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6位发疯的CTO,在一起讨论人生、命运、创业、工作时,发出的怒吼:
休息跟生活是一样的,基本上每天是工作到晚上12点。
我应聘去说我会做软件,人家不要我。
我为什么成为CTO?到现在还有一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研究技术是自己的娱乐,但是把技术转化为产品这是一个工作。
我经常调侃说“我是做技术里数据最好的,数据里产品最好的”。
跟我老婆要求的方向越来越偏差了,她是希望我能陪孩子。怎么办呢?招聘。但是现在要找到一个38岁的老男人,做过这样的事情,也很难,人家也肯定也有家庭。
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写代码!我不擅长沟通怎么办!
越大公司的CTO,最后其实就是演讲、吹牛。
大家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遇到部门交叉的,未必有人就去做。
有些研发人员跟我说“我想做全站工程师”。我比较深恶痛绝,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工程师跟我提全站工程师,我是非常痛恨这种提法的。
……
6月27日,由AppCan、Testin、云智慧、TalkingData、爱加密、极光推送联合主办的创业者沙龙上,6位CTO在一起探讨技术人在创业大潮中的瓶颈和机会。英雄相惜,说到情深之际,无不落泪掩面…,有图为证:
下面为大家奉上现场速记精选(上半场):
对话嘉宾
赵庆华 AppCan CTO
尹春鹏 Testin CTO
殷晋 云智慧CEO
肖文峰 TalkingData CTO
林魏 爱加密 CTO
黄鑫 极光推送 首席数据科学家
李明小 51CTO学院技术总监(主持人)
这次沙龙是技术人的纯净的交流。我们将在企业发展、技术探索、工作中的困惑到当下活跃的创业,探寻技术人在大潮中的瓶颈和机会。
主持人:CTO有假期吗?
黄鑫(极光推送):最近一次休假是今年2月份,过年的时候,平时没有连续的休息的时间。
赵庆华(AppCan):我有两个孩子,都比较小,一个4岁,一个2岁,所以我的重点是从工作中抽出一部分时间陪孩子。我是周一开会,周一到周五出差,周末陪孩子玩。
尹春鹏(Testin):我们一周上六天班,周日和节假日还是休息的,如果说到休假,我想应该是五六年以前了。
林魏(爱加密):我从来没有休过假。正常休息,比如说周末、节假日,我就打个五折,一半时间在公司。
殷晋(云智慧):这个问题蛮有挑战的。因为我们都是创业公司。我最特殊一些,我不光是公司的CTO还兼着CEO。对我来说,休息跟生活是一样的,几乎就是同时在进行,基本上每天会工作到晚上12点。
肖文峰(TalkingData):正常是12点左右睡觉,这是很正常的状态。要是说休息的很好,怕投资人听到会…(笑)。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很难掰扯这个事情。上次休假还是过年的时候正常休假。
主持人:第一份工作是什么状态?
林魏(爱加密):游戏公司实习,打鸡血似的敲代码。
第一份工作很久之前了。在游戏公司实习,当时觉得做游戏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炫酷嘛,当时的状态就像打鸡血,每天都是最晚一个离开公司的。
尹春鹏(Testin):从高大上的中科院辞职。
第一份工作,我大学毕业后到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说实话,当时好清闲,无所事事,一年之后就果断辞职了。
赵庆华(AppCan):我应聘去说我会做软件,人家不要我。
我做软件的,但是我第一份工作不是做软件。我应聘去说我会做软件,人家不要我。后来我说我会装机组网,那时候算是比较先进的工作了,做了得有四年,后来做卫星通讯,这是第一份工作。
黄鑫(极光推送):重写网站。
我第一份工作是2009年的时候,当时在汽车之家。我刚去的只有七八十人,技术团队只有五个人,当时汽车之家刚收购了一家公司,我当时第一份工作,把当时那个收购的网站重新写了一遍。持续了四个月,把前台、后台完完全全重新实现了一遍。这个工作给我完整性方面的成长还是蛮大的。
肖文峰(TalkingData):贝尔实验室,基站出身。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毕业之后到贝尔实验室,做核心交换机实时数据库的开发。我的印象很深,前三个月是培训,走了很长的流程。两年以后,因为这个流程,让一个新入行的年轻人建立起很规范的意识,带上一些烙印,对于年轻人进外企熟悉这么一套流程是非常好的。也因为这套流程太禁锢一个人的思想了,所以离开。
殷晋(云智慧):奇葩经历,销售出身,自考清华计算机系。
听完你们说了之后我都不好意思说了。大家猜我第一份工作是做什么的?我第一份工作是2002年做销售。我本科学的是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毕业了嘛自然做销售。我刚才听你们说有做研究、游戏、通讯,我特别羡慕。当时觉得做销售技术含量太低了,就决定学计算机,跑去买了一本书,又买了其他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的书,看完之后考的清华计算机系,从此混进了计算机行业。当然这就变成第二份工作了,才搞计算机,到了一个外企,花了几年时间成为那个公司全球排名前三的程序员。比较奇葩,不足以给各位借鉴。
什么时候开始,把CTO定为努力的目标?
