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不愿说给领导的话

来聊聊那些你不愿说给领导的话,扒扒不说的原因,再看看为什么要说,说了又能怎么样。

那些你不愿说给领导的话

尽管IT这行内的公司的文化相比国企、政府已足够简单,然而还是有一些话我们只愿在同级别的“自己人”之间当作牢骚来发一发。这些话虽然经常关乎公司的利益甚至将来的生存,可没人愿意把它们说给领导听。

比如领导决定了一个新项目的交付日期,不容置疑地说一定要在四周内完成。而作为开发人员我们觉得这根本不可能,起码需要10周时间。可我们不说。作为项目经理,往往也清楚自己的团队不可能在四周内交付,可他往往也会答应下来。

比如领导拍板了一个技术方案,程序员和项目经理都觉得不合适,既不是技术上最可行的,也不是最经济的,可没人列个一二三出来和领导理论。

比如程序员明显能看到产品划分上具有上下游关系的应用产品部和系统部配合不畅,应用产品部总是埋怨系统部提供的中间件或底层服务错漏百出以致不愿升级到新的版本,系统部总是埋怨应用产品部抱着老版本不放死也不愿意采用解决了众多Bug应该更好用的新版中间件。

比如团队里的程序员都觉得王二麻子不靠谱应该踢出去,可尽管王二麻子总是拉低整体的生产效率(1+5都等于3了)让人忍无可忍,也没人和领导说。

比如张三丰明明对领导分派给自己的任务不满意,对所用技术也不赞成,可还是以“哦”、“好的”、“行”把这些接受下来。

比如明明版本还未经过充分测试,甚至一轮都没测完,领导为了赶上截止日期,愣是要发布,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尽管心中充满担忧,可左思右想后还是算了。

比如我们明明觉得发布的产品架构不合理、技术落后、代码脏乱差、隐藏的Bug一大把、雷区早晚被引爆,总之欠了很多技术债,可还是没能告诉领导说咱们先把技术债务清偿一下再往前“滚”。

比如程序员明明觉得这个需求不合理,既不符合用户的逻辑也很难用现有技术实现简直就是个奇葩,可还是默默地开始做了。

比如张三明明觉得今年的绩效自己应该得A而不是C,可面对落在自己头上的C,尽管心中不满丛生如蛛网怨气纵横似霜剑,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不说的千般考虑

王小波有一篇杂文,就叫“沉默的大多数”,还有一本同名的集子,可能很多人听说过。这是我找到的一张图,比较有感觉。

前面我提到的那些场景和与之相关的话,多数具有不那么招人待见、容易让人尴尬、很可能让人不痛快等特点。我们欲说还休终究算了,部分考量是酱紫的: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则相安无事……
  • 领导眼睛不瞎,总会看见我的努力的,主动去提反倒让领导面子上挂不住转过来对我有看法
  • 这么明显的问题,领导会看不见吗?肯定是他没办法解决或者还没想到的好的解决办法或者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有办法但解决起来复杂系数太高只好装没看见
  • 说了也没用,领导不会听的
  • 说这些领导会不高兴,觉得自己是对他不满,以后自己的升迁就没戏了
  • “努力”而无结果比一开始就下断语说这事儿肯定不成在政治上更正确

为什么要说,说了又怎样

你是公司的一部分,也是你工作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和文化是大家创造的,没理由别人整个好环境你坐享其成,你自己不为自己负责,自己不堵破窗户,破窗户就一直在那里,慢慢变大,直到那幢建筑轰然倒塌。

你说了别人才会知道你的想法,你不说,你保持沉默,别人就当你没事儿,就当你同意了,你就被代表了,你就被数字化了。而你越被代表,越没有说话的意愿,就越有可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即便面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儿,也没说话的意愿了,你好像一个局外人,看着自己被别人支配,被行货化,麻木,无动于衷,爱谁谁,不行就换个地方……换个地方会好吗?重新开始一轮新的循环……

这就是不说的坏处,人人都不说,就等着《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天真的小孩出现,就等着别人推动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然后自己跑过去分一杯汤羹……这样的结果就是死鱼把大家都臭死了,谁也没得玩儿。

所以,我们要说,说出来领导才会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人、一群人是在意这些事儿的,领导才会正视原本想糊弄过去的事儿,重新开始考虑正经的方案,这样事情才有转机,才可能走上正确的道路,整个环境也才会慢慢变好,大环境好了,处在其中的每个人才能受惠。

当然,说真话有风险,可能会不受领导待见,可能会因此丧失升迁的几率,甚至可能因此被“冷落”,然而想想不说也是个河臭鱼死的结果,还是说说看更有价值——兴许多你一个人的一句真话,美好的一切就开始了呢。

而,最坏的结果,你因为说真话而发展受阻,也真没什么好沮丧、失望的,如果一个组织不能容纳你这样真正为组织好的声音,不能从内部焕发生机,那就走吧,在一个根本不在乎你的地方浪费你的生命,没有任何意义。

时间: 2024-10-12 12:53:56

那些你不愿说给领导的话的相关文章

缺这两点的Scrum注定失败(送书)

