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读书的价值

新时期读书的价值

读书在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历过争议,就是读书无用论。什么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等,都是读书无用论的著名例子(有人拿这个作为读书无用的例子)。今天,也依然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读书无用。因为确实有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就业不佳,甚至失业,不如农民工,更不如基层的技工。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其实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的经验都通过书作为载体而得到传承,拒绝读书无疑问是拒绝继承人类的优秀思想,但是现实中又存在读书之后的种种尴尬,其原因如何?我想,讨论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无论是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未来的角度,物质的角度,精神的角度,都需要好好分析。不能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读书。

读书在中国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求学,比如我们上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都称之为读书,另一个含义是普通意义上的读书,就是读一些很具体的书籍。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混淆了两种概念,甚至不断的变换概念。下面的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的目的从本源意义上来说是获得知识,让一个人从混沌的状态中获得人类智慧的召唤,从而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因为功利化的思想,总要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究其原因在于读书需要付出代价,无论是时间的代价,还是经济的付出。

时间的代价无疑是很大的,读到博士毕业,在现在最快也要6+6+4+5=21年,正常博士毕业生需要27岁毕业,算是比较早的。经济的代价也很大,尤其是大学和收费的研究生,付出的经济代价对于很多家庭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笔支出。既然有付出,自然就要想到收获,才会演化出读书的目的或者收益之类的思考。

大体来说,大多数人对于读书(假设为求学)的看法是,可以获得一个相对较高的就业岗位或者机会,同时/或者拥有一个不错的人际圈子。绝大读书家庭都是瞄着这两点来看求学的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读书无用论往往发生在社会投机机会较大,有没有知识都可以获得物质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我们国家80年代,国家整体很贫困,多年的城乡差别导致农村一直是工业发展的垫脚石。读书对于农村和城市的孩子的价值是不同的。农村的孩子称为跳龙门,通过求学获得干部的身份,摆脱农民的身份,进入更有保障的公务员体系(现在的称呼)。城里的孩子相对来说好一些,身份不是问题,工作也可以通过接班来解决,或者相关单位子弟就业来马马虎虎解决。读书无用论在80年代对农村人来说是可笑的,因为农村人没有别的可能,只有求学。

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主体在于就业,与前一波读书无用论的差别在于,无论对于城市或者农村的孩子来说,就业都需要自己解决,因而生存的压力传递给了求学。实际上,从以前的包分配,拿到毕业证就拿到了工作证的时代不同,现在拿到了毕业证,未必拿到工作证,不是一证在手走遍天下了,需要有真才实学。因此读书是否有用,取决了读的书是否能够帮助找工作。现状是高等教育高不成低不就,大多数专业不能直接就业,大多数专业也不胜任科研的需要,这就导致求学的代价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如果我们仅仅因为社会分配体制,或者社会规则有漏洞,导致部分人不合理的得利,就否定了读书的价值,这是歪曲了读书本身。

如果读书或者求学是为了简单的获得一份工作,当然可以讨论,可以认为需要讨论投资性价比。可是即便从投资的角度看,也需要讨论投资的表面收益和潜在收益,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直接收益和综合收益等因素。就好比,我们植树造林,短时间内是经济上不利的,但是综合收益长远看是巨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得到有别于其他生物的地位,就是因为人类不像普通动物一样缺乏长远规划。如果我们非要说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当然就可以得到读书无用的结论。

二、读书的价值有什么

获得了知识往往也会因为知识的价值而获得一些实用的技能,我们可以用这些技能来获得在社会上就业的机会,这算是读书或者求学的表面功能之一。除了这个表面的功能之外,我们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收益。

提高个人应对自我的能力。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甚至危机的时候,在这些时候,知识就变得非常重要。毕竟我们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基本上不会是人类历史上头一次碰到的问题,那么在书本中,我们都会获得相应的答案,从科学的,到心理学的,到文学的,甚至到宗教的,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可能获得相应的启发,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消除内心的烦恼甚至恐惧。对于没有知识的人,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刘震云的书《一句顶一万句》说的就是类似的故事。一个没有知识(生活中口耳相传的经验也是知识,但是有别于书本知识,姑且称之为经验,不算是系统的知识)的人只能过顺利的生活,不顺利就会遇到障碍。很多没有知识的人求助于宗教,其实是个人解决不了而求之与另外一种知识的表现。

