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做兼容性测试时,往往没有一套固定的思路,哪些需要做兼容性测试,兼容性测试做到什么程度,通常是由测试同学在执行测试时自己控制的。测试的同学经验深浅不同,做兼容性测试也就会有较大区别。我们可否将兼容性测试形成一套规范呢?又怎样将测试用例的执行与兼容性测试关联在一起呢?
首先,需要明确需要对那些浏览器进行兼容性测试。可以监控现在线上实际用户使用浏览器的情况,汇总统计百分比比重。不同的业务,对浏览器的支持会有所区别。比如交易线,我们一些控件会针对部分浏览器进行支持,通常兼容性测试的重点是这些支持的浏览器。然后再去关注是否还有比重比较大的浏览器,是我们控件不支持的,关注是否有友好的提示等。而对于社区线,是起点比较低的业务,相对对浏览器的要求也便较低,兼容性测试的浏览器范围应该大一些。可以根据社区用户使用浏览器的比重来确定兼容性测试的范围。
浏览器的使用比重不同,兼容性测试的范围也应有所侧重。根据浏览器使用的比重,我们可以对浏览器分为不同级别,如:A级:IE6、IE7,B 级:FF3.0、Maxthon1.6.2,C级:IE8、Google Chrome。A级的浏览器是我们的重点,需要执行全部case,即P1+P2+P3。B级浏览器是次重点,必须执行P1+P2的测试用例,另外还有P3 级中的边界值测试。C级浏览器为边缘测试,仅需要执行P1级测试用例便可。此外,在需求评审时,应当先同pd、pm、开发、ued等确认兼容性通过标准,让项目成员知道兼容性测试的工作量,这样我们可以争取合理的兼容性测试时间。此外,提前规范好兼容性通过准则,在后期测试时,也就有了依据。
时间: 2024-11-05 2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