很多软件公司,在遇到产品交付延期.开发周期长.产品质量低下.运维成本高.响应需求慢等等问题时,会尝试引入敏捷来改善.然而,大多数公司的老板和管理者,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就注定要失败--因为他们本末倒置,忽略了人的能力和责任心,只期望从过程和控制上来改善. 个人或团队绩效低的原因 一个人做不好工作,主要有两个原因: 自我认知不清 缺乏责任心 自我认知不清指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把什么干好,简单说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的位置. 缺乏责任心是指一个人认为手上的事儿不是他的,是别人的

软件开发杂谈之从需求到上线---valen

背景 IT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必不可少的竞争手段,从无到有到标配,可以说以后不懂IT的就是文盲这句一点也不过,而软件开发是个复杂工程,零零碎碎各种理论工具和技巧,一言难尽. 本文意在言简意赅,简述软件开发流程当中重要的环节,以此思路作为明灯,以更好地思考和完成工作. 开始 IT业务系统的开发(APP.网站,大中小型业务系统等等)生命周期大致可用一张图简单概括下: 无论那个环节都互相影响,产品和开发相对更紧密一些,运营相对独立,不断迭代产品直到产品周期终结 需求 产品是来解决问题的,所以做产品之前要做

unity ceo谈VR:VR明年就能大规模普及

原文标题:unity ceo谈VR:VR明年就能大规模普及 在 VRLA 2017 博览会上,Unity 首席执行官 John Riccitiello 对目前被炒得火热的 VR 行业带来了几点启迪.Riccitiello 认为 VR 时代即将来临,它将会是巨大的,但建议开发商将重点放在生存上,如果他们想抓住面前难以置信的机遇,就要避开炒作. 人们对 VR 的态度是非常兴奋的,目前已有数百万套高端 PC VR 头显和移动 VR 头显发到消费者手上,而且世界各大科技巨头都宣布了自家的 VR 计划,风

如何避免产品“臃肿”

本文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避免产品"臃肿"的三个步骤,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对大家精简产品相关功能有所帮助. 产品需求如何膨胀起来的 ▍初始版本阶段 自从有了敏捷,有了MVP 之后,大家都倾向于在最开始提供一个极其简化的版本,具有非常精简的必要功能. 初期的版本往往是切中要害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异常激烈的竞争让大家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实现更多的功能,投入太高大家吃不消.另一方面也需要市场的反馈来看看是否真如预期,验证下假设正确与否. 这个时候,功能往往是精挑细选,沙里淘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2003年12月 三年前离开中国时,我在<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与广大青年学生一道,讨论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就青年学生如何对待机遇.学业.工作.他人.自己等问题,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我提出诚信和正直.主动意识.交流和沟通.努力一生学习这几个个人素质方面值得中国学生高度重视, 在这三年,许多中国学生,经过电子邮件.讲座后的问答.座谈.和其他渠道(例如在电视节目“对话”中),常对我提到“如何成才”的问题.对于这个大家关注的问题,我整理了许多材料,集成这封“第二封

企业沟通技巧,管理离不开沟通!

有人群的地方则一定有左中右.在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很多人往往不善于沟通.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是一门重要的管理艺术.笔者认为:“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因此,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已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如果没有沟通的话,企业就会趋于衰亡和倒闭.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异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城池,建造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点读系列《管理学 斯蒂芬 P. 罗宾斯》

第1章 定义主管的工作 垂直的组织结构和水平的组织结构 轻松的工作环境和结构化的组织 组织系统地将人们组织在一起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标 组织有3个共同特征:1都有目标 2都由人组成 3都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结构 4个层级:操作员工.主管.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组织总体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政策 中层管理者包括高层之下管理其他管理者的员工 主管监督操作员工的工作,是唯一不管理其他管理者的管理者,可能和他们的员工一起参与到操作性工作中 管理是指通过其他人或者与其他人一起有效率和有效果

解读微信质变、解读张小龙的七大价值观、解读领导艺术

微信张小龙简介: 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双料创始人.Foxmail创始人和微信创始人. 一般能成为"创始",那肯定其产品在一段时间广受大家欢迎和使用,并深入用户心灵,在同行业内起到标杆作用.三者去一不可,1)受欢 2)为用户着想 3)标杆. "创始"还不够,还得是人.一般像我这种货色天天弄篇水文,弄个电子读物,也只能自称"XX文章系列"撰写"者"."者"和"人"区别很大,往往后者能被后世

愿随命运颠沛流离——《孤儿列车》读后感

某一个阳光灿烂又寒风凛冽的日子,我躺在床上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了<孤儿列车>,然后看到老师在微信群里催读书笔记,就想既然都读完了,就写一篇吧. 其实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因为书封上就写着“温暖无数心灵的希望之书”,而我对诸如此类的心灵鸡汤一向比较排斥.当初买回这本书的原因是打特价三本27,而三本中包含有一直想看的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和东野圭吾的作品,而我通常习惯把喜欢的东西放在最后(什么鬼习惯),于是我最先看了它,不过看完之后发现还是不错的. 此前一直在拜读老师推荐的&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