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狼来了”:AI到底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工作?

时近年末,科技界的大小会议开始井喷。

参加了不少人工智能领域的会议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标准的AI峰会套路:宣传海报上要提问AI会不会毁灭人类;主持人开场时候要讲AI政治取代人类;圆桌会议时候一定要问每位嘉宾哪些工作会被AI给取代…

我想,以上可以称之为标准的“AI吓死你套餐”。

当然了,有这样的情况也不奇怪。在国外,有马斯克这样的网红企业家每天在推特上提醒人类AI的威胁;在国内,媒体和布道师们动不动就要说AI又可以干什么什么了,又有哪些人要失业了。

但是在刚刚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马云却反其道而行之,说“人类要有自信、相信我们可以控制机器”。究竟是马云过分乐观,还是马斯克们在重复狼来了的故事?

那么不妨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AI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到底会不会夺走我们的就业机会?

永远无法阻止技术的滚轮型前进

比较有意思的是,马云在乌镇的讲话,并不是简单“乐观派”,他也承认未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一定会取代大部分机械的工作,会有一些工作被“抢走”。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惧怕人工智能,甚至抵制技术的发展。

就像马云自己所举的例子,清朝时期抵制铁路的原因之一,是担心沿线挑夫会失业,影响社会稳定。结果也确实是这样,挑夫们真的失业了,但是铁路在今天创造了200万直接就业机会,他们比挑夫的工作更有尊严、有技术含量。而且更重要的是,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深远和结构化的影响。

这就是技术的滚轮型前进。

当某种技术应用开始大规模部署在社会中的时候,必然有一些旧有岗位被淘汰,也必然有一些新兴工作诞生。循序往复,人类才能在生产力的数字曲线上越走越远。

这个进程是永远无法阻挡的,但是却可以顺应和利用。举个例子,假如某个高人极其热爱BP机产业(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这东西了),一生谨守着BP机修理这个工作不放,那么现在他大概早就饿死了。但是如果他敏锐的抓住了技术更新换代的节奏,依靠BP机业务建立起的客户、渠道和经验,先人一步进入手机和智能手机产业,那么不出大问题的话,应该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具体到今天我们面对的人工智能,其实也完全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了一些工作正在快速被AI取代,但是同样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产业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和配套服务缺口:数据清洗与管理、针对AI的非技术岗位、智能化与传统业态的结合等等,都急迫需要着大量人才来满足需求。

就像火车一样,AI是一种本身就会创造和激发大量工作机会和就业岗位的技术工具,关键看是谁来用它,如何引导它的方向。

此消彼长之下,人工智能究竟是夺走了工作机会,还是创造了工作机会呢?恐怕兼而有之,重要的是人本身,要懂得睁开眼睛,张开怀抱。

就像马斯克每天吆喝着AI要夺走人类工作,但他旗下以及投资的企业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AI的探索和利用。无论他的话究竟目的如何,至少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对待AI。

机器智能化对实体经济的加持,会比互联网大很多

车轮效应之外,我们或许还应该看到AI的一些全新特点。

作为底层技术和决策控制工具,AI对于传统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加持是一直被媒体环境忽略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了AI这里,传统经济与新兴技术之间最后的鸿沟也将消弭。互联网兴起时实体经济感到惶恐,是因为自己无力贴合,但AI却能够通过机器识别、IoT、可视化技术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传统企业当和实体经济当中。在效率聚合、连接可能性和商业精准度等层面帮助传统企业换发生机,进入全新的冲刺轨道上。

比如说,通过AI加持,工厂将可以解决良品率、流程可视化、智能营销网络网络等问题,那么工厂不一定要少用人工,却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回报,公人的工作环境也将更体面。

从这个角度看,AI相比很多技术变革来说是更温和、更友善的。它可以快速抵消掉一些工作的必要性,但却可以让更多的工作——尤其是经济结构稳定、辐射更广阔人群的制造业、能源业和农业——获得本身工作质量与效率、收益的提高。

相比于某几个显性的AI表征,更多的AI技术是后端和渐进性的。机器的智能化,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加持作用,从而让这些领域的从业人群受惠。

当你发现你家乡的老工厂,因为AI而焕然一新,家乡的亲戚朋友可以依靠更智能的机器降低劳动量,获得更好收入的时候,你真的能硬起心肠敌视AI吗?

AI重构,可能是给基础层劳动者的礼物

我们在讨论AI抢夺就业的时候,脑子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大概是城市里到处都是跟人类长得差不多的机器人。服务员、快递员、建筑工人全都是机器人,于是我们开始恐惧,平民百姓又不懂AI技术,在这个世界中如何自处?