殷晋(云智慧):一开始就感觉自己适合做CTO。
因为有销售的经验,刚开始做技术我就觉得我就成为CTO。我建议技术人,有机会学一下经济学、市场管理的东西。因为想做一个好的CTO,必须要有市场的意识。我会站在用户和市场角度,分析我写的代码到底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每写一行代码、每花的一点时间都要算投入产出,对于公司要有销售的价值。作为CTO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果只是技术很牛肯定做不了好的CTO。
肖文峰(TalkingData):是不是CTO无所谓,初衷是做好产品。
我为什么成为CTO?到现在还是有一点莫名其妙的感觉。我的初衷是带着兄弟们把产品做好,是不是CTO倒无所谓。我同意刚才说的话,真正的CTO不只是技术精尖,所有的事情都要操心。
林魏(爱加密):我是不知不觉成了CTO。
爱加密从10多个人到现在的200人,扩展非常快,我是慢慢肩负起技术部的职责,什么都管,不知不觉就到CTO这个职位了。
尹春鹏(Testin):程序员的都会有一个梦想,将来会像某某一样,成为自己敬仰的人。
刚入行时我就想会成为一个CTO。我刚开始做CTO是纯技术,后面有很多东西需要自己逐步的学习,慢慢的补上,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CTO。
赵庆华(AppCan):不善沟通的技术,只能做到技术大拿。
我从1992年入行,但是没有想到成为CTO,就是希望成为一个技术上的大拿。后来发展,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不精,但是我能说能演讲。在第一家公司做硬件、网络、卫星天线,后来发现公司的硬件、软件全让我一个人做了,我觉得自己挺厉害。
后来创业,老板让我当CTO。作为CTO来说,我在技术上钻研不是很深。但我能保证技术人员做的事情不会偏离公司的目标。第二件事情就是要求可以沟通。技术人员不沟通,只能做到技术大拿。第三件事情就是要懂产品。研究技术是自己的娱乐,但是把技术转化为产品这是一个工作。
黄鑫(极光推送):我是做技术里数据最好的,数据里产品最好的。
每个程序员在写下第一行代码时,目标可能都是一样的,成为架构师或者CTO。我当时写代码时就是希望做CTO,当时我会把CTO和架构师混为一谈,我以为他俩是一样的。因为我的爱好特别广泛,我经常调侃说“我是做技术里数据最好的,数据里产品最好的”。我这样走着走着,因为我的兴趣太宽泛,所以不适合做架构师。两年前,调整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希望往产品CTO方向转。去年有这样的机会,极光推送大概一百多人,来这边做CTO的角色还不错,并且这边的技术会有蛮大的挑战也比较适合我现在的方向,技术、数据、产品三方面的结合。所以有这样的机会,就做起了这样的角色。
主持人:在互联网公司、IT企业,技术是整个公司的根基,作为CTO到底要掌握多少门语言才算OK?在专署领域里要深入挖掘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保持在技术上的常青?
