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思考

关于当初

我选这个专业,只是为了好玩。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小学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计算机。有一次搬机箱,不小心摔了一下,机箱撞在地上,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爸妈也不在家。怀着忐忑的心情,我装好之后按下了开机键。然后系统正常启动,没什么异常,我才放下心来。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偷偷把机箱拆开,才发现想象中满满的机箱,空荡荡的,跟我想的有点不一样,感觉有点神奇。之后慢慢开始自己拆电脑清灰,重装系统。感觉计算机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东西。

填志愿的时候就写了计算机类的专业。

上大学之后,自己开始学一些东西,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看的第一本书是《C语言入门经典》,之后慢慢又看了《第一行代码》,《Java核心技术》等等,了解了C、Java、Python的基本用法,也加入了学校的技术团队,了解了一些Android开发的知识,顺便参加了一些比赛。

从上大学到现在到底写了多少代码我也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我做过的最复杂的一个软件项目是一个Android App。是一个面向野外石油勘探人员的手机应用。要求实现登陆并保持在线状态,在手机上接收勘探任务,要求能够在地图上绘制出勘探路线,附近的人等等,并且要支持实时聊天,实时定位,实时任务下达,实时报警。大概就这些功能。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写Android客户端。所以一些框架设计是参考的网上的代码,还有一些太具体的业务逻辑就和其他人梳理一下思路,自己想办法实现。大概写了三个月,写完了第一个版本。

但是回想起来我的大学生活,不过也就是像普通大学生一样庸庸碌碌而已。就像博客博客E[1]的作者所说,总的来说,就是我已经习惯了中庸。 (注:中庸并不是平庸,如果平庸是各方面都60的话,中庸是各方面都80)。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都是这样一种状态吧,辩证看待,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不是慢慢堕落,就是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少有起色,无功无过。读了几篇大神们写的博客,取得成功,无一不是有很强的执行力,并且善于反思,就像博客B[2]中所说,当你做到的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自信,你的层次会提高的。相信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原因在于自我控制力有差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不断前进。

关于未来

在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里面很多人都强调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我觉得,人的一生首先要认识自己,然后才是规划自己的人生。不管是文章K[3],还是文章L[4]中,从大佬的成长经历来看,每个人刚开始都有一段迷茫的时间,从小到大每个人都听了一个又一个的道理,糊里糊涂的走过了二十年直到自己大学即将毕业,或者是大学毕业过了几年,才在一次又一次的迷茫和挫折中慢慢认清了自己,开始了自己真正的人生。

对于我来说,我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在很多人面前说话会紧张,和陌生人说话会不好意思,但是我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直到把事情做完,并且会感觉时间过的很快,因此我会把大块的时间留出来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在大学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争取能够保研,之后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找工作的事情往后放,就像博客K[3]中所说钱和职位只是能力的附属品,不要让其喧宾夺主。,钱和职位只是对个人能力的体现,不如多花时间想想怎么做好当前的事情,提升自己的实力。

关于当下

软件工程属于计算机类的专业,在过去的两年半的时间里,它带给了我我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不论是刚开始的一个hello world, 还是能够成功写出一款可用的App,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兴奋的瞬间,让我能够在这条路上继续坚持下来。但是和其他人相比,我觉得我也就是一个妥妥的吃瓜群众。在和其他人的对比中越来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

从步入大学的校园到现在,我懂的东西只是老师课堂上讲过的一些知识,有很多甚至在考完试之后就已经还给老师了。对比老师上课讲述内容和国外的一些课程的内容,我发现其实大家讲内容都差不多,但是国外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力要比我来说强很多,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缺少了实践的部分。没有大量的实践,上课讲过的知识,最多就是停留在纸面上,并且很快就会忘记。课堂上的内容只是专业中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老师只是带我们入门,帮助我们走过刚开始的那一段学习曲线中比较陡峭的部分,要想学的更多,还要我们自己不断去实践。

