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进程切换(1) 基本框架

一、前言

本文主要是以context_switch为起点,分析了整个进程切换过程中的基本操作和基本的代码框架,很多细节,例如tlb的操作,cache的操作,锁的操作等等会在其他专门的文档中描述。进程切换包括体系结构相关的代码和系统结构无关的代码。第二、三、四分别描述了context_switch的代码脉络,后面的章节是以ARM64为例子,讲述了具体进程地址空间的切换过程和硬件上下文的切换过程。

二、context_switch代码分析

在kernel/sched/core.c中有一个context_switch函数,该函数用来完成具体的进程切换,代码如下(本文主要描述进程切换的基本逻辑,因此部分代码会有删节):

static inline struct rq * context_switch(struct rq *rq, struct task_struct *prev,
           struct task_struct *next)------------------(1)
{
    struct mm_struct *mm, *oldmm;

mm = next->mm;
    oldmm = prev->active_mm;-------------------(2)

if (!mm) {---------------------------(3)
        next->active_mm = oldmm;
        atomic_inc(&oldmm->mm_count);
        enter_lazy_tlb(oldmm, next);-----------------(4)
    } else
        switch_mm(oldmm, mm, next); ---------------(5)

if (!prev->mm) {------------------------(6)
        prev->active_mm = NULL;
        rq->prev_mm = oldmm;
    }

switch_to(prev, next, prev);------------------(7)
    barrier();

return finish_task_switch(prev);
}

(1)一旦调度器算法确定了pre task和next task,那么就可以调用context_switch函数实际执行进行切换的工作了,这里我们先看看参数传递情况:

rq:在多核系统中,进程切换总是发生在各个cpu core上,参数rq指向本次切换发生的那个cpu对应的run queue
  prev:将要被剥夺执行权利的那个进程
  next:被选择在该cpu上执行的那个进程

(2)next是马上就要被切入的进程(后面简称B进程),prev是马上就要被剥夺执行权利的进程(后面简称A进程)。mm变量指向B进程的地址空间描述符,oldmm变量指向A进程的当前正在使用的地址空间描述符(active_mm)。对于normal进程,其任务描述符(task_struct)的mm和active_mm相同,都是指向其进程地址空间。对于内核线程而言,其task_struct的mm成员为NULL(内核线程没有进程地址空间),但是,内核线程被调度执行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个进程地址空间,而active_mm就是指向它借用的那个进程地址空间。

(3)mm为空的话,说明B进程是内核线程,这时候,只能借用A进程当前正在使用的那个地址空间(prev->active_mm)。注意:这里不能借用A进程的地址空间(prev->mm),因为A进程也可能是一个内核线程,不拥有自己的地址空间描述符。

(4)如果要切入的B进程是内核线程,那么调用体系结构相关的代码enter_lazy_tlb,标识该cpu进入lazy tlb mode。那么什么是lazy tlb mode呢?如果要切入的进程实际上是内核线程,那么我们也暂时不需要flush TLB,因为内核线程不会访问usersapce,所以那些无效的TLB entry也不会影响内核线程的执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性能,我们会进入lazy tlb mode。进程切换中和TLB相关的内容我们会单独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5)如果要切入的B进程是内核线程,那么由于是借用当前正在使用的地址空间,因此没有必要调用switch_mm进行地址空间切换,只有要切入的B进程是一个普通进程的情况下(有自己的地址空间)才会调用switch_mm,真正执行地址空间切换。

如果切入的是普通进程,那么这时候进程的地址空间已经切换了,也就是说在A--->B进程的过程中,进程本身尚未切换,而进程的地址空间已经切换到了B进程了。这样会不会造成问题呢?还好,呵呵,这时候代码执行在kernel space,A和B进程的kernel space都是一样一样的啊,即便是切了进程地址空间,不过内核空间实际上保持不变的。

(6)如果切出的A进程是内核线程,那么其借用的那个地址空间(active_mm)已经不需要继续使用了(内核线程A被挂起了,根本不需要地址空间了)。除此之外,我们这里还设定了run queue上一次使用的mm struct(rq->prev_mm)为oldmm。为何要这么做?先等一等,下面我们会统一描述。

