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的时间这样被科技巨头们瓜分

  你的生活正在被 BAT 们包养,信息、购物、社交、通信、娱乐,还有女人……从出生到坟墓,科技已通过互联网渗透到每一处。不过我要说的是,你的注意力,或者说你的阅读时间正在被科技巨头瓜分。铺天盖地的科技资讯席卷而来,争夺着你的眼球,春节也不例外。

  1 月,CES,全称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全球最著名的科技电子展,聚焦尖端电子技术与现代生活的结合。1967 年至今已延续 48 年,1978 开始选址拉斯维加斯至今,因此也被成为拉斯维加斯电子展。近年来中国科技巨头对 CES 愈加重视,尤其是 TCL、创维等家电巨头以及想要国际化的电子科技大厂,正在将其当做重要展示窗口。

  2 月前后,红包大战。春节期间,你的注意力基本属于腾讯。微信红包声势浩大,手Q加入、阿里反击、微博们协同,全民红包大战,各种新闻解读满天飞,马云这一话题之王亲自上阵、CCTV 等传统媒体加入,帮助互联网巨头吸引着巨量关注。

  2-3 月,巴塞罗那 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简称 MWC,中国人又称之为巴展。由 GSM 协会(简称 GSMA)主办,邀请各地手机厂商、软件商、电信运营商、无线通信产业专家学者,通过展示新产品、服务和讨论流动通信产业趋势和技术,每年2-3 月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华为、联想、运营商都是这个展会的重磅嘉宾,不少新产品会在这个展会亮相,比如今年被广泛关注的华为 Watch。

  4 月,Intel 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可以算 Intel 的开发者大会,这个大会不只举办一次,在全球多个城市举办。中国举办城市就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台湾。这个大会非常技术流,基本是 Intel 的一言堂,鉴于 Intel 的客户主要是 to B 的行业客户,因此大会内容也是面向行业,而不是消费者。同时 Intel 也有秋季 IDF,不过声势并没有春季大。

  5 月,Google I/O大会登场(只有 2012 年是在 6 月举办)。这是 Google 面向全球开发者的盛会,会上大家讨论如何利用 Google 和开放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应用。I/O意为“开放中创新”(Innovation in the Open),也表示“输入/输出”(Input/Output),你也可以把I/O理解为二进制中的“1”和“0”。这个大会上发布过 Google Glass、Nexus7、Android 4.1、Chromebook,还有正在火起来的 Android Wear。

  9-10 月,苹果秋季发布会。近年来随着苹果产品线裂变已从秋季一场升级为9、10 月各一场,苹果最重要的产品发布会,这一天是果粉的盛宴,不论他们身在哪个时区,黑夜或是黎明都会通过视频直播第一时间一睹苹果最新风采。这个发布会的舞台是乔布斯生前最重要的对外亮相舞台,具有非凡的意义。iPad mini、iPad Air、iPhone6(Plus)等重量级产品均在秋天发布。仅次于秋季发布会的是“苹果大事件”是 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乔布斯在这个大会上亲子发布 iPhone。当然还有十分重要的春节发布会, 2010 年乔布斯 1 月乔布斯发布了 iPad,2011 年发布 iPad 2,2012 年发布 iPad3,2013、2014 暂停,2015 年卷土重来,Apple Watch 将成焦点。曾经还有第三方举办的 MacWorld 是苹果重要的产品展示舞台,现在与其已没什么关系了。

  11 月,轮到阿里巴巴了。双十一前一周到后面几天基本不会消停。随着电商的大幅普及,整个行业已经具备造节能力,其所投入的资源、所形成的声势、所形成的效果,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尽管始作俑者阿里已经抢注了双十一商标,但京东、国美们依然拼命加入这场营销盛宴,在 11 月抓住用户的钱包,抓住行业的关注。与双十一相比,双十二、三八节、女生节都是小巫见大巫了。虽然不是大会,阿里依然可以邀请绝大部分科技媒体记者到现场,让别人没会可开。