对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觉得我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大量的实践过程。在博客I[5]中,作者列举除了自己从大学到现在的八份工作,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在每一项工作中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实践,才有了技术上的不断提升。同样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也需要将课堂上的知识在大量的代码中融会贯通,培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关于课程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是Andrew Ng的Machine Learning,这是我第一门完整的完成所有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的在线课程。这门课程听的很舒服,虽然是英文的课程,但是能够很流畅地跟下来。课程中涉及到的算法等都会一步一步推导出来,并且详细的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语言简洁,没有半点废话。并且课后作业也非常良心。每次作业都会给出指导,要完成什么任务,如何完成都会写出来,能够很好的复习课堂上的内容。并且可以随时提交作业,自动给出成绩。

从刚上大学开始,我就在想,和培训班出来的学生比较,我们有什么区别。看了E[1]作者的观点,感触很深。大学和培训班相比较,前者被人诟病的的大多数集中在开设很多基础课程,即使学的再好,毕业之后也找不到工作,而培训班出来的学生虽然是经过了几个月的培训,但是也能上手写代码。但是仔细对比就会发现,两者的培养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培训班只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告诉你怎么去做,并没有告诉为什么要这么做,更别说计算机行业的基本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的学生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很少有人能够跳出自己的局限性去想问题。打好计算机基础对于长远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就像E[1]中作者说到勿在浮沙筑高台!!,对于科班的学生来说,我觉得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自己一定的实践能力,否则只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关于师生

邹欣老师在N[6]中比较了现实中常见的几种师生关系,比如说餐馆/食客、老板/雇员、保姆/幼儿、哥们/哥们等等,并且提出了理想中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像健身教练/健身学院那种,学员能够主动加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同时教练能够对学员的学习严格要求,对学习效果及时给出反馈,并且能够鼓励学员继续学习下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需要两方面的配合。然而现实生活中,以上的几种师生关系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各种不同的师生关系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理想中的师生关系并不占大多数。我觉得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应该保证学生在愿意学的时候能够像教练一样给出指导、反馈和激励。对于那些没有那么大的学习欲望的学生并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也只能尽力而为。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经过了高三高强度的学习之后,进入了大学应该尽快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老师培养良性的师生关系,多和老师交流想法,向老师询问建议,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

对我自己来说,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高中那种严格的要求,本身又很反感那种学习状态,同时在大学多元的评价环境中迷茫了很长时间。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还保持着高中的那种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开始能够平衡生活和学习。对于所学的课程,已经不像高中那样上完课就只会做很多的题目来巩固,而是能够去主动找一些参考书来看,开阔自己的视野。与老师的交流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内容上。我觉得这也许也是一种进步吧。

[1]https://www.cnblogs.com/geniusalex/p/4928713.html

[2]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961/

[3]http://blog.csdn.net/haoel/article/details/1688104

[4]http://coolshell.cn/articles/4561.html

[5]https://www.cnblogs.com/unruledboy/p/DevCareer.html

[6]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qmgoog/p/8519722.html

时间: 2024-10-15 07:51:41

阅读和思考的相关文章

阅读,享受,思考——一个爱书人写给大家的文章

我从初中开始有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习惯,就是非常爱去逛校门外的书店,而且特别爱买课外练习册,什么黄冈密卷,龙门题库,X年真题X年高考,真是买了好多好多,结果当然是绝大部分都是买过之后大部分都没有做过.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整理以前的书时候,看到那么多空白着的练习册,真是心生愧疚啊.可人啊就是秉性难改啊.到了大学,当然不会再买练习册了,我如愿学了我最喜欢的计算机,所以校门外的那家书店我四年里都不知道逛了多少次,买了多少本书,特别是上了大学自己的经济上可以管理每个月的生活费了,而后来知道了当当网更是让我可

思维探索者:如何清晰地去思考问题 阅读和思考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价值

http://www.nowamagic.net/librarys/veda/detail/1717一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一本书 ——<影响力>,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我们如何思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密集地阅读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经典著作: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问题求解.辩论法(Argumentation Theory).Critical Thinking.判断与决策.以及大量的 Wikipedia 条目. 这一