黄鑫(极光推送):CTO的广度远远比深度更重要。
先说多广的问题。首先,我平时的工作安排,50%的精力学一些新东西。CTO的广度远远比深度更重要。技术是相通的,我觉得至少有1-2门技能非常熟,行业里排到很高的水平,这样才能完成A技能到B技能的迁移。过去几年内我都做数据挖掘。最早的时候我一直以Web、服务器架构为主。两个最好的方面是Web客户端+数据。你会发现一个好处,比如说公司做移动开发,虽然一些细节我不太懂的,比如说Android怎么适配,或者现在这个方法调用出错,让我调我调不出来,但是我能看出错信息,可以很快定位到怎么做才可以,或者出了一个问题,我比公司90%的人都能第一个提出正确的思路。所以深度广度上面,深要1-2门深,广要尽量铺开,这样才有保证。
赵庆华(AppCan):在互联网时代,你要了解信息化协议。
做CTO知识面广是很关键的。如果说开发人员最少要深一门语言,我建议是C语言,这样看别的也会比较方便。在互联网时代,你要了解信息化协议。比如说要做通讯组建,你给我讲半天,但是如果不了解协议,那么就是无根之水。我是做前端、后端的研发,网络方面,了解一些范围就可以了。
尹春鹏(Testin):成为别人眼里的专家。
深度和广度都是需要的。先说深度,不管是某个开发语言还是某个领域,我觉得想成为一个CTO、架构师,都要在某个方面会成为别人眼里的专家。说到广度。不光是做CTO啊,我觉得所有做技术的同学们都应该对各种技术都多多的关注。
林魏(爱加密):技术、产品、逻辑融会贯通。
爱加密是做移动安全的,我就觉得我要把这块做得够好、够精,不只从技术上,包括一个产品的思想、过程、逻辑、发展,要把这块做到够深,其他的就不是问题。
殷晋(云智慧):判断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这好像在赌博。
就CTO职位,100%一定是广度。为什么这么说?公司越来越大就会发现,CTO一些决策会影响技术和产品的方向,你的大笔一挥,各种资源都会往这里投。如果你广度不够就无法判断趋势。比如在判断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比如五年),未来要做什么技术什么产品,这就是在赌博。有的公司押错了技术方向,就可能面向灭亡。到今天为止,我也不再写代码了,但是我会看很多东西(包括国外的)。我还会看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东西。因为我要想未来五年公司要干什么,如果判断不了的话,未来的发展会受限制。因此广度是CTO必须具备的。
深度,你在成长为CTO之前要有的。如果没有的话,你就没有机会成为一个CTO。
肖文峰(TalkingData):对“我想做全站工程师”的提法,深恶痛绝。
我们在座的都是上了一定规模的公司,还没有在生死存亡线上挣扎的公司。所谓CTO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有条件的,要看在什么阶段。对于小团队来讲,CTO无疑是要在一线冲锋陷阵。前提条件,要看公司是技术驱动还是业务驱动。如果是强运营的公司,那么CTO的广度就有一定要求,你要适应需求的变化。举个例子,CTO的主要责任在于交付。不管是务实还是务虚。交付这个层面,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你创业或者行业的情况来决定。
最近我们团队遇到一个问题,有些研发人员跟我说“我想做全站工程师”。我比较深恶痛绝,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工程师跟我提全站工程师,我是非常痛恨这种提法的。为什么呢?我相信只要做过几年技术的人,没有人会认为你在一年或者几个月轻松掌握一门技术。我们公司在招聘时,就看最近的三份工作,如果没有超过两年以上经验的话就直接Pass掉。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你最擅长什么。我们就是从你一个点看到你钻得多深、走得多远。
我们说刚入行时就转到中级,我觉得这样对大家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一会儿做Android,一会儿做前端,一会儿做数据库。对于年轻人,千万不要这样。当然了,肯定有全站工程师,我觉得这需要经过长期沉淀,有这样的过程才可以。千万不要信多少天入门到精通这样的话。
主持人:在人人创业的时代里,竞争压力非常大。有很多产品,甚至会有多个竞争对手,那么产品技术和布局会非常重要。CTO从哪些方向确定大的方向?