提高个人的体验能力。我们总觉得田园山水是美好的生活,实际上,当一个人缺少必要的知识给这些田园山水作为注解的时候,生活在其中的人不会体验到美好。美好的体验来自于对外界的综合感觉,而综合感觉需要知识作为基础。没有对比就没有美,没有对比就没有好。在我们看来很多人都应该很幸福,很快乐,但是其实并不如此,因为看似该幸福的人由于缺少相应的知识,无法体验出其中的妙处,只是糊里糊涂的浑浑噩噩而已,谈不上什么幸福。养殖场里的所有动物在很好的养殖环境和条件下都应该是幸福的,但是它们一样无法感知快乐。

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我们的环境就是我们共同形成的。如果我们抱怨这个环境,那其实就是在抱怨自己,因为作为环境的一份子,我们可能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或者我们甚至做了我们本来不愿意做的帮凶。梁漱溟不愿意做北大的教授,跑去山东搞民办教育,就是因为真正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早就认识到人类的问题其实在于教育,而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载体。我们注意到一个土豪可能是文盲,但是由于社会的机缘,个人的奋斗,获得了一定的物质,但是这些往往放大了个人的弱点,既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往往还带来更恶劣的影响。我们通过获得知识,改进了自我的行为,通过自我的行为改善小环境,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中很多令人吃惊的现象,比如规模如此庞大的所谓直销或者传销,疯狂的房地产和股市,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社会还不是一个相对理性(绝对理性可能永远做不到)的社会,还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社会群体。如果整体社会素质没有改善,中国的发展未来依然还要经历很多过山车。

三、我们要不要读书

读书由于要获得知识,就需要对知识进行理解。读书的过程取决于三个要素,一个是读书的环境,二是读书的主体即个人,三是读书的载体即书籍。三者都需要恰当的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读书目的,获得真正的价值。如果读书的结果不理想,那么很可能是三者之一出了问题。讨论要不要读书,首先就要想清楚这三个条件是否具备。

从读书的环境看,如果一个环境不鼓励读书,甚至禁止读书,或者读书是有强烈的选择性和功利性,这是不好的环境。当前的教育环境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孩子们在读书过程,往往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意识,需要环境给予一定的引导。我们现在环境往往没有往读书正确的道路上引导,过于强调其就业的表面作用,甚至连这个作用都没有达到。仅仅是僵化的在执行教育,或者提供环境,这些除了不作为之外,就是不负责任。一个好的环境是提供好的读书条件,提供好的读书引导,我们现在在引导上不是做的歪了,就是做的不够。

从读书的个体看,读书是一种能力。人类的知识是自古以来一些杰出人士的智慧创造,读书的人也需要一定的智慧才能理解和掌握。很多人看似读书了,实际上可能没有真正读懂,仅仅是记住了一些像是字等知识的图画,学会了考试,而对于其内涵可能完全不理解。这样的读书除了浪费时间和资源,真的确实没有价值。同样,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个人以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为所有人所掌握。即便提供了所有可能的条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便消化任何的知识。掌握知识需要很多条件,无疑也包括一定的天赋。

从书籍来看,如果我们接触不到一部分杰出的思想,我们自己就可能陷入闭门造车的可能,即便读书也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古代的八股制度下,如果仅仅是只读那些书籍,虽然对于一部分知识是充分了,但是缺少了太多的其他知识,同样也会限制我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效果可能同样不理想。现在的社会虽然还有很多不够充分的地方,但是作为书籍的提供已经非常充分了。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很多西方古典的经典著作陆续引入到中国,这对于后来者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个进程依然很漫长,还有赖于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白领们迷茫了,不断地购物,不断地旅游,但是这些都消除不了内心的焦虑。在新时期,当一些人初步摆脱了生存的基本问题之后,剩下的就是要解决自己的内心问题,将自己从各种产生烦恼的根源中解脱出来,读书的价值就往更深层次发展。

总的来说,讨论读书是否有用,这其实就是个假命题,不管在任何时候,读书都是有用的,仅仅在于我们是否只想功利的获得眼前利益。在读书或者求学的时候,忘了就业可能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为了以后生活的幸福,需要通过读书来提高个人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烦恼,需要通过读书来提高个人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能力,需要通过读书提高个人的修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这些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能读书本身就是幸运,能够理解并掌握人类智慧的精华已经是生命赋予的最大的褒奖,如果我们处于其中,而不去获取这些真正的价值,仅仅是看重其表面的、短期的和直接的价值,这是无知的表现,甚至是作为人类的一种退化。

[email protected]

2015.07.03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902484.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彭思龙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时间: 2024-12-08 18:57:49