其实吧,这个画面中有很多逻辑漏洞。比如干嘛要设计跟人类一样的机器人呢?那成本多大效率多低啊?人类真正设计并投入使用的飞机轮船汽车,其实没有一个是拟人化设计的。因为人类作为一种最充沛的劳动力,是没有必要设计机器去替代人的。

以上是希望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AI真正到来时,可能跟我们被电影、漫画灌输的情景并不一样。AI是一种工具,因为人类需求而生,也必须与人类配合才能完成工作。

比如说上面说的普通人不懂AI的问题。事实上,假如没办法让普通人更好的理解和交互,那么这个AI技术显然还不够成熟。之所以要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方式让AI来模仿人类的思维和智慧,本质上是希望人可以更好的指挥、运用和修正机器。而不是为了让机器驾驭人类。

恰恰与想象中相反,大量自然交互方式加持的AI体系,以及完备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可能会成为信息技术首次面向普通人开放的大门。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每天早上给饭馆送菜的小老板,他不知道哪些地方最需要自己服务,不知道接下来什么会涨价什么会降价,也不知道每天出行应该怎样规划路线,遇到天气问题该如何调整。他只能靠经验摸索,有时靠运气,有时靠天意。

但是假如他想让这一切都靠谱一些,用技术解决问题,他应该怎么做呢?自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物流学、经济学,然后自己分析城市交通和市场供需的数据?这显然不现实。

但在AI的加持下,比如用到阿里ET城市大脑这样的解决方案。未来一个普通人也可以直观看到整个城市的物流、交通和经济流动数据,从而做出自己效益最大化的选择。

AI的交互门槛降低,带来最重要的受惠者,是那些在信息时代无法触碰技术红利的普通人。

试问,除了AI,又有哪种技术能在可见的时间轴中为他们服务呢?

对于大多数人,AI是公平的。

结束语

以上这些分析,只是希望指出AI的进程中,我们可能不会轻易想到的另一面。当我们惊异于自己的工作快被AI替代时,却很少看到我们能拥抱AI获得更好工作的可能,也没有意识到AI给更多劳动者带来的实惠和惊喜。

并不是说AI不会抢夺工作,任何新技术都会抢夺工作。问题是我们应该认清AI抢夺工作这件事的真正力度,不要被假象和片段蒙上了双眼。就像马云所说的那样,我们要相信技术,要拥抱技术。

这就像对于病毒和医学的认知,不是为了让我们每天担忧疾病和死亡,惶惶不可终日。而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好,获得健康和快乐。同样的道理,AI这个“狼来了”的故事绝不是为了让我们躲入洞穴不敢出门,或者24小时扛着刀枪准备跟狼决一死战。而是为了让我们做好准备,准备迎接变化和可能的发生。

要知道,只要时间足够长,不仅狼会来,狮子老虎大象鲸鱼都会来的。只要有足够的准备和积极的心态,这些东西就不是夺走你家园的猛兽。反而会让你成为一个出色的猎手——甚至开个动物园也说不定。

时间: 2024-11-05 18:58:12

技术型“狼来了”:AI到底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工作?的相关文章

AI时代,致我们即将消失的工作

前段时间,阿法狗大战李世石的新闻让goole AI彻底火了一把.很多人也由此对未来产生种种预测,很多人担心,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驾驭在人类的智慧之上,也许有一天,就会发生智能机器人想要干掉人类的想法,无论这个猜测是否是杞人忧天,毕竟那一天离我们还很遥远.其实,更应该关注在接下来的十到二十年里,我们手中的工作是否会被AI取代,毕竟,这个才是实实在在关系到我们的吃饭问题.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日益成熟,人工智能也借此"东风"开始发挥他的强大实力.据相关行业资深人士介绍,在未来的10到20

李开复:创造伟大AI公司,要生逢其时,还要有正确的人

在2016年11月14日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18周年暨院友会成立活动上,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及第一任院长李开复对于未来人工智能走向作了主题演讲.李开复在演讲中认为,AI人工智能将能创造伟大的公司,而要创造伟大的公司,不但需要生逢其时,还要有正确的人. 现在恰是人工智能即将全面兴起的伟大时代,微软.IBM.谷歌.亚马孙.Facebook.NVIDIA.英特尔.ARM.百度.阿里.腾讯等全球性领导型大公司正在全面加强人工智能产品化与商业化战略.微软刚与OpenAI达成合作,OpenAI将选择Micro

