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图像的自动阈值分割(Otsu 法)

灰度图像的自动阈值分割(Otsu 法)

机器视觉领域许多算法都要求先对图像进行二值化。这种二值化操作阈值的选取非常重要。阈值选取的不合适,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毫无用处。今天就来讲讲一种自动计算阈值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之为Otsu法。发明人是个日本人,叫做Nobuyuki Otsu (大津展之)。

简单的说,这种算法假设一副图像由前景色和背景色组成,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选取一个阈值,使得这个阈值可以将前景色和背景色尽可能的分开。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某种判据下最优。与数理统计领域的 fisher 线性判别算法其实是等价的。

otsu算法中这个判据就是最大类间方差 (intra-class variance or the variance within the class)。下面就来详细说说什么是 intra-class variance。

我们知道一副灰度图像,可以计算它的颜色平均值,或者更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灰度直方图。

比如下面的例子图片:

这个图片拍摄的是一个条形码。在这个图中,前景色就是黑色的条形码,背景色是其余部分的灰色。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个图像的灰度直方图。

图中那个大的峰是背景色的部分,小的峰是前景色。

灰度值的均值是 122. 我们称这个均值为 M。

现在任意选取一个灰度值 t,则可以将这个直方图分成前后两部分。我们称这两部分分别为 A 和 B。对应的就是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部分各自的平均值成为 MA 和 MB。

A 部分里的像素数占总像素数的比例记作 PA,B部分里的像素数占总像素数的比例记作 PB。

Nobuyuki Otsu 给出的类间方差定义为:

ICV=PA?(MA?M)2+PB?(MB?M)2

那么这个最佳的阈值t 就是使得 ICV 最大的那个值。

对于上面的测试图像,我们可以遍历 t 的各种取值,计算 ICV。之后可以画出这样的ICV 曲线(绿色线条):

可以看出,ICV 取最值的点确实将前景色和背景色分开了。

下面是个例子代码,用到了 Qt 的QImage。

int otsu(const QImage &image)
{
    double hist[256];
    normalizedHistogram(image, hist);

    double omega[256];
    double mu[256];

    omega[0] = hist[0];
    mu[0] = 0;
    for(int i = 1; i < 256; i++)
    {
        omega[i] = omega[i-1] + hist[i]; //累积分布函数
        mu[i] = mu[i-1] + i * hist[i];
    }
    double mean = mu[255];// 灰度平均值
    double max = 0;
    int k_max = 0;
    for(int k = 1; k < 255; k++)
    {
        double PA = omega[k]; // A类所占的比例
        double PB = 1 - omega[k]; //B类所占的比例
        double value = 0;
        if( fabs(PA) > 0.001 && fabs(PB) > 0.001)
        {
            double MA = mu[k] / PA; //A 类的灰度均值
            double MB = (mean - mu[k]) / PB;//B类灰度均值
            value = PA * (MA - mean) * (MA - mean) + PB * (MB - mean) * (MB - mean);//类间方差

            if (value > max)
            {
                max = value;
                k_max = k;
            }
        }
        //qDebug() <<k << " " << hist[k] << " " << value;
    }
    return k_max;
}
bool normalizedHistogram(const QImage &image, double hist[256])
{
    for(int i = 0; i < 256; i++)
    {
        hist[i] = 0.0;
    }
    int height = image.height();
    int width = image.width();
    int N = height * width;
    if(image.format() != QImage::Format_Indexed8)
    {
        return false;
    }
    for(int i = 0; i < height; i++)
    {
        const quint8 *pData = (const quint8 *)image.constScanLine(i);
        for(int j = 0; j < width; j++)
        {
            ++hist[ pData[j] ];
        }
    }
    for(int i = 0; i < 256; i++)
    {
        hist[i] = hist[i] / N;
    }
    return true;
}

利用这个方法计算出的阈值做了二值化后得到图像如下:

可以看到效果很好。

Otsu 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当目标与背景的大小比例悬殊时,类间方差准则函数可能呈现双峰或多峰,此时效果不好。这时就要考虑其他的办法了。

其实,我们可以仔细观察 ICV 的计算公式。

ICV=PA?(MA?M)2+PB?(MB?M)2

这里面 PA 和 PB 相当于是个前景色和背景色部分做个加权。当前景色或背景色有一个区域很小时。比如 PA 非常的小。那么这时计算出来的 t 就会和 B 区域很接近,这时的分割效果就会比较差。我们可以对ICV的公式进行一点小小的改造。

ICV=PAα?(MA?M)2+PBα?(MB?M)2

这里的 α 可以取一个 0-1之间的值。比如上面的例子图片,如果我们取 α=0.8 计算出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这个 α 值就要全凭经验来定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时间: 2024-10-12 18:23:06

灰度图像的自动阈值分割(Otsu 法)的相关文章

灰度图像的自动阈值分割(Otsu 法)(转载)