(7)一次进程切换,表面上看起来涉及两个进程,实际上涉及到了三个进程。switch_to是一个有魔力的符号,和一般的调用函数不同,当A进程在CPUa调用它切换到B进程的时候,switch_to一去不回,直到在某个cpu上(我们称之CPUx)完成从X进程(就是last进程)到A进程切换的时候,switch_to返回到A进程的现场。这一点我们会在下一节详细描述。switch_to完成了具体prev到next进程的切换,当switch_to返回的时候,说明A进程再次被调度执行了。

三、switch_to为什么需要三个参数呢?

switch_to定义如下:

#define switch_to(prev, next, last)                    \
    do {                                \
        ((last) = __switch_to((prev), (next)));            \
    } while (0)

一个switch_to将代码分成两段:

AAA

switch_to(prev, next, prev);

BBB

一次进程切换,涉及到了三个进程,prev和next是大家都熟悉的参数了,对于进程A(下图中的右半图片),如果它想要切换到B进程,那么:
    prev=A
    next=B

这时候,在A进程中调用 switch_to 完成A到B进程的切换。但是,当经历万水千山,A进程又被重新调度的时候,我们又来到了switch_to返回的这一点(下图中的左半图片),这时候,我们是从哪一个进程切换到A呢?谁知道呢(在A进程调用switch_to 的时候是不知道的)?在A进程调用switch_to之后,cpu就执行B进程了,后续B进程切到哪个进程呢?随后又经历了怎样的进程切换过程呢?当然,这一切对于A进程来说它并不关心,它唯一关心的是当切换回A进程的时候,该cpu上(也不一定是A调用switch_to切换到B进程的那个CPU)执行的上一个task是谁?这就是第三个参数的含义(实际上这个参数的名字就是last,也基本说明了其含义)。也就是说,在AAA点上,prev是A进程,对应的run queue是CPUa的run queue,而在BBB点上,A进程恢复执行,last是X进程,对应的run queue是CPUx的run queue。

四、在内核线程切换过程中,内存描述符的处理

我们上面已经说过:如果切入内核线程,那么其实进程地址空间实际上并没有切换,该内核线程只是借用了切出进程使用的那个地址空间(active_mm)。对于内核中的实体,我们都会使用引用计数来根据一个数据对象,从而确保在没有任何引用的情况下释放该数据对象实体,对于内存描述符亦然。因此,在context_switch中有代码如下:

if (!mm) {
    next->active_mm = oldmm;
    atomic_inc(&oldmm->mm_count);-----增加引用计数
    enter_lazy_tlb(oldmm, next);
}

既然是借用别人的内存描述符(地址空间),那么调用atomic_inc是合理的,反正马上就切入B进程了,在A进程中提前增加引用计数也OK的。话说有借有还,那么在内核线程被切出的时候,就是归还内存描述符的时候了。

这里还有一个悖论,对于内核线程而言,在运行的时候,它会借用其他进程的地址空间,因此,在整个内核线程运行过程中,需要使用该地址空间(内存描述符),因此对内存描述符的增加和减少引用计数的操作只能在在内核线程之外完成。假如一次切换是这样的:…A--->B(内核线程)--->C…,增加引用计数比较简单,上面已经说了,在A进程调用context_switch的时候完成。现在问题来了,如何在C中完成减少引用计数的操作呢?我们还是从代码中寻找答案,如下(context_switch函数中,去掉了不相关的代码):

if (!prev->mm) {
    prev->active_mm = NULL;
    rq->prev_mm = oldmm;---在rq->prev_mm上保存了上一次使用的mm struct
}

借助其他进程内存描述符的东风,内核线程B欢快的运行,然而,快乐总是短暂的,也许是B自愿的,也许是强迫的,调度器最终会剥夺B的执行,切入C进程。也就是说,B内核线程调用switch_to(执行了AAA段代码),自己挂起,C粉墨登场,执行BBB段的代码。具体的代码在finish_task_switch,如下:

static struct rq *finish_task_switch(struct task_struct *prev)
{
    struct rq *rq = this_rq();
    struct mm_struct *mm = rq->prev_mm;――――――――――――――――(1)

rq->prev_mm = NULL;

if (mm)
        mmdrop(mm);――――――――――――――――――――――――(2)
}

(1)我们假设B是内核线程,在进程A调用context_switch切换到B线程的时候,借用的地址空间被保存在CPU对应的run queue中。在B切换到C之后,通过rq->prev_mm就可以得到借用的内存描述符。