(转)阅读与思考

豆瓣上有人问起平常是怎么看书的,遂总结了几点. 阅读的方法 读的时候有轻有重,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具体哪些地方快哪些慢我一时也整理不出来什么法则(可以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 举一个例子:以前我读书是流水帐式的,现在我一定会先把目录很仔细的看一看,目录往往包含了最高层的知识结构,然后我会挑选看上去最有趣的部分阅读,如果发现需要用到前面的内容就跳到前面补充一下.一般来说,最有趣的部分读完之后,其余部分也就不那么紧急了,大可以轻松地看一看. 此外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加深印象:看到觉得重要的

第0周作业2:博客阅读和思考

关于当初 说起来,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和那些因为兴趣爱好或是被某一个点所吸引的同学并不相同,我的理由是庸俗的,就是为了钱.高考毕业以后,根据家里亲戚的建议,以及我个人的高中学科偏好的判断,还有一点对编程所谓的了解,最终选择了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梦想什么的是需要有环境支持的,当初的我想法既成熟又幼稚,家里的环境并不支持我去追求梦想,那么也就只好去赚钱了. 刚入大学时,我的学习思维很简单,上课好好听讲就行了.可是久而久之,我发现,仅仅依靠上课所学,并不能满足我们的课业所需,这个时候,我开始找到一些技术党

博客阅读与思考

关于当初 回想起高中的时候的梦想就是考进东南大学的建筑系,当时对计算机与软件这个方面并不是很感兴趣.可是高考分数出来之后我就知道现实与梦想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于是只好报了本省的华中科技大学,填了五个志愿,正好是最后一个志愿录取到软件学院.所以我觉得我来软件学院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巧合... 我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科班出身,学过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汇编语言.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离散数学.概率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单片机.算法设计.数理统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从DOS

Week2-作业1-part2.阅读与思考

第一章.概论 原文: 在成熟的航空工业中,一个飞机发动机从构思到最后运行,不知道经历过多少人.多少工序.多少流程.多少相关知识的验证.我们无法想象,某个商用型号的发动机在飞行时发现问题,最初的设计师会自己爬到引擎中敲敲打打,然后钻出来说:"继续飞吧,我搞定了."然而,在软件行业中,很多软件工程师往往以这样的行为而自豪. 问题与思考: 软件工程师为什么会以修复bug为自豪?我们可以从前文中知道,一个复杂的软件不仅要有合理的软件架构.软件设计与实现,还要适应各种数据.程序文件以及配合用户的

作业三:阅读与思考

第1章 概论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软件工程这门课程? 我想这是为了从宏观上了解开发软件的具体过程. 第2章 个人技术和流程 我们平时都几乎把所有的精力花在写代码上面,很少注意测试,测试在软件开发中很重要吗? 第3章 软件工程师的成长 如何自我评估? 第4章 两人合作 什么样的结对编程才是最佳的? 第5章 团队和流程 那种软件团队模式效率最高?

作业四:阅读与思考

第5.5章 写了再改模式应该是最省时间的开发流程,不过这个模式是创造不出有发展潜力的软件:瀑布模型要求对软件开发中的每个阶段都严谨,这种开发流程无疑耗时巨大,而且对软件的维护很困难:RUP适用于大型的软件开发,对每一个开发阶段都有独立专门的分析:老板驱动模式,这个模式是不是普片存在于软件开发企业中?软件要面向市场需求,这个模式有它存在的道理:我觉得渐进交付的流程很普片,很多软件就是采用了这个模式开发的. 第6章 敏捷开发的优势在哪?可能敏捷开发更加能从实际出发吧.这种开放模式注重的是高效率,高效

博客阅读和思考

问题1:关于当初 如何做出当前专业选择的决定 自己属于脑子一热就报考了软件工程专业,自以为学费高应该肯定有它高的道理,但是上过之后发现学费高并没有什么道理,好在现在也已经逐渐热爱了这个行业. 过去如何学习的 大一浑浑噩噩正常上课正常写作业正常考试,外加班长和在学生会的学生工作比较忙,大一算是平平常常混过去的什么都没学到,最后加权勉强算个中等水平.大二加入了本校的一个游戏工作室,算是大学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之后开始常常翘课自己捣鼓一些游戏开发相关的课外的东西,也基本定下了以后从事游戏客户端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