灰度图像的自动阈值分割(Otsu 法) 机器视觉领域许多算法都要求先对图像进行二值化.这种二值化操作阈值的选取非常重要.阈值选取的不合适,可能得到的结果就毫无用处.今天就来讲讲一种自动计算阈值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之为Otsu法.发明人是个日本人,叫做Nobuyuki Otsu (大津展之). 简单的说,这种算法假设一副图像由前景色和背景色组成,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选取一个阈值,使得这个阈值可以将前景色和背景色尽可能的分开.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在某种判据下最优.与数理统计领域的 fisher 线性判别算

python数字图像处理(11):图像自动阈值分割

图像阈值分割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割技术,利用图像中要提取的目标区域与其背景在灰度特性上的差异,把图像看作具有不同灰度级的两类区域(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的组合,选取一个比较合理的阈值,以确定图像中每个像素点应该属于目标区域还是背景区域,从而产生相应的二值图像. 在skimage库中,阈值分割的功能是放在filters模块中. 我们可以手动指定一个阈值,从而来实现分割.也可以让系统自动生成一个阈值,下面几种方法就是用来自动生成阈值. 1.threshold_otsu 基于Otsu的阈值分割方法,函数调

阈值分割之迭代选择阈值法

function [Ibw, thres] = autoThreshold(I) % 迭代法自动阈值分割 % % 输入:I - 要进行自动阈值分割的灰度图像 % 输出:Ibw - 分割后的二值图像 % thres - 自动分割采用的阈值 thres = 0.5 * (double(min(I(:))) + double(max(I(:)))); %初始阈值 done = false; %结束标志 while ~done g = I >= thres; Tnext = 0.5 * (mean(I(

七种常见阈值分割代码(Otsu、最大熵、迭代法、自适应阀值、手动、迭代法、基本全局阈值法)

转自:http://blog.csdn.net/xw20084898/article/details/17564957 一.工具:VC+OpenCV 二.语言:C++ 三.原理 otsu法(最大类间方差法,有时也称之为大津算法)使用的是聚类的思想,把图像的灰度数按灰度级分成2个部分,使得两个部分之间的灰度值差异最大,每个部分之间的灰度差异最小,通过方差的计算来寻找一个合适的灰度级别 来划分. 所以 可以在二值化的时候 采用otsu算法来自动选取阈值进行二值化.otsu算法被认为是图像分割中阈值选

【图像算法】七种常见阈值分割代码(Otsu、最大熵、迭代法、自适应阀值、手动、迭代法、基本全局阈值法)

图像算法:图像阈值分割 SkySeraph Dec 21st 2010  HQU Email:[email protected]    QQ:452728574 Latest Modified Date:Dec.21st 2010 HQU 一.工具:VC+OpenCV 二.语言:C++ 三.原理(略) 四.程序 主程序(核心部分)  代码 1 /*===============================图像分割=====================================*/2

自动阈值法:Otsu法 用MATLAB实现Otsu算法:

%自动阈值法:Otsu法 用MATLAB实现Otsu算法: clc;clear;close; I=imread('e:\role0\003i.bmp'); subplot(1,2,1),imshow(I); title('原始图像') grid on; %显示网格线 axis on; %显示坐标系 level=graythresh(I); %确定灰度阈值 BW=im2bw(I,level); subplot(1,2,2),imshow(BW); title('Otsu 法阈值分割图像') gri

自动阈值法.m

%自动阈值法:Otsu法 用MATLAB实现Otsu算法: clc;clear;close; I=imread('e:\role0\003i.bmp'); subplot(1,2,1),imshow(I); title('原始图像') grid on; %显示网格线 axis on; %显示坐标系 level=graythresh(I); %确定灰度阈值 BW=im2bw(I,level); subplot(1,2,2),imshow(BW); title('Otsu 法阈值分割图像') gri

红外目标图像中阈值分割方法的比较与研究

红外目标图像中阈值分割方法的比较与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红外图像目标检测技术为背景,在图像阈值分割中以最大熵准则及遗传算法为基础,研究了一维最大熵值法(KSW法)及基于遗传算法的KSW熵法单阈值.双阈值等三种不同的阈值分割方法,并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它们的性能及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的KSW熵法的双阈值分割方法,可以用于红外型目标检测系统中,并取得良好效果,为了验证其是否具有普适性,在其它科学领域如:沿海码头等方向也做了相应的仿真实验,结果较为满意. 关键词:红外目标检测:阈值分割:

第十四节,OpenCV学习(三)图像的阈值分割

图像的阈值处理 图像的阈值分割:图像的二值化(Binarization) 阈值分割法的特点是:适用于目标与背景灰度有较强对比的情况,重要的是背景或物体的灰度比较单一,而且总可以得到封闭且连通区域的边界. 一.简单阈值 选取一个全局阈值,然后把图像分成非黑即白的二值图像. cv2.threshold()[源图像矩阵,进行分类的阈值,高于(低于)阈值时赋予的新值,方法选择参数] 返回两个值:阈值,阈值处理后的图像矩阵. cv2.THRESH_BINARY(黑白二值) cv2.THRESH_BIN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