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读后感800字2篇

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读后感800字2篇:
1、《草房子》读后感800字心得
“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这是曹文轩的《草房子》中的结尾亦或是开头。
《草房子》是一本很美的书,说它美,有那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有就是桑桑与油麻地小学的同学老师所发生的那一系列最纯真、最美好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一篇令人揪心的文章,那些弱势的群体:秦大奶奶,却又拥有最倔强最坚忍不拔的精神,她用尊严守卫着那块土地,哪怕这样付出的代价再大……这,同时也反映了桑桑所拥有的童真与纯洁。他愿意在秦大奶奶受到众人的非议甚至连自己的父亲都带头让秦大奶奶撤走的时候去帮助她,因为他是理解秦大奶奶的,他懂得这一份情感实际上比任何都重要,这是既凄凉但又温暖的美。
这亦可以是一篇关于成长的作品,但它避开了时下很多作家的俏皮、流行的语言,把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展现得淋漓尽致。细马,没有上过学,还是被邱二妈收养的,但他在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中,他懂得了撑起这个家,当他搀着邱二妈回到家的时候,他成长了,这是一种无限的美,后来每当这个画面浮上脑海,我都觉得鼻子一酸,因为这种成长的美。
这篇文章的美,还在于每个孩子的品质中,桑桑的正直、秃鹤的倔强、细马的孝顺、纸月的善解人意、杜小康的坚强……可以这样说,桑桑所认识的这些孩子,都是真诚的,他们用最令人感动的品质搭建了友谊,这也是美的,因为这些品质的存在会让你潸然泪下。

这本书通过对桑桑小学六年的描写,将一个个弥足珍贵、格外感人的故事呈现在了眼前,整部书加起来,拥有的,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甚至刻骨铭心的美。三言两语谈不尽这本书的美,但你真正去读之后,这种美与感动的结合,会让你内心最柔软的深处,留下一滴最温暖的泪水。这时,你已经体会到这种“永不衰老的”美了。
2、《草房子》读后感800字感想
一色的草房子,这便是油麻地小学了。一座座草房子间,有三两丛竹子,一簇簇野蔷薇,还有一朵朵不知名的小野花。阳光照耀下,草房子上泛着金色的光芒。《草房子》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桑桑跟许多的小孩子一样,都很调皮捣蛋。他把家里的碗柜四条腿锯掉,玻璃砸掉,还叫阿恕去家里偷几块木板,把它改造成一个“高级鸽笼”(虽然在桑桑父母眼里,这已经是一个残废碗柜了),以至于后来被挨了结结实实一顿打。过了几天桑桑居然又旧病复发了。他把父母床上的蚊帐拆下来,用剪刀改成一张大网子,去捞河里的小鱼小虾。晚上,妈妈惩罚他,把他自己的蚊帐给拆掉了。一觉起来,后果很严重--桑桑被蚊子叮的全身上下都是包,左眼红肿的发亮。这些事儿让人啼笑皆非。桑桑做这些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捣乱?或者搞破坏?不!他只是想让鸽子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小窝,只是想让自己在同龄人中出一点儿小小的名气。
还记得那年夏天吗?桑桑身穿大棉袄,拖着一根竹竿,做出各种各样奇怪的,惹人发笑的动作。而后来,秃鹤的突然出现,所有人的眼神都转移到了秃鹤的身上,秃鹤抢尽了风头,桑桑便产生了淡淡的恨意。桑桑又不是木头人,他也有血有肉,怎能没有一点儿人的情感呢?桑桑还给蒋一轮老师和白雀送过信,差点成为牵红线的媒人。对眷恋着艾地的秦大奶奶,他又是第一个去看望她,同情她的人。
原文首发:读后感(http://m.simayi.net)快上初中的时候,桑桑脖子上有一个隆起的肿块,针扎似的疼。桑乔带着桑桑去了许多医院,找了无数种偏方,一心想治好儿子的病。也许是桑乔对儿子的那份爱感动了上天,就在快气馁的时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可以治这种病的人。桑桑喝着苦苦的中药,慢慢地好起来了。父爱如山!这一切源于他和他的父亲,正是因为他们不懈的努力,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才让桑桑好了起来。假如桑桑得了病以后整天坐在屋子里唉声叹气,恐怕他早就魂归西天了吧!
我喜欢让我爱不释手的《草房子》,也喜欢桑桑,更喜欢他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像金子一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ifehui/p/9074842.html

时间: 2024-10-09 03:00:37

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读后感800字2篇的相关文章

董文轩组软件工程概论的评价及概况

截图.: 李志岩: 董文轩组做的石家庄市旅游景点导航系统,整体框架不错,他们组的做的东西做的也挺多,界面美观,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给我的时候有些界面不能正常的运行.也许他们的界面涉及到了数据库,但他们没给我,整体 的内部运行代码没有做出,项目核心功能没有能实现, 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做的是网站项目,可以跟本学期的java web得以加强练习. 最后,我想说,编程不是一日之功,希望他们可以坚持把系统得以完善,继续努力. 薛禄坤: 对董文轩小组的石家庄景点导航软件(网页版)的观看感受 <石家庄景点导航>

