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 - 装修模式

概述

23种设计模式之一,英文叫Decorator Pattern,又叫装饰者模式。装饰模式是在不必改变原类文件和使用继承的情况下,动态地扩展一个对象的功能。它是通过创建一个包装对象,也就是装饰来包裹真实的对象。

装饰模式的特点

(1) 装饰对象和真实对象有相同的接口。这样客户端对象就能以和真实对象相同的方式和装饰对象交互。

(2) 装饰对象包含一个真实对象的引用(reference)

(3) 装饰对象接受所有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它把这些请求转发给真实的对象。

(4) 装饰对象可以在转发这些请求以前或以后增加一些附加功能。这样就确保了在运行时,不用修改给定对象的结构就可以在外部增加附加的功能。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通常是通过继承来实现对给定类的功能扩展。

装饰模式的特点

(1) 装饰对象和真实对象有相同的接口。这样客户端对象就能以和真实对象相同的方式和装饰对象交互。

(2) 装饰对象包含一个真实对象的引用(reference)

(3) 装饰对象接受所有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它把这些请求转发给真实的对象。

(4) 装饰对象可以在转发这些请求以前或以后增加一些附加功能。这样就确保了在运行时,不用修改给定对象的结构就可以在外部增加附加的功能。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通常是通过继承来实现对给定类的功能扩展。

适用性

以下情况使用Decorator模式

1. 需要扩展一个类的功能,或给一个类添加附加职责。

2. 需要动态的给一个对象添加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再动态的撤销。

3. 需要增加由一些基本功能的排列组合而产生的非常大量的功能,从而使继承关系变的不现实。

4. 当不能采用生成子类的方法进行扩充时。一种情况是,可能有大量独立的扩展,为支持每一种组合将产生大量的子类,使得子类数目呈爆炸性增长。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类定义被隐藏,或类定义不能用于生成子类。

适用性

以下情况使用Decorator模式

1. 需要扩展一个类的功能,或给一个类添加附加职责。

2. 需要动态的给一个对象添加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再动态的撤销。

3. 需要增加由一些基本功能的排列组合而产生的非常大量的功能,从而使继承关系变的不现实。

4. 当不能采用生成子类的方法进行扩充时。一种情况是,可能有大量独立的扩展,为支持每一种组合将产生大量的子类,使得子类数目呈爆炸性增长。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类定义被隐藏,或类定义不能用于生成子类。

优点

1. Decorator模式与继承关系的目的都是要扩展对象的功能,但是Decorator可以提供比继承更多的灵活性。

2. 通过使用不同的具体装饰类以及这些装饰类的排列组合,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很多不同行为的组合。

缺点

1. 这种比继承更加灵活机动的特性,也同时意味着更加多的复杂性。

2. 装饰模式会导致设计中出现许多小类,如果过度使用,会使程序变得很复杂。

3. 装饰模式是针对抽象组件(Component)类型编程。但是,如果你要针对具体组件编程时,就应该重新思考你的应用架构,以及装饰者是否合适。当然也可以改变Component接口,增加新的公开的行为,实现“半透明”的装饰者模式。在实际项目中要做出最佳选择。

设计原则

1. 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利用继承设计子类的行为,是在编译时静态决定的,而且所有的子类都会继承到相同的行为。然而,如果能够利用组合的做法扩展对象的行为,就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地进行扩展。

2. 类应设计的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模式简化

1. 如果只有一个Concrete Component类而没有抽象的Component接口时,可以让Decorator继承Concrete Component。

2. 如果只有一个Concrete Decorator类时,可以将Decorator和Concrete Decorator合并。

装饰者与适配者模式的区别

1.关于新职责:适配器也可以在转换时增加新的职责,但主要目的不在此。装饰者模式主要是给被装饰者增加新职责的。

2.关于原接口:适配器模式是用新接口来调用原接口,原接口对新系统是不可见或者说不可用的。装饰者模式原封不动的使用原接口,系统对装饰的对象也通过原接口来完成使用。(增加新接口的装饰者模式可以认为是其变种--“半透明”装饰者)