(2)已经完成B到C的切换后,借用的地址空间可以返还了。因此在C进程中调用mmdrop来完成这一动作。很神奇,在A进程中为内核线程B借用地址空间,但却在C进程中释放它。

五、ARM64的进程地址空间切换

对于ARM64这个cpu arch,每一个cpu core都有两个寄存器来指示当前运行在该CPU core上的进程(线程)实体的地址空间。这两个寄存器分别是ttbr0_el1(用户地址空间)和ttbr1_el1(内核地址空间)。由于所有的进程共享内核地址空间,因此所谓地址空间切换也就是切换ttbr0_el1而已。地址空间听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就是内存中的若干Translation table而已,每一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一组用于翻译用户空间虚拟地址的Translation table,这些信息保存在内存描述符中,具体位于struct mm_struct中的pgd成员中。以pgd为起点,可以遍历该内存描述符的所有用户地址空间的Translation table。具体代码如下:

static inline void switch_mm(struct mm_struct *prev, struct mm_struct *next,
      struct task_struct *tsk)----------------(1)
{
    unsigned int cpu = smp_processor_id();

if (prev == next)--------------------(2)
        return;

if (next == &init_mm) {-----------------(3)
        cpu_set_reserved_ttbr0();
        return;
    }

check_and_switch_context(next, cpu);
}

(1)prev是要切出的地址空间,next是要切入的地址空间,tsk是将要切入的进程。

(2)要切出的地址空间和要切入的地址空间是一个地址空间的话,那么切换地址空间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3)在ARM64中,地址空间的切换主要是切换ttbr0_el1,对于swapper进程的地址空间,其用户空间没有任何的mapping,而如果要切入的地址空间就是swapper进程的地址空间的时候,将(设定ttbr0_el1指向empty_zero_page)。

(4)check_and_switch_context中有很多TLB、ASID相关的操作,我们将会在另外的文档中给出细致描述,这里就简单略过,实际上,最终该函数会调用arch/arm64/mm/proc.S文件中的cpu_do_switch_mm将要切入进程的L0 Translation table物理地址(保存在内存描述符的pgd成员)写入ttbr0_el1。

六、ARM64的的进程切换

由于存在MMU,内存中可以有多个task,并且由调度器依次调度到cpu core上实际执行。系统有多少个cpu core就可以有多少个进程(线程)同时执行。即便是对于一个特定的cpu core,调度器可以可以不断的将控制权从一个task切换到另外一个task上。实际的context switch的动作也不复杂:就是将当前的上下文保存在内存中,然后从内存中恢复另外一个task的上下文。对于ARM64而言,context包括:

(1)通用寄存器

(2)浮点寄存器

(3)地址空间寄存器(ttbr0_el1和ttbr1_el1),上一节已经描述

(4)其他寄存器(ASID、thread process ID register等)

__switch_to代码(位于arch/arm64/kernel/process.c)如下:

struct task_struct *__switch_to(struct task_struct *prev,
                struct task_struct *next)
{
    struct task_struct *last;

fpsimd_thread_switch(next);--------------(1)
    tls_thread_switch(next);----------------(2)
    hw_breakpoint_thread_switch(next);--和硬件跟踪相关
    contextidr_thread_switch(next); --和硬件跟踪相关

dsb(ish); 
    last = cpu_switch_to(prev, next); ------------(3)

return last;
}

(1)fp是float-point的意思,和浮点运算相关。simd是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的意思,和多媒体以及信号处理相关。fpsimd_thread_switch其实就是把当前FPSIMD的状态保存到了内存中(task.thread.fpsimd_state),从要切入的next进程描述符中获取FPSIMD状态,并加载到CPU上。

(2)概念同上,不过是处理tls(thread local storage)的切换。这里硬件寄存器涉及tpidr_el0和tpidrro_el0,涉及的内存是task.thread.tp_value。具体的应用场景是和线程库相关,具体大家可以自行学习了。

(3)具体的切换发生在arch/arm64/kernel/entry.S文件中的cpu_switch_to,代码如下:

ENTRY(cpu_switch_to) -------------------(1)
    mov    x10, #THREAD_CPU_CONTEXT ----------(2)
    add    x8, x0, x10 --------------------(3)
    mov    x9, sp
    stp    x19, x20, [x8], #16----------------(4)
    stp    x21, x22, [x8], #16
    stp    x23, x24, [x8], #16
    stp    x25, x26, [x8], #16
    stp    x27, x28, [x8], #16
    stp    x29, x9, [x8], #16
    str    lr, [x8] ---------A
    add    x8, x1, x10 -------------------(5)
    ldp    x19, x20, [x8], #16----------------(6)
    ldp    x21, x22, [x8], #16
    ldp    x23, x24, [x8], #16
    ldp    x25, x26, [x8], #16
    ldp    x27, x28, [x8], #16
    ldp    x29, x9, [x8], #16
    ldr    lr, [x8] -------B
    mov    sp, x9 -------C
    ret -------------------------(7)
ENDPROC(cpu_switch_to)

(1)进入cpu_switch_to函数之前,x0,x1用做参数传递,x0是prev task,就是那个要挂起的task,x1是next task,就是马上要切入的task。cpu_switch_to和其他的普通函数没有什么不同,尽管会走遍万水千山,但是最终还是会返回调用者函数__switch_to。

在进入细节之前,先想一想这个问题:cpu_switch_to要如何保存现场?要保存那些通用寄存器呢?其实上一小段描述已经做了铺陈:尽管有点怪异,本质上cpu_switch_to仍然是一个普通函数,需要符合ARM64标准过程调用文档。在该文档中规定,x19~x28是属于callee-saved registers,也就是说,在__switch_to函数调用cpu_switch_to函数这个过程中,cpu_switch_to函数要保证x19~x28这些寄存器值是和调用cpu_switch_to函数之前一模一样的。除此之外,pc、sp、fp当然也是必须是属于现场的一部分的。

(2)得到THREAD_CPU_CONTEXT的偏移,保存在x10中

(3)x0是pre task的进程描述符,加上偏移之后就获取了访问cpu context内存的指针(x8寄存器)。所有context的切换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把当前cpu寄存器保存在内存中,这里的内存是在进程描述符中的 thread.cpu_context中。

(4)一旦定位到保存cpu context(各种通用寄存器)的内存,那么使用stp保存硬件现场。这里x29就是fp(frame pointer),x9保存了stack pointer,lr是返回的PC值。到A代码处,完成了pre task cpu context的保存动作。

(5)和步骤(3)类似,只不过是针对next task而言的。这时候x8指向了next task的cpu context。

(6)和步骤(4)类似,不同的是这里的操作是恢复next task的cpu context。执行到代码B处,所有的寄存器都已经恢复,除了PC和SP,其中PC保存在了lr(x30)中,而sp保存在了x9中。在代码C出恢复了sp值,这时候万事俱备,只等PC操作了。

(7)ret指令其实就是把x30(lr)寄存器的值加载到PC,至此现场完全恢复到调用cpu_switch_to那一点上了。

参考文献:

1、ARM标准过程调用文档(IHI0056C_beta_aaelf64.pdf)

2、Linux 4.4.6内核源代码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lantu2018/p/8447588.html

时间: 2024-11-15 09:51:05

Linux进程切换(1) 基本框架的相关文章

Linux进程切换(2) TLB处理

一.前言 进程切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不准备详细描述整个进程切换的方方面面,而是关注进程切换中一个小小的知识点:TLB的处理.为了能够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二章描述在单CPU场景下一些和TLB相关的细节,第三章推进到多核场景,至此,理论部分结束.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从基本的逻辑角度出发,并不拘泥于特定的CPU和特定的OS,这里需要大家对基本的TLB的组织原理有所了解,具体可以参考本站的<TLB操作>一文.再好的逻辑也需要体现在HW block和SW block的设计中,在第四章,我们给出