肖文峰(TalkingData):人员成本水涨船高,尽早储备人才。
多深多远还是回到CTO对于公司未来的愿景理解的多深。根据愿景储备人才。尤其是创业初期,大家知道人才是很贵的,比如研发人员,尤其是大数据研发人员更是水涨船高。所以这中间需要一个平衡。我就找最好的人,最能适应变化的人,储备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殷晋(云智慧):资源有限,布局要找出重点,做减法。
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因为CTO其实不是公司真正的老板,公司真正的老板是CEO,恰好我既是CEO也是CTO。我觉得我挺分裂的,因为这两个人的目标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关注赚钱,一个是要看得长远、要布局。布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为将来谋划很多事。但是CEO要的是业绩。咱们台上这些公司基本上后面都有投资人,他们给到CEO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那么CEO看的是每个季度的报表,CTO看的是产品系列。那么怎么平衡这个问题,非常有挑战。
从我自身角度来说,比较分裂。如果说单就CTO角色来说,布局和聚焦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创业公司,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大家做事通常做加法,我觉得一定要经常考虑做减法。做产品、做技术会面临很多不同的机会和方向,那么哪个是最重要的、当前最需要做的,把这些东西理出来,进行投入。我觉得对于我们创业阶段的公司比较有价值。因为不可能全面撒网,资源是不允许你那么做。所以你的布局要找出重点,做减法。
林魏(爱加密):人才储备是第一位的。
产品和技术肯定是不一样的。产品是产品经理,技术是CTO。技术主要做技术运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对于一个产品或技术后期的布局,人才储备是首要的。
尹春鹏(Testin):规模大了、人多了,欲望也随之增大。
我们也是经历了从小规模到逐步做大的过程。开始阶段确实没有什么布局,就是大家拼命干。在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一定要学会做减法。不是东西做得越多越好,做太多的时候,你以为自己能做得到,但是最终交付时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好。因为规模大了、人多了,但是欲望也再增大,想做更多事,但并不是说都能做好。每件事上投入的精力不够,那么最终效果不好。我们会提前做布局,包括技术研究、人才储备。
赵庆华(AppCan):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聚焦点。
公司是从小到大慢慢发展的,刚刚创业就十几个人。我们想到一个好点子,聚焦以后,做得好。那么往长远发展时,自然而然就要考虑几年后该怎么做。这个还有一个分别,比如说做互联网营销,做企业化服务,也会有区别。我们公司是这两者并行的公司(B2B与B2D),所以我很纠结。我觉得CTO一个最大的工作,就是告诉老板你的战略规划我怎么帮你能够逐渐地、稳健地实施,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聚焦点。老板可以把精力投入在怎么挖更多投资,解决CTO在实施战略中的后顾之忧。没钱没人了老板要做这些。CTO是帮老板怎么做得更好。
黄鑫(极光推送):我不会参与到具体的布局中去。
我跟其他嘉宾不一样的是,首先我不需要参与到布局里面,因为我给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一个CTO。我一般的职责是老板出一个布局,我帮他执行。我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我说“这个事情不能做或者做不到”,很庆幸,老板都听了我的意见。我从来没有参与过创业,我风险承担能力并不强,我会参与100人左右的公司,保证有足够人员投入,去做老板想做的东西。我不会参与到具体的布局中去。
主持人:目前你们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包括精力、竞争对手等方面,又是怎么破除这个困惑的?
黄鑫(极光推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
我过去三年一直在豆瓣,我在豆瓣后期有个困惑,因为刚开始职责很明确,就是做数据挖掘、做算法。我以前每次面试都可以说,我比你们公司任何一个人算法都强。但在豆瓣最后一年带一个团队时,或者说现在最大的困惑吧,我经常问自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我以前每周会读15篇的报纸,现在是2-3篇,很多算法就无法持续跟踪了。现在问我最擅长什么,我说了一个算法,但是你的高度已经到那了,那么当你面向其他行业,我现在还会Android开发、iOS开发,当你去说的时候,这些东西已经不是你真正擅长的东西了,或者说在一个大公司里已经无法独当一面了。现在title好象很好听,但是你的技术能力(硬实力)已经下降,而软实力上可能提升。这是实话实说,当你下次想要换工作时,那你到底要怎么去找工作、怎么去面试呢!
听众:创业。
黄鑫(极光推送):我不适合创业。
因为我不喜欢面对太大的风险。这是比较内心的一段话,我相信每一个人从开发,凭借你的技术深度走到了一个技术经理甚至更高级的职位,那么当你再往上走的时候,每一个人会遇到的困惑。那么你能面临的也许只有创业,但是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
赵庆华(AppCan):一个38岁老男人的自白:兼顾家庭和工作,兼顾技术和市场。
我们公司成立时就七八个人。那是创业吗?我觉得真不是。七八个人做事情的时候我的重心还是投入在技术上。我现在好多不是做技术了,而是谈生意。那不是我的目标。
刚才说竞争力在技术上,确实是这样。现在做CTO了,我的技术还真不精通了。让我写一个软件,我得看书看很长时间才能写出来。但是竞争力,从最早期的技术的竞争力,已经开始到卖经验了。以前是卖人,现在是卖思想。我知道我换工作的话,可能卖思想会更好一些。
从CTO困惑来说,这两年困惑的一点是越来越不适合做CTO。以前是产品怎么让受众接受。后来就要做企业化的产品,你要跟客户交流,不能闷头写,自己接触客户、问客户的需求。现在我工作是每周一在公司,安排好技术方向,然后我就出差,跑一圈回来陪孩子。所以我的困惑是,我越来越不擅长CTO,越来越市场。跟我老婆要求的方向越来越偏差了,她是希望我能陪孩子。怎么办呢?招聘。招聘这方面的人才,同样不断带人培养他们做这样的事情。当然这没有那么快。现在要找到一个38岁的老男人,做过这样的事情,也很难,人家也肯定也有家庭。
尹春鹏(Testin):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写代码!我不擅长沟通怎么办!