3.关于其包裹的对象:适配器是知道被适配者的详细情况的(就是那个类或那个接口)。装饰者只知道其接口是什么,至于其具体类型(是基类还是其他派生类)只有在运行期间才知道。

假设我们现在正在开发一个留言板的应用,为了得到用户的留言,我们可以这样做:

package com.softeem.decorator;
/**
 * @author leno 用户留言板处理的接口
 */
public interface MessageBoardHandler {
   public String filter(String msg);
}

package com.softeem.decorator;
/**
 * @author leno 用户留言板的具体实现
 */
public class MessageBoard implements MessageBoardHandler {
   public String filter(String msg) {
      return "处理留言板上的内容:" + msg;
   }
}

package com.softeem.decorator;
/**
 * @author leno 客户端测试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essageBoardHandler mb = new MessageBoard();
      String content = mb.filter("一定要学好装饰模式!");
      System.out.println(content);
   }
}

这个代码是很浅显易懂的。但是后来我们增加了需求,需要我们得到留言板上的内容后能够过滤掉HTML标签和政治敏感的字眼,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修改Content类还是扩展Content类?修改Conent类显然不是个好主意,因为我们有些地方可能还需要最原始的留言。那么继承并扩展Content类呢?也不太可行,为什么呢?一种情况是,可能有大量独立的扩展,为支持每一种组合将产生大量的子类,使得子类数目呈爆炸性增长。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类定义被隐藏,或类定义不能用于生成子类。我们这里主要考虑到第一种情况。大家想想,过滤掉HTML标签和政治敏感的字眼这两个功能有先后顺序问题。不同的顺序我们就要做做不同的类来实现。如果类似这样的功能又增加了几个,排列组合起来是很可怕的。那如何是好呢?你要停下来好好思索一下了。

先不要急着去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装饰模式的组成,看完之后就明白了!

1)  抽象构件角色(Component):定义一个抽象接口,以规范准备接收附加责任的对象。

2)  具体构件角色(Concrete Component):这是被装饰者,定义一个将要被装饰增加功能的类。

3)  装饰角色(Decorator):持有一个构件对象的实例,并定义了抽象构件定义的接口。

4)  具体装饰角色(Concrete Decorator):负责给构件添加增加的功能。

再看一下装饰模式的图解:

是不是有点启发了呢?呵呵,开始完善我们的代码:

package com.softeem.decorator;
/**
 * @author leno 装饰角色
 */
public class MessageBoardDecorator implements MessageBoardHandler {
   private MessageBoardHandler handler;

   public MessageBoardDecorator(MessageBoardHandler handler) {
      super();
      this.handler = handler;
   }
   public String filter(String msg) {
      return handler.filter(msg);
   }
}
package com.softeem.decorator;
/**
 * @author leno 具体装饰角色,增加过滤掉HTML标签的功能
 */
public class HtmlFilter extends MessageBoardDecorator {
   public HtmlFilter(MessageBoardHandler handler) {
      super(handler);
   }
   public String filter(String content) {
      String temp = super.filter(content);
      temp += "^^过滤掉HTML标签!^^";
      return temp;
   }
}

package com.softeem.decorator;
/**
 * @author leno 具体装饰角色,增加过滤掉政治敏感字眼的功能
 */
public class SensitiveFilter extends MessageBoardDecorator {
   public SensitiveFilter(MessageBoardHandler handler) {
      super(handler);
   }
   public String filter(String content) {
      String temp = super.filter(content);
      temp += "^^过滤掉政治敏感的字眼!^^";
      return temp;
   }
}

package com.softeem.decorator;
/**
 * @author leno 客户端测试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essageBoardHandler mb = new MessageBoard();
      String content = mb.filter("一定要学好装饰模式!");
      System.out.println(content);
      mb = new HtmlFilter(new SensitiveFilter(new MessageBoard()));
      content = mb.filter("一定要学好装饰模式!");
      System.out.println(content);
   }
}
时间: 2024-08-02 06:54:16

