因,但直至1933年,当发现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性病原后,才消除了这种误解.不过,流感嗜血杆菌仍是会导致其他不同种类的病症. 简介编辑 因其基因组较小,流感嗜血杆菌是第一种完成全基因组测序,而又能自由生存的生物.它的基因组包含了1,830,140的DNA碱基对及1740个基因.流感嗜血杆菌的基因组测序计划由基因组研究所

结核分歧菌_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Mycobacterium_tuberculosis the number of words: 3085word           count---------------------tuberculosis      64mycobacterium      23stain              5pathogen           5mycobacterial       5acid-fast          5staini

喹诺酮

喹诺酮类(4-quinol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弱(某些品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所以喹诺酮类药物严格意义上不算抗生素,而属于化学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分为四代,代表药物:1.萘啶酸和吡咯酸2.西诺沙星和吡哌酸3.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妥舒沙星.和司帕沙星4.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吉米沙星 目录 1简介 2特点 3主要用途

幽门螺旋菌(8)_耐药及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由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下称H.pylori)感染与多种上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所以抗H.pylori 感染治疗的研究一直是H.pylori 研究领域中的重点.为了评估抗菌治疗效果,并客观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差异,Graham[1] 提出了一个评分系统,该系统分A.B.C.D.F 五个级别:A 级(Excellent)是ITT > 95% :B 级(Good)是ITT 90%~94% :C 级(Acceptable)是ITT 85% - 89% :D 级(Poor)

拓扑异构酶

拓朴异构酶(英语:Topoisomerase:type I:EC 5.99.1.2,type II:EC 5.99.1.3)是一种异构酶,能使DNA长链断裂与接合.专门参与DNA拓扑构形(DNA topology)改变的过程,最早的发现者是出身台湾的生化学家王倬[1]. 目录 [隐藏] 1 拓扑问题 2 功能 3 分类与作用方式 4 临床意义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链接 拓扑问题 环状DNA的超螺旋结构. DNA在结构上主要有三种拓朴构型的变化:超螺旋(supercoiling).纽结(knot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于1881年首次由巴斯德(Louis Pasteur)及G. M. Sternberg分别在法国及美国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为革兰染色阳性,菌体似矛头状,成双或成短链状排列的双球菌,有毒株菌体外有化学成分为多糖的荚膜.5%-10%正常人上呼吸道中携带此菌.有毒株是引起人类疾病的重要病原菌. 在化脓性球菌中,肺炎链球菌的致病力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肺炎链球菌极少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肺炎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是肺炎球菌溶血素及荚膜.荚膜具有抗原性,是肺炎链球菌分型的

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感染支原体是细胞外生存的最小微生物,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一般在0.3-0.5um之间,呈高度多形性,有球形.杆形.丝状,分枝状等多种态.它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病毒,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造成的危害相当大,涉及人.动物.植物及昆虫等多个领域,给人类健康和科研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从人体分离的16种支原体中,5种对人有致病性,即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及发酵支脲解支原体属含脲解支原体等体.脲解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等对人有致病性. 英文名称:Mycoplas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