  12 月比较特殊,在我印象中属于某个公司、某个行业的大会似乎没有。各大媒体举办的年度行业大会倒不少,12-1 月各大科技公司也忙着举办自己的年会。媒体、公司、用户,整个行业都在忙,大会一大堆,各种营销事件层出不穷,这段时间注意力最为稀缺。

  BAT、华为、联想、Google、Apple、Intel 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月份”,它们已经将某段相对固定的时间打上了自己的标签,每到一年那个时候就会占据科技媒体、科技频道头版头条,记者们纷纷出动赶赴前线报道,公关们想法设法策划内容保障传播。

  消费类性质大会是粉丝翘首以盼的节日,开发者性质的大会则是技术宅和极客们的饕饕盛宴。每一年的不同时期,已经约定俗成交给某一家或者某几家科技巨头。

  这些巨头纷纷占据不同月份,我想很大部分原因是有意无意的安排:一年就 12 个月,只得错峰出行。它们能够占据不同时间段是多年努力的成功,每一个大会或者事件,都是精心运营几年或者几十年才成气候,当然前提是本身还有足够的体量和号召力,看看微软的大会已经没多少人关注了……号召力足够大的,可以在任何时期吸引眼球,一呼百应,比如苹果就可以随时开一个“特别发布会”。

  除了这些常规大事件之外,还有各种突发事件正在瓜分我们的时间,比如这一年来开始兴起的“周末”事件,周五临近下班,或者五一节国庆节春节期间,被安排的大事件上演,资讯洪流袭来大有猝不及防之势,这大都是专业团队精心策划操盘的成果。互联网本质就是注意力争夺的战场,抢的是用户的时间,时间是流量、是订单、是金钱、是影响力、是政治目标——这些都算“传播效果”。当然,这些突发大事件背后的操盘手基本还是大公司……

  在科技巨头们争食注意力的时候,你要做的是,如何不被资讯牵着鼻子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把握好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选择好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工具。比如退出不必要的微信群,收藏不超过 1 页的媒体网站和安装不超过 2 个科技资讯 App,关注高质量的微信公众账号,定期在朋友圈屏蔽垃圾信息制造者……

  就像你的抽屉,必须经常整理,多扔东西才可真正保持整洁、提升生活品质。应对海量科技资讯,最有效的一点或许是:不要在科技资讯上消耗过多时间,比如不超过一个小时一天。“有什么好的手机 App 可以学好英语?”点赞最多的答案是“关掉手机”。如何避免被科技资讯淹没,或许答案可以是:适度拒绝科技资讯。

时间: 2024-10-12 18:19:26

原来,我们的时间这样被科技巨头们瓜分的相关文章

  科技巨头为何迷恋太空?

科技人士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中比较低档的自然是只热衷于赚钱,他们认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期盼着自己的企业尽快上市,而后圈钱走人,这样的人与其说是科技人士,倒不如说是赌徒:稍微高档一些的则是致力于追寻创办企业的社会意义,他们在生产不错的产品之后,也能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比较高级的则是玩情怀,这些科技人士大都赚到了足够的钱,手下猛将如云,分分钟改变世界,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出行方式以及上网的手段等等,这些科技人士的行为基本正常,而且活动范围限于地球表面. 科技人士的最高级者则已经把情怀

亚马逊危险了!面临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的颠覆

由于四面树敌,亚马逊的疯狂扩张战略似乎蕴含着巨大风险. 光是过去 9 个月,这家靠网上卖书起家的电子商务巨头,就凭借着流媒体电视机顶盒.Fire Phone 智能手机和 Local Register 支付服务,挺进了三大硬件领域.亚马逊还发布了本地化服务集市.不限数量的电子书订阅服务.Pantry 杂货配送服务(及其配套的条形码扫描仪),以及一款流媒体音乐服务.它同时还在尝试无人机送货,并向自制剧领域投入了数百万美元. 不仅如此,它旗下还拥有 Zappos.Diapers.com 和 IMDB—

