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进程来说,其在运行时需要一定大小的(物理)内存(DRAM),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进程需要多大内存,就“抢占”多大的(物理)内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计算机的内存大小为128MB,进程A、B、C运行时分别需要100MB、10MB、30MB的内存,如果按照A、B、C的运行顺序,则进程A运行时抢占100MB的内存,进程B需要10MB,则进程A、B可以同时运行;当进程C需要运行的时候,由于系统内存空间仅剩余18MB,不够进程C运行,则此时系统需要将进程A终止并释放进程A的内存以便供进程C进行运行,其简化的图标如下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内容
(1)不同进程之间的内存并不一定是连续的;
(2)如果进程C是恶意的进程,则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访问(例如指针)进程B并对其进行破坏。
对于这种内存管理方式有几个弊端,首先在内存受限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某一占用内存较大的进程,则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内存释放以便此进程可以运行;其次,在物理内存上,不同进程之间属于“可见”的,即某一进程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访问”其它进程,这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性。虚拟内存/虚拟存储器可以说是解决了上述的问题,成为了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相比于直接“抢占”物理内存,其为各个进程提供了一个位于磁盘上的、大的、连续的以及私有的、“虚拟”存储空间——虚拟存储器。同时将此虚拟存储器划分成“小块”,当运行到此部分的时候,将其交换到物理内存上,具体的原理将在后面论述。
在此进行一下小的总结:虚拟存储器(VM)可以说是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为进程提供了一个大的、一致的和私有的地址空间,提供了几个重要的能力:
(1)其将主存(DRAM)看成存储在磁盘上的地址空间的高速缓存;
(2)为每个进程提供了一致的地址空间;
(3)保护了每个进行的地址空间不被其它进程破坏。
其实说了这么多,最主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当我们创建了一个进程时候,操作系统会为我们分配一个虚拟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