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at Chen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420900/answer/214588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觉得任何一方面的具体经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首先说思维方式,那就是不为自己设限,不会想着自己是前端工程师,所以后端的东西我就一点也不碰。Facebook 的工程师,级别越高就需要保持越大的影响力。如何创造更大的影响力,就是寻找当前杠杆效应最明显的问题来解决。有些问题你解决了的话,投入进去的时间每小时能换回来一千美元;有些问题你解决了的话,投入进去的时间每小时能换回来一百万美元。然而哪些问题更值得解决,这是动态的,往往还存在衰减效应。如果现在性能瓶颈在后端,你做了一个季度两个季度优化后,瓶颈就已经不在后端了,你再优化下去衰减效应就会越来越明显。等瓶颈变成前端了,你是不是就说因为你不懂,所以不愿意碰?那就相当于寄望于公司有个前端很懂性能优化的人来解决,但如果公司没有这样的人那就没有人来解决了。
Facebook 的众多海报当中,有一张写的是「任何一个 Facebook 的问题,都不是别人的问题」。有问题,你就需要去评估是否值得解决。如果值得解决,你就应该着手去解决,而不是假设公司内会有另外一个人比你更合适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很可能你就需要去做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需要学习你原本可能完全不懂的技术。如果你是个专门做数学模型的博士,加入 Facebook 原本是打算做搜索结果优化的,结果发现这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JavaScript 性能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你怎么办?如果你以为 Facebook 需要的是你做数学模型的经验,那你就错了。Facebook 需要的是你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习能力。你从来没做过 JavaScript 并且觉得 JavaScript 很恶心?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在网上买几本 JavaScript 入门的书连夜看完,然后着手分析性能瓶颈并且解决。在你完成手动优化后,你还可以思考一下能否把这做成自动化,例如说在代码提交时分析 JavaScript 语法树并且指出可能成为性能瓶颈的地方,又或者说从用户浏览器那里收集性能数据扔到 Hive 然后再从中分析产生瓶颈的特征。这些都可能涉及到一些你没有做过也没有学过的东西,但问题摆在那里你就需要去解决,而无论这要求你去钻研什么。这就是我所说的学习能力。
这是高级工程师和初级工程师的主要差距。尽管在高级到初级这一维度上,美国工程师和中国工程师是有重叠的,但美国的教育体系和行业传统使得美国应届生比一般中国工程师更偏向于高级那一端。美国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教育体系让他们习惯面对开放性问题。一家公司万千问题当中,此时此刻哪一个最值得解决?这不是中国工程师擅长的问题,因为实在是太开放了。中国教育让人擅长在给定条件下解决问题,太开放反而不知道从何入手。此外因为绝大多数文献都是英文的,所以要钻研什么对于能读懂英文的人来说都可以非常成体系的学习,这对于很多拒绝阅读英文的中国工程师来说很不利。拒绝阅读英文意味着永远只能接受别人的二手资料,对于很多概念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技师的层面,而无法上升到工程师或者科学家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