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inode的理解

描述:

    一:inode是什么?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即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其中数据分为:

数据:记录的是文件的内容

元数据:附加于文件的属性(文件的大小,属性,时间戳等)

二、inode的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

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

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

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email protected] ~]# stat file1
  File: `file1‘
  Size: 4         Blocks: 8          IO Block: 4096   regular file
Device: fd00h/64768dInode: 524295      Links: 1
Access: (0644/-rw-r--r--)  Uid: (    0/    root)   Gid: (  501/  gentoo)
Access: 2008-08-11 02:21:55.309471159 +0800
Modify: 2008-08-11 02:21:50.212463934 +0800
Change: 2008-08-11 02:21:50.212463934 +0800

三、inode的大小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

[[email protected] ~]# df -i
Filesystem            Inodes IUsed   IFree IUse% Mounted on
/dev/mapper/vg0-root 1310720 11438 1299282    1% /
tmpfs                 125513     1  125512    1% /dev/shm
/dev/sda1              51200    38   51162    1% /boot
/dev/mapper/vg0-usr   655360 79404  575956   13% /usr
/dev/mapper/vg0-var  1310720  2793 1307927    1% /var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四、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使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email protected] ~]# ls -i file1
524295 file1

五、目录文件

Unix/Linux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根据inode号码,访问inode节点,读取信息。

[[email protected] ~]# ls -i /etc/
1180046 abrt                     1179654 modprobe.d
1181590 acpi                     1179684 motd
1180385 adjtime                  1181787 mtab

应用场景:

在一台配置较低的Linux服务器(内存、硬盘比较小)的/data分区内创建文件时,系统提示磁盘空间不足,用df -h命令查看了一下磁盘使用情况,发现/data分区只使用了66%,还有12G的剩余空间,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后来用df -i查看了一下/data分区的索引节点(inode),发现已经用满(IUsed=100%),导致系统无法创建新目录和文件。

查找原因:

  /data/cache目录中存在数量非常多的小字节缓存文件,占用的Block不多,但是占用了大量inode。

解决方案:
  1、删除/data/cache目录中的部分文件,释放出/data分区的一部分inode。
  2、用软连接将空闲分区/opt中的newcache目录连接到/data/cache,

使用/opt分区inode来缓解/data分区inode不足的问题:
     ln -s /opt/newcache /data/cache

系统是如何创建、删除、移动文件的

创建文件

用touch命令创建文件或cp命令复制文件时,系统会分配一个空闲的inode,在indoe表中生成inumber,同时其父目录data block里添加inumber,这样一个新文件就创建成功了

删除文件:rm命令

链接数递减,从而释放inode号被重用

把数据块放在空闲中

删除父目录里的映射

数据被当作另一个文件使用数据块时才会被覆盖

格式:  rm  [OPTION]...  FILE...

-i:  交互式

-f:  强制删除

-r:  递归

危险操作 : #  rm -rf /

移动文件:mv命令

1,如果mv命令的源文件或目录和目标文件或目录在同一个系统,会生成一个与源文件同名的文件在对应的路径目录下;删除旧目录条目对应的旧的文件名,其不影响inode表(除时间戳)或磁盘上面的数据位置,没有数据被移动

2,如果源文件或目录与目标文件或目录在不同的文件系统,由于inode不能跨文件系统,所以mv需要在目标文件系统中执行相当于cp和rm操作

格式:mv [OPTION]... [-T] SOURCE DEST

mv [OPTION]... SOURCE... DIRECTORY

mv [OPTION]... -t DIRECTORY SOURCE.

-i:  交互式

-f: 强制

结束语:

本片内容是本人对上课内容的总结和整理,请各位路过的达人多多请教1

时间: 2024-12-07 23:40:42

Linux inode的理解的相关文章

Linux 下inode的理解

转自: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12/inode.htmlhttp://blog.s135.com/post/295/ http://hi.baidu.com/leejun_2005/blog/item/d9aa13a53b3af6e99152ee7e.html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

理解linux inode

理解linux inode ? ? 1. inode的由来和作用 2. inode表中包含什么内容 3. 文件系统如何通过inode读取文件 4. 一个特殊的存在类型:硬链接 5. 目录文件的结构 ? ?1.inode的由来和作用??硬盘创建文件系统时,会把物理磁盘的扇区(512字节)创建为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目前常用的为4KB,即8个扇区).当操作系统从磁盘读取数据时,磁头从"块"上读取数据.为了快速查找数据,必须在磁盘上专门划分出一个专门的区域存储数据的&q

Inode的理解与补充

对于刚开始学习Linux的人来说inode总是那么的懵懵懂懂.本文主要来分享一下我对inode的理解,以及在实践当中遇到的一个关于inode号的小问题. 一.什么是inode inode是指在许多"类Unix文件系统"中的一种数据结构.每个inode保存了文件系统中的一个文件系统对象(包括文件.目录.设备文件.socket.管道, 等等)的元信息数据,但不包括数据内容或者文件名--维基百科. 在Linux中有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一切皆文件",而一个文件是要保存在

Linux系统的理解及学习Linux内核的心得

作业列表      linux内核分析作业:以一简单C程序为例,分析汇编代码理解计算机如何工作 linux内核分析作业:操作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进行:完成一个简单的时间片轮转多道程序内核代码 linux内核分析作业3:跟踪分析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 linux内核分析作业4:使用库函数API和C代码中嵌入汇编代码两种方式使用同一个系统调用 linux内核分析作业5:分析system_call中断处理过程 linux内核分析作业6:分析Linux内核创建一个新进程的过程 Linux内核分析作业7:L

Linux inode满导致创建文件报磁盘空间不足

客户报不能挂载存储,系统异常.登陆系统,尝试手动mount分区,报失败.进入挂载点,尝试写入一个文件,报磁盘空间不足,首先怀疑是系统磁盘空间满: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xvda 33030016 10407780 22622236 32% / tmpfs 368748 0 368748 0% /lib/init/rw varrun 368748 56 368692

两个局域网(办公网-IDC)安全互通方案2:by GRE and linux server&深入理解GRE

[第一.需求描述]     办公网和IDC两个局域网(or,任意两个不同局域网),相互隔离.但是在日常运维.研发过程中,需要在办公网访问IDC网络.如果都通过公网ip绕,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如果拉专线,是最稳定可靠的办法.但是作为技术屌丝,想为公司省点钱(这也可以看作是技术价值的一部分),所以打算使用其他方案(当然是免费的方案,或者这样说,使用已有资源的方案.服务器当然也需要花钱的,但是你可以使用已有服务器来完成这个方案)解决这个需求. [第二.背景介绍]     办公网有lan192.168.

Linux inode && Fast Directory Travel Method(undone)

目录 1. Linux inode简介 2. Fast Directory Travel Method 1. Linux inode简介 0x1: 磁盘分割原理 字节 -> 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存储512字节) -> 块(block)(最常见的是4KB,即8个连续的sector组成一个block) 1. 磁盘的最小存储单位是"扇区" 2. 文件存储的最小单位是"块" 0x2: Linux EX2 filesystem 当一个partition(

【转载】Linux的inode的理解

本文转在是博主为了以后温习.请访问原文链接 http://www.cnblogs.com/itech/archive/2012/05/15/2502284.html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

Linux中iNode的理解用法

一.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