【转载】程序猿转型AI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历史上AI火过两次,但是最终都已销声匿迹作为结束.这次AI大火的原因:AlphaGo 4比1战胜李世石,相对于一些外行人的恐慌和恐惧,其实很多业内人员在这场世纪之战结束后,都为人类点上了一个大大的赞.因为对于了解AlphaGo背后技术的那些人来说,人类有如此的计算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就在前不久AlphaGo2.0在乌镇完胜了柯洁.事实还是证明了人类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缺陷,毕竟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缺陷,残缺才是自然界真正的魅力.这次AI浪潮激发了国内很多程序猿的兴趣,很多人也在

从邂逅到共生:关于AI落地,百度与小米的新碰撞

很多朋友都会问,每天看到这么多写AI的,甚至一大堆标题党说AI要毁天灭地的,但是AI到底在哪呢?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AI作为一种重构底层,是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技术.这样的技术特征,导致AI可能无法像前端技术那样带来瞬间的震撼,而是需要消费者在新的人机共存关系中感受和探索AI带来的价值,与AI应用性一起成长.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撬开消费者的心智防区,把AI落地带到真实的消费世界当中呢? 据目前情况来看,空洞的技术布道和浅尝辄止的AI体验都无法完成这个命题.可能必须要使用产品体验.技术达成条件和

浮出雾海的真实:从ET大脑到产业AI

最近我们一直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AI飞速发展,普通人还是觉得距离AI非常遥远? 实际上,推而广之这可能不单单是媒体和技术爱好者的疑问.上升到更大的国家与社会经济层面,对真实可用.能快速见到实效的AI需求已经十分迫切. 从"新一代人工智能"政策出台,到国家AI创新开放平台公布首批名单,再到近期工信部发布三年规划,可以看到政策层面一直在将AI向实用化.产业化.融合化方向推进.换言之,如何让浮在实验室与测试数据中的AI技术,走到现实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当中,显然已经足够急迫了. 今天很多媒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相信AI?

人工智能--即AI已经变得越来越聪明,甚至能够预测未来.比如警察可以用AI来提前预判出犯罪的时间或地点,医生可以用AI预测病人最有可能心脏病发作或是中风.甚至研究人员还试图为AI添加上更多的想象力,因为其能够规划出人类所预想不到的结果. 通常来说,在大众的生活中很多决策都需要事先进行一定的预判.不过随着AI的进步,其预测比人类更加优秀.然而,随着AI技术的进步,我们似乎仍然缺乏对AI的信心.最近就有研究表明,人们不喜欢依赖AI,更愿意去相信人类专家--即使某些专家是错误的. 你相信AI吗? IB

一张图看懂AI、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区别

AI(人工智能)是未来,是科幻小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论断都是正确的,只是要看你所谈到的AI到底是什么. 例如,当谷歌DeepMind开发的AlphaGo程序打败韩国职业围棋高手Lee Se-dol,媒体在描述DeepMind的胜利时用到了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术语.AlphaGo之所以打败Lee Se-dol,这三项技术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要搞清它们的关系,最直观的表述方式就是同心圆,最先出现的是理念,然后是机器学习,当机器学习繁荣之后就出现了深度学习,今天的

人工智能的造血机制:从Q1财报读懂百度AI矩阵如何运作

在人工智能到来,我们在最初被惊艳到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如期而至:AI到底如何工作?如何创造真正的价值? 毕竟AI不能永远是一种表演和游戏,作为一种底层技术,它必须开始为人类服务,必须在商业世界中证明自己的必要性. 事实上,相比于AI独立成为一种与人类相近的智能,真实的AI更接近各行各业升级自身的机遇,甚至是让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发生重大升级的技术手段. 今天来看,这门尚稚嫩的技术确实没有令我们失望.百度(Nasdaq:BIDU)在刚刚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8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报告显示,百度

我们真的准备好把AI带入家门了吗?

AI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 这个问题听起来毫无含金量,但却引无数英雄拎不清. 想想去年这个时候,AI智能音箱可谓杀声四起.据说华强北鼎盛时期有一千多家音箱工厂同时开工,大量功能雷同.产品相似度爆棚的智能音箱产品铺天盖地. 结果毫无疑问,这些所谓的"AI产品"都失败了.到今年,我们可以发现仅剩下几个主流的AI语音交互设备占据市场,并不断完成自身的产品突破.一种新技术最后变成了强者通杀,到底是什么原因? 答案或许在于,太多厂家在风口的召唤下,错把AI当成了目的而非手段:语音交互虽然是一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