我的困惑是程序员从一个纯写代码的程序员到管理的岗位。以前的专长就是写代码,比如我写了十几年的代码,但是慢慢地发展,管理的人越来越多、公司业务越来越多,没有时间写代码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比较困惑了,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写代码!我觉得写一些代码还是有助于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
另外,所谓CTO,并不仅仅是说关键是技术上的事,它会涉及到更多,产品、市场、运营等等。就我而言,过去就是典型的程序员,也不善于沟通。我遇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我不擅长这些怎么办!今后大家创业的话,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个人擅长的是一个方面、两个方面,那么遇到不擅长的东西怎么办?就只能逼着自己学、尝试。就是要慢慢地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现在,像长篇大论的讲什么东西,我也不擅长。但至少可以做到出去不怵。做到这样也就可以了。我的困惑主要就是这两方面。
林魏(爱加密):带着5个人做事,很开心;带着50个人做项目,有点苦闷。
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精力。怎么说呢?我一个人做的事情很开心、很快做出来。我带着5个人做一个东西,还是挺开心的。我带着20个人做一个东西有点苦恼了,那么我带着50个人做东西,精力就完全不够了。因为我们公司职位上的规划,各部门有对应的负责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找到上面的人,我就协调,第一天协调这个部门,第二天协调那个部门,第三天再协调其他部门,所以说精力完全不够。
殷晋(云智慧):越大公司的CTO,最后其实就是演讲、吹牛。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我们这个年龄,基本就不惑了。作为技术人员,成长为CTO。我觉得CTO不是搞技术的,就是搞市场、搞营销的。越大公司的CTO,最后他其实干的事就是演讲、吹牛。吹的是什么?五年以后我们公司有多牛。像思科、华为大的公司都是这样,对外讲的都是技术趋势性的东西,这对谁有帮助?就是公司的市场部。我们以前公司的CTO,只要他出马,没有签不下来的单子。我觉得这就是CTO要做的,你要把公司的技术理念、技术方向卖给你的客户,让你的客户认可你的理念、公司、服务的产品和价值。这对CTO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当我们从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比如说像黄鑫,大家从这个角度往上走的时候,你会越来越发现,技术工作会占你的时间比重会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繁琐的工作,比如协调人、协调资源等等。很多时候是会占据你很多时间,导致做事情不够专注,但是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我觉得赵总讲得很对,因为你会发现你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你真正开始履行做CTO的责任,你的职责不再是简单的带人写代码、带人开发软件、开发应用系统,这些东西慢慢有别人可以做了。更多的是卖公司、卖理念技术的方向,让你的客户、市场能够认可。当然这也是我面临的挑战之一,我也是正往这个方向在走。
肖文峰(TalkingData):预防大公司病,研发人员要有自己的原则。
真的很佩服同时兼做CEO和CTO的人。CTO同时懂产品又懂技术、懂市场,真的是无坚不摧。我这边的困惑,当公司二三十人的时候,极限开发,一团乱往前扑就行了。但是当公司到一百人时就要迈过一个坎儿了,因为要从原来产品线上扩一些分支,其他部门多乐,但是研发部门只有一个,就算拆成不同小团队,那么互相之间也有交叉的需求,因此沟通成本是非常高的。以前大家一个眼神、一个眉眼就知道你想什么,那么公司大了之后就需要文档化、流程。我认为这个事情未必是CTO来做。我们现在确实遇到这样的坎儿,公司大了事多了,反而往回缩,大家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遇到部门交叉的,未必有人就去做。所以我跟研发的人,如果没有人做你们就要做。我只问结果。就算是一线研发也需要懂产品的东西、BD的东西。接需求的人要问三个问题:这个需求来自于谁?谁要用这个东西?第二是这个需求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足够清晰?如果不够清晰就直接打回去。第三是怎么判断这个需求满足的好不好?用户转化率是多少?有多少人用?很多需求扔上去之后,产品、BD就不再管了,大家提需求时热火朝天,提完之后未必就那么积极了,大家要得就是研发团队去投入资源做完就行了。所以我要求研发团队去跟这些问题,一个需求出去之后,要看用户用得怎么样、好不好,有问题你要去解决。