Linux进程切换(2) 同步处理

一.前言 本文主要描述了主调度器(schedule函数)中的同步处理. 二.进程调度简介 进程切换有两种,一种是当进程由于需要等待某种资源而无法继续执行下去,这时候只能是主动将自己挂起(调用schedule函数),引发一次任务调度过程.另外一种是进程被抢占.所谓抢占(preempt)就是在当前进程欢快执行的时候,终止其对CPU资源的占用,切换到另外一个更高优先级的进程执行.进程被抢占往往是由于各种调度事件的发生: 1. 时间片用完 2. 在中断上下文中唤醒其他优先级更高的进程 3. 在其他进程上

linux进程切换问题

#define switch_to(prev,next,last) do { unsigned long esi,edi; asm volatile("pushfl\n\t" "pushl %%ebp\n\t" "movl %%esp,%0\n\t" /* save ESP */ "movl %5,%%esp\n\t" /* restore ESP */ "movl $1f,%1\n\t" /* save

[linux]进程(三)——idle进程

9,linux进程切换 进程切换:基本概念:进程上下文:当一个进程在执行时,CPU的所有寄存器中的值.进程的状态以及堆栈中的内容被称为该进程的上下文.当内核需要切换到另一个进程时,它需要保存当前进程的所有状态,即保存当前进程的上下文,运行于进程上下文的进程是可以被抢占的.硬件上下文:进程恢复执行前必须载入寄存器的一组数据称为硬件上下文linux内核在进程切换的时候是并不区分进程和线程的~因为切换是针对task,进程切换的时机:一般是在系统调用或者中断的时候,发生在内核态.进程切换过程:进程切换统

Linux内核分析——理解进程调度时机跟踪分析进程调度与进程切换的过程

20135125陈智威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Linux内核分析>MOOC课程http://mooc.study.163.com/course/USTC-1000029000 实验原理: 1.不同类型的进程有不同需求的调度需求:第一种分类:—I/O-bound:频繁的进行I/O,通常会花费很多时间等待I/O操作的完成—CPU-bound:计算密集型,需要大量的CPU时间进行运算第二种分类:—批处理进程:不必与用户交互,通常在后台运行:不必响应很快:—实时进程:有实时需求,不被低优先级的

linux内核分析第八周-理解进程调度时机跟踪分析进程调度与进程切换的过程

实验原理: 一.调度时机 不同类型的进程有不同的调度需求 第一种分类: I/O-bound 频繁的进行I/O 通常会花费很多时间等待I/O操作的完成 CPU-bound 计算密集型 需要大量的CPU时间进行运算 第二种分类 批处理进程(batch process) 不必与用户交互,通常在后台运行 不必很快响应 典型的批处理程序:编译程序.科学计算 实时进程(real-time process) 有实时需求,不应被低优先级的进程阻塞 响应时间要短.要稳定 典型的实时进程:视频/音频.机械控制等 交

Linux内核设计第八周学习总结 理解进程调度时机跟踪分析进程调度与进程切换的过程

陈巧然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Linux内核分析>MOOC课程http://mooc.study.163.com/course/USTC-1000029000 一.视频内容 Linux系统的一般执行过程 最一般的情况:正在运行的用户态进程X切换到运行用户态进程Y的过程 1. 正在运行的用户态进程X 2. 发生中断——save cs:eip/esp/eflags(current) to kernel stack, then load cs:eip(entry of a specific IS

Linux内核源码学习之进程切换细节整理

linux中的进程是个最基本的概念,进程从运行队列到开始运行有两个开始的地方, 一个就是switch_to宏中的标号1:"1:/t",//只要不是新创建的进程,几乎都是从上面的那个标号1开始的,而switch_to宏则是除了内核本身,所有的进程要 想运行都要经过的地方 另 一个就是ret_form_fork 这样看来,虽然linux的进程体系以及进程调度非常复杂,但是总体看来就是一个沙漏状, 对于系统中的每个新进程它首次被执行的过程必然是: sys_fork---->do_for

Linux进程调度(3):进程切换分析

3.调度函数schedule()分析 当kernel/sched.c:sched_tick()执行完,并且时钟中断返回时,就会调用kernel/sched.c:schedule()完成进程切换.我们也可以显示调用schedule(),例如在前面"Linux进程管理"的介绍中,进程销毁的do_exit()最后就直接调用schedule(),以切换到下一个进程. schedule()是内核和其他部分用于调用进程调度器的入口,选择哪个进程可以运行,何时将其投入运行.schedule通常都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