五大科技巨头VR/AR专利报告,Magic Leap以22.6%领跑

在十月份发布的<VR/AR专利技术深度分析报告>指出,VR.AR行业的专利多被佳能.索尼.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包养",但是并没有对这部分进行详细分析.近日,风投公司CB Insights发布了一份报告,详细分析了美国五大IT巨头(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微软)在不同科技细分领域的专利表现. 总体分析:从五大公司的专利总数上微软是冠军,近七年来微软申请的专利总数达到了16840个,其次是谷歌的14596个专利,第三名是苹果13420个,之后是亚马逊5186个和

2017年,美国科技巨头们面临那些“当头一棒”

美国科技巨头今年在欧洲面临诸多困难补税是重头戏,据外电报道,对于像谷歌.Facebook 这样的美国科技巨头而言,进入 2017 年的欧洲市场将会福祸并行. 欧洲及其5亿消费者是美国科技公司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从里斯本到卢布尔雅那,人们经常不能随意观看YouTube视频,在亚马逊网站购物或频繁的收发Twitter消息.由 28 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的政策制定者却对这些来自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在数字世界内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他们的不满包括这些公司没有足额向当地政府纳税和收集大量用户个人资料

科技巨头的交通争夺战

随着科技向日常生活领域的大肆渗透,企业家们再也不喜欢牛逼哄哄地谈革命.谈颠覆了.相比之下,"改善民生"的理念正在科技界开始流行,巨头们动辄投资10亿美元,能做到的事情也只不过是让消费者打车更方便一点. 打车软件正是在这个理念下诞生的,它们从没想过要颠覆谁,只是想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打车模式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了一些传统领域,比如Uber让传统出租车司机叫苦不迭,甚至组织大规模罢运: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不但影响了司机,还直接导致了大量收音机播

眼球追踪技术给各大科技巨头带来的四大应用前景

原文标题:眼球追踪技术给各大科技巨头带来的四大应用前景 过去一年来,在硬件.软件和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共同助力下,眼球跟踪技术发展神速,成为众科技巨头眼中的下一个竞逐目标. Google和Facebook接连收购了眼球追踪技术公司EyeFluence和Eye Tribe.Tobii Tech公司也正向移动眼球追踪领域迈开脚步--科技大鳄们的一系列动作昭示着人机交互的未来风向. 从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到智能手机和VR头显,眼球追踪技术慢慢地在各类电子设备中找到其用武之地.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与眼球追踪技术

物联网大火 科技巨头让开发者做艰难选择

据市场研究机构Evans Data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有17%的的软件研发者已经致力于开发物联网项目.另外还有23%的软件研发者正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开始其物联网项目.至于最受青睐的设备,安全监控产品.联网汽车.环境感应器.智能电灯以及其他办公自动工具都在此列. 此外,全球大型科技企业已经为吸引研发人员开发其联网设备平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毕竟,物联网平台争夺战的赢家将定义计算机设备的未来,而落败的一方则被无情地抛弃到电子设备的回收站中.与此同时,这一平台对于研发者的重大意义并不亚于设备生产商

科技巨头all in AI,这几位中国实业大佬也“坐不住”了

在双十一期间,京东的"无人客服".苏宁的"苏小语"等智能客服,已然成为电商客服咨询的主力.仅以阿里为例,其机器人客服"阿里小蜜"就承担了95%的客服咨询工作. 加上频频在热门综艺上献艺的百度大脑,向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广泛撒钱的腾讯,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们均以高调的向世人展示了其all in AI的魄力. 在互联网思维中频频被颠覆的实体经济大佬们,在这一波AI大战中,又将被颠覆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一次,它们早已用"低调的奢华&qu

为什么科技巨头如此热爱投资?

<经济学人>一篇文章提出,科技行业正在发生一个转变--从囤积利润的时代转向再投资的时代.2017年时,<经济学人>曾计算过美国科技公司"五巨头"(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手握的现金量,那时它们共有3300亿美元的净现金(现金减去债务).在过去,不少科技公司都是轻资产模式,比如杰夫·贝佐斯就曾在1998年致股东书中,把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形容为"偏好现金.资本效率型",但现在亚马逊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