团队开发之结尾 董文轩 刘若凡 刘权毅 苏康奖 刘梦辉 常晓杨

这一学期的团队开发活动结束了,我在这里总结一下.虽然我们最终的程序开发项目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成正果,不过我们还是有所收获的. 首先,我先感谢这个团队的每个成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了努力,不管最终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实现了一个东西的从无到有,这其中肯定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所以我要感谢每个成员. 其次,我作为组长,要先自我批评一下.我在这个团队里的做的工作感觉不到位,有些基本的程序开发知识我不懂,还是边学边做的,做的好少,这里是我的不当,以后我会多学习知识.然后,对于我们组员的每个人的技术水平我心

从文轩商城app学到的

天气热烦躁,所以随便找款软件来扒一下 因为我的小伙伴在文轩上班,那就撸一下他们公司的app吧 找到要撸的app,并生成要解密的ipa 找到这个文件,先解压再 再用class-dump-z来导出类的信息 现在就可以把文件导入电脑上来看看到底有些什么信息了 在看类信息之前习惯性的看看plist,很悲剧的看见了我的用户名和密码 还是明文的.....突然间就有了千万只草泥马在心中奔腾 好奇的抓包试了试,http请求也是 http://auth.winxuan.com/accessToken?passwo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的优秀读后感2600字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的优秀读后感2600字:<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著名作家史蒂芬·金所著<different seasons>中春天的故事(本书中有:春天的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夏日沉沦:纳粹高徒:不再纯真的秋天:尸体:暮冬重生:呼——吸——呼——吸),正如题目“春天的希望”所示,这是一个关于希望和自由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我已经看了不下10遍,这部电影里面没有帅哥,没有美女,也没有各种博人眼球的噱头,相反,一群演技精湛的男人将如此残酷而美好的故事呈现给

《活着》读后感4500字

<活着>读后感4500字:听说张艺谋在转型拍商业电影前,拍过一部电影<活着>,被誉为是他拍得最好的电影.想看已经有大半年了,却一直没看.年底有空,想培养一下“艺术细胞”去学习下,看了下电影内容简介,好像内容很悲惨,不忍心看.挡不住电影原著--余华写的<活着>盛名的诱惑,想着文字的冲击力应该没有电影画面那么直观强烈,就打开书本,可没想到小说内容更悲惨,太扎心了.一个泪腺萎缩,神经大条的中年人,深夜一气读完,数次眼泪喷涌而出.读完后首先不禁有些愤慨作者这么决绝残忍的让福贵一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6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600字:<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译者李继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因为那一句至今提起都无比温暖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翻开这本<追风筝的人>,却发现这是一本政治史与情感结合的书.我总觉得被冠以国家之名的情感让人感

走上真正的教育之路——《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3100字

走上真正的教育之路--<中国最美的语文>读后感3100字:文:张平.<中国最美的语文>,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作者或者编辑有些大言不惭,竟然起这么大而狂的名字,可能名不副实.我没翻书前,也是如此.首先,觉得这个夏老师也不免过于高傲自大了.其次,觉得这个作者夏昆也没什么名气,恐怕不会是经典.但看了一些人对此书的评论和心得,又凭着语文老师对语文的热爱,还是禁不住好奇心的怂恿,怀着一丝鄙夷不屑的心理翻开了第一页.不曾想,第一章"把男孩教成男人,把女孩教成女人"的标题

励志文章800字左右

励志文章800字左右: 何为强者?强者便是能做到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强者便是能化困境为常态,化常态为机遇,强者便是能遇逆境泰然处之,临危不惧.人人都可以是强者,而我,只为强者点赞. 时光隧道中,由古自今,那些曾经的强者和现如今正在成为强者的人,一直散发着经久不息的芬芳,仿若一盏盏明灯,在夜深人静灯火俱灭之时为独行的人驱散黑暗,照清脚下的路. 强者之于酒中仙便是洒脱与一身傲骨.曾经的他也有济苍生,治家国的壮志凌云,无奈世俗险恶官场黑暗,腐败这双污秽的手遮蔽了世人的双眼却惟独使他清醒,安能催眉折腰事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100字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100字:<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一.作者简介作者:(美国)埃德加·斯诺译者:董乐山埃德加·斯诺,出生于1905年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在堪萨斯城的<星报>和纽婚的<太阳报>崭露头角.后来他在开往外洋的货船上当了海员,历游中美洲,最后到了夏威夷,仍然为美国一些报纸供稿.1928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来到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