新时期读书的价值的相关文章

新随笔--读书笔记《学会提问》:学习提出好问题的思维方法

新随笔--读书笔记<学会提问>:学习提出好问题的思维方法 书中要点摘录: "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如何回应,你必须做出选择: 1.你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2. 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批判后,再接收." 批注: 我平时也有这个问题,常常会不加思考的接受别人的观点,通常是比我资深或更专业的人的观点,大多数时候确实没有经过分析. 日后需要注意: 1. 或许他的论点是片面的,或已过时的,我没有分析,简单接受,时间长了会影响我的思维习惯. 2. 如果对观点进行批判后再接受,更能将谈话深入

新时期企业要培养“四有”人才

[新时期企业要培养“四有”人才] 成就大业,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一个企业的成功,有赖于人才的奋斗与担当.在新常态.新时期下,企业要培养“有道德.有技能.有韧性.有灵魂”的“四有”人才! 一.有道德,企业道德的核心是两个字——忠诚! 这里的忠诚我认为体现在四个方面: 1.老板对企业和员工忠诚,体现在爱.精.勤等各个方面. 2.管理者对老板忠诚,体现在服从.舍得.坚持等方面. 3.员工对企业忠诚,体现在尊重领导.爱护企业.讲文明讲礼貌等. 4.企业对客户忠诚,体现在信用.帮助.支持.分享等.

《破茧成蝶》读书笔记——价值

第十章 设计师的自我修养 好的设计师: 对设计充满兴趣和激情. 有天分.有很多想法,并时常记录自己的灵感. 执行力强. 情商高.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棘手的情况. 超出预期.追求完美,关注细节. 有条理. 有上进心. 眼界开阔.知识面广. 乐于分享. 从哪几个方面来提高: 专业:看大量专业书籍,多做项目. 沟通:有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 流程:流程意识,需要根据产品.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流程并执行下去.以提高项目效率做改进和突破. 把自己当做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组织者.推动者.强大的执行着.

CIO新思维III——变革时代的企业IT战略与实务,coming soon

书快上市了,在这儿放个编后记出来,个人的一些感想.    编后记  这本书由中国CIO自媒体联盟发起,汇集数十位中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者的实践经验与感悟,是中国CEO和CIO们读后能够产生共鸣.得到启发.引起思考的诚意之作.之所以是诚意之作是,书稿差点儿难产--开始构划图书时结构刚性太强,没考虑到作者比较多,写作风格难以统一,写作篇幅上也难以统一,文字水平上也参差不齐,再加上作者们都是一线的企业管理者,能抽时间写稿就很难得了,再有几个来回的修改,那就很难控制时间了. 但是,从主编到编委到作者们遇到苦

奋斗的小骚年是怎么读书哒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阅读,永远都会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是那么让人着迷,让我们为能够和伟大的灵魂交流而变得异常激动.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对于读书简直是"骨灰级狂热粉",他对于读书的感悟上升到了"读书可以接近真理"的高度,这其实才是我们读书最终所要得到的东西,但是追求真理并不是拼命看.拼命读.而是拼命思考.拼命去实践.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我觉得冰心老师一语道破了读书应该坚持的

Cloud 2.0时代的华为云,让产业互联网跨越新摩尔定律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7-2018>:互联网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中国互联网产业也正处于新的历史拐点.从互联网发展周期看,移动互联网浪潮已消退,全面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业务生态持续创新拓展,"智能"与"融合"演化为新时期互联网发展核心特征,全球互联网正加速迈入智能融合新时代. 所谓"智能"与"融合",更多是指云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针对实体经济和行业应用,满足真实世界中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真实

“2018中国企业互联网CEO峰会”听e签宝金宏洲讲新趋势

很多年前就有"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许多说法认为,一线城市的人都完成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化,互联网应用的使用习惯也逐步稳定,大量针对一线城市人群的新应用也难以获得用户流量.然后这时候大量三四五线城市人群刚刚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他们是最后的人口红利,从人群数量上看也是最大一块.可是今天,这个最后的流量红利也在消失,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2C遭遇了麻烦,那么2B就势必会成为下一个重要的增长点.e签宝创始人兼CEO金宏洲凭借敏锐的嗅觉,对时局的研判,早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概述 定义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

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2年的年度目标是要读12本书,读了11本书后越发感觉到书真是使人心智提高的 最好方法,也感慨自己以前读IT技术类的书较多,而其它方面的书涉猎太少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本来是2012年的第12本书,但这本书太厚了,前面读得 比较有感觉,后面的章节读起来感觉作者有点啰嗦,读书笔记一直没整理出来,断断续续读边读边整理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这本书,发现原来 如何读书有相关的书籍,如何写读书笔记也有相关的书籍,写读书笔记不必太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