研发团队唯一一个任务就是交付。一切交付的障碍都是跟研发团队有关系,所以一切障碍要由研发团队来排除。
主持人:从技术修炼角度做最后的总结。
肖文峰(TalkingData):建立软实力,建立文化。
修炼,对于CTO来说,一定要广,你要有更多的交流,引进更多人才。更多人的时候就要建立软实力,建立文化。对于一百人左右的团队来说,更多要建立精神和文化。这是我的看法。
殷晋(云智慧):勤奋+无耻+微笑。
我觉得“修炼”这个词用得蛮好。就跟打怪升级是一样的。技术人员要往上走时,第一点需要足够的勤奋。做技术是很苦的活,写代码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早上六点起来接着干。曾经我们持续过37个小时,高强度劳动。第二点,要无耻一些。我们知道打游戏死了可以复活。那么做技术的话要怕犯错误就会阻碍你的成长。如果你不敢迈出这一步,做新的突破和创新,是很难在技术上成长的。第三点,在修炼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沟通和情商。公司大了,每个人都想往上走,凭什么新的项目就给你去承担。甚至有时候是破坏性创新。其实我觉得技术人员在沟通或者情商上稍微有一点欠缺,怎么办呢?有一招儿特别好使,保持微笑。从工作第一天开始我就告诉自己,尤其是做技术的时候,我当时是菜鸟啊,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情商稍微好一些,我就经常跟他们笑。你笑的话,别人总不好意思伸手给你一巴掌,慢慢地你在公司里的机会越来越多、修炼的道路也会更顺利一些。
林魏(爱加密):把工作当做是自己的工作。
尝试改变思想。不管你是什么职位,尝试着把你现在所做的事当做你一天最重要的事,把工作当做是自己的工作,把你所处的公司当做自己的公司,这样自己才有大的提升。
尹春鹏(Testin):你很投入的话,别人是看得到的。
技术人员有一点需要加强,就是沟通,产品和技术人员的沟通。另外就是态度。主动推动项目或者产品的发展,每个人多去承担一些责任,你很投入的话,别人是看得到的,这样机会才能有机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赵庆华(AppCan):作为一个程序人员,打铁还是自身硬。
个人的技能、知识面的广度、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迅捷度都是靠锻炼、做得事情的多少得到的。其次就是态度、责任心、职业修养,做事情一定要认真。你现在有技术能力、职业修养了,尤其是大公司,那么多开发人员,你怎么让领导知道你能力强,这也是一门艺术。
黄鑫(极光推送):每一种语言、框架、算法的背后是有它的世界观的。
对于大部分人说,技术要怎么学?我比很多人强的是两点:一是我真正喜欢做技术。这点就促成了第二点,我休息时基本就是写代码,凌晨4点休息,早晨8点起床,很多人问我“你不累吗?”如果说让你打一夜魔兽累吗?他们觉得很正常,因为是玩游戏。那么对于我来说,写代码、看一些技术类的书,就好象玩游戏。我觉得这是我自己很幸运的一点。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怎么样学习一个新算法》,有三点:一是广泛的学习各个技术。刚开始做一个项目,相信是拎起一个就用。当第一个阶段过去以后到了第二个阶段,你会去学习。当你去学习每一个框架的时候,你会看它的很多,就是曾经做了什么、为什么产生这个框架、这个框架或语言未来解决什么问题,当你把整个知识链条梳理清楚以后,你会发现其实已经超越了很多人了。当我达到这样的状态时,我很幸运我有很多好的同事。那么我知道这些,然后呢?其实每一种语言、框架、算法的背后是有它的世界观的。2012年比特币非常火,当时我有朋友做它赚了几千万。我说你是怎么想到买比特币,他说不是为了投资,而是相信以后会有这样去中心化的东西,他有去中心化的信仰。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软实力。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提高。前两天别人问我“你觉得涨工资这件事情怎么样?”我工作到现在六七年没有跟老板提过一次涨工资,但实际上工资是一直涨的。当你去用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当你真正不一样的时候,相信你的领导是会看到的,自然会让你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上半场的辩论结束,下半场创业部分更火爆,明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