设计模式 - 装修模式的相关文章

设计模式 -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未使用代理模式 详解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未使用代理模式 详解 本文地址: http://blog.csdn.net/caroline_wendy 部分代码参考: http://blog.csdn.net/caroline_wendy/article/details/37698747 如果需要监控(monitor)类的某些状态, 则需要编写一个监控类, 并同过监控类进行监控. 但仅仅局限于本地, 如果需要远程监控, 则需要使用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具体方法: 1. 类中需要提供

设计模式 -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Java 迭代器(Iterator) 详解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Java 迭代器(Iterator) 详解 本文地址: http://blog.csdn.net/caroline_wendy 参考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http://blog.csdn.net/caroline_wendy/article/details/35254643 Java的标准库(util)中包含迭代器接口(iterator interface),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继承(

设计模式 -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 详解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 详解 本文地址: http://blog.csdn.net/caroline_wendy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 用来访问子系统中的一群接口. 外观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 让子系统更容易使用. 外观模式包含三个部分: 1. 子系统: 子类, 单个复杂子类 或 多个子类; 2. 外观(facade)类: 把子系统设计的更加容易使用; 3. 客户: 只需要调用外观类. 与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的

设计模式——代理模式

概念 代理模式(Proxy),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象的访问. 模式结构 一个是真正的你要访问的对象(目标类),一个是代理对象,真正对象与代理对象实现同一个接口,先访问代理类再 访问真正要访问的对象. 代理模式UML图 代码实战 <span style="font-family:KaiTi_GB2312;font-size:18px;"> //代理模式 class  Proxy : IGiveGift                   //让"代理&qu

设计模式——门面模式

用于将对复杂某系统的访问统一化, 避免客户端过多的干涉某系统及其子系统. package designpattern.structure.facade; public class Facade { Subsystemclass1 s1 = new Subsystemclass1(); Subsystemclass2 s2 = new Subsystemclass2(); Subsystemclass3 s3 = new Subsystemclass3(); public void method1

设计模式 -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具体解释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具体解释 本文地址: http://blog.csdn.net/caroline_wendy/article/details/26577879 本文版权全部, 禁止转载, 如有须要, 请站内联系. 策略模式: 定义了算法族, 分别封装起来, 让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替换, 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 对于父类的子类族须要常常扩展新的功能, 为了使用父类比較灵活的加入子类, 把父类的行为写成接口(interface)的形式; 使用set()方法

设计模式 -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详解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详解 本文地址: http://blog.csdn.net/caroline_wendy 组合模式: 允许你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来表现"整体/部分"层次结构. 组合能让客户以一致的方法处理个别对象以及组合对象. 建立组件类(Component), 组合类(composite)和叶子类(leaf)继承组件类, 客户类(client)直接调用最顶层的组合类(composite)即可. 具体方法: 1. 组件类(component), 包含组合

设计模式 - 单件模式(singleton pattern) 详解

单件模式(singleton pattern) 详解 本文地址: http://blog.csdn.net/caroline_wendy/article/details/28595349 单件模式(singleton pattern) : 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 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单价模式包括3个部分: 私有构造器, 静态变量, 静态方法. 具体方法: 1. 标准的单例模式: /** * @time 2014.6.5 */ package singleton; /** * @author

设计模式--备忘录模式(Memento)

什么是备忘录模式? 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就可以将以后的对象状态恢复到先前保存的状态. 我们在编程的时候,经常需要保存对象的中间状态,当需要的时候,可以恢复到这个状态.比如,我们使用Eclipse进行编程时,假如编写失误(例如不小心误删除了几行代码),我们希望返回删除前的状态,便可以使用Ctrl+Z来进行返回.这时我们便可以使用备忘录模式来实现. 代码示例: 代码演示了一个单状态单备份的例子,逻辑非常简单:Originator类中的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