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java)--观察者模式

转自:卡奴达摩http://blog.csdn.net/zhengzhb/article/details/7471978?reload#reply

定义:定义对象间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使得当每一个对象改变状态,则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类型:行为类模式

类图:

在软件系统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需求:如果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某些与它相关的对象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变化。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右键菜单的功能,只要在软件的有效区域内点击鼠标右键,就会弹出一个菜单;再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自动部署的功能,就像eclipse开发时,只要修改了文件,eclipse就会自动将修改的文件部署到服务器中。这两个功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一个对象要时刻监听着另一个对象,只要它的状态一发生改变,自己随之要做出相应的行动。其实,能够实现这一点的方案很多,但是,无疑使用观察者模式是一个主流的选择。

观察者模式的结构

在最基础的观察者模式中,包括以下四个角色:

  • 被观察者:从类图中可以看到,类中有一个用来存放观察者对象的Vector容器(之所以使用Vector而不使用List,是因为多线程操作时,Vector在是安全的,而List则是不安全的),这个Vector容器是被观察者类的核心,另外还有三个方法:attach方法是向这个容器中添加观察者对象;detach方法是从容器中移除观察者对象;notify方法是依次调用观察者对象的对应方法。这个角色可以是接口,也可以是抽象类或者具体的类,因为很多情况下会与其他的模式混用,所以使用抽象类的情况比较多。
  • 观察者:观察者角色一般是一个接口,它只有一个update方法,在被观察者状态发生变化时,这个方法就会被触发调用。
  • 具体的被观察者:使用这个角色是为了便于扩展,可以在此角色中定义具体的业务逻辑。
  • 具体的观察者:观察者接口的具体实现,在这个角色中,将定义被观察者对象状态发生变化时所要处理的逻辑。

观察者模式代码实现

package tm; 

import java.util.Vector;

abstract class Subject {
    private Vector<Observer> obs = new Vector<Observer>();

    public void addObserver(Observer obs){
        this.obs.add(obs);
    }
    public void delObserver(Observer obs){
        this.obs.remove(obs);
    }
    protected void notifyObserver(){
        for(Observer o: obs){
            o.update();
        }
    }
    public abstract void doSomething();
}

class ConcreteSubject extends Subject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System.out.println("被观察者事件反生");
        this.notifyObserver();
    }
}
interface Observer {
    public void update();
}
class ConcreteObserver1 implements Observer {
    public void update() {
        System.out.println("观察者1收到信息,并进行处理。");
    }
}
class ConcreteObserver2 implements Observer {
    public void update() {
        System.out.println("观察者2收到信息,并进行处理。");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ubject sub = new ConcreteSubject();
        sub.addObserver(new ConcreteObserver1()); //添加观察者1
        sub.addObserver(new ConcreteObserver2()); //添加观察者2
        sub.doSomething();
    }
}

运行结果

被观察者事件反生

观察者1收到信息,并进行处理。

观察者2收到信息,并进行处理。

通过运行结果可以看到,我们只调用了Subject的方法,但同时两个观察者的相关方法都被同时调用了。仔细看一下代码,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在Subject类中关联一下Observer类,并且在doSomething方法中遍历一下Observer的update方法就行了。

观察者模式的优点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是属于轻度的关联关系,并且是抽象耦合的,这样,对于两者来说都比较容易进行扩展。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触发机制,它形成一条触发链,依次对各个观察者的方法进行处理。但同时,这也算是观察者模式一个缺点,由于是链式触发,当观察者比较多的时候,性能问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并且,在链式结构中,比较容易出现循环引用的错误,造成系统假死。

总结

java语言中,有一个接口Observer,以及它的实现类Observable,对观察者角色常进行了实现。我们可以在jdk的api文档具体查看这两个类的使用方法。

做过VC++、javascript DOM或者AWT开发的朋友都对它们的事件处理感到神奇,了解了观察者模式,就对事件处理机制的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如果要设计一个事件触发处理机制的功能,使用观察者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AWT中的事件处理DEM(委派事件模型Delegation Event Model)就是使用观察者模式实现的。

时间: 2024-12-26 10:08:12

设计模式(java)--观察者模式的相关文章

大话设计模式_观察者模式(Java代码)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在状态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观察者对象,使他们自己能够自动更新自己.简单描述:1个Subject类(可以是抽象类可以是接口),可以有多个具体Subject类(继承抽象Subject),此具体Subject持有多个观察者的引用,在此具体Subject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调用这些观察者的相应方法.另外,这些持有的引用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而这些引用所指向的对象时具体的观察者(即需要作出更新的具体观察者,这些具体

Java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Observer Pattern 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它是一种事件监听模型.该模式有两个角色,一个是Subject, 另一个是Observer.Subject 保存有多个Observer的引用,一旦特定的事件发生,Subject会通知它所有的Observer,Observer得到该通知后执行相关程序逻辑.其中,Observer只有先向Subject注册后才能被Subject知晓.这就像订报纸,只有我们向出版社提出订报的申请,出版社才会把我们列入订阅者名单,然后每当新报纸印好时,出版社会通知订阅

&lt;&lt;Head First设计模式&gt;&gt;之观察者模式学习

1.概念 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主题对象)的状态改变时,它的所有依赖者(观察者对象)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2.优势 观察者模式实现了主题对象与观察者对象之间的松耦合,当有新的观察者时,无需修改主题对象的代码,只需要新的观察者对象实现接口.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注册和删除观察者而不影响主体对象. 观察者模式使主题(Subject)对象和观察者(Observer)对象都可以被轻易地复用. 3.Java中观察者模式 Java API有内置的观察者模式,java.util

设计模式——java

设计模式:一个程序员对设计模式的理解:“不懂”为什么要把很简单的东西搞得那么复杂.后来随着软件开发经验的增加才开始明白我所看到的“复杂”恰恰就是设计模式的精髓所在,我所理解的“简单”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模式,目的仅仅是着眼于解决现在的问题,而设计模式的“复杂”就在于它是要构造一个“万能钥匙”,目的是提出一种对所有锁的开锁方案.在真正理解设计模式之前我一直在编写“简单”的代码.这个“简单”不是功能的简单,而是设计的简单.简单的设计意味着缺少灵活性,代码很钢硬,只在这个项目里有用,拿到其它的项目中

设计模式 1 ——观察者模式

设计模式目录: 设计模式 1 ——观察者模式 一.基本定义 何谓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这样一来,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时,它的所有依赖者都会收到通知并且自动更新. 在这里,发生改变的对象称之为观察目标,而被通知的对象称之为观察者.一个观察目标可以对应多个观察者,而且这些观察者之间没有相互联系,所以么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和删除观察者,使得系统更易于扩展. 观察者模式又称为发布-订阅模式. 二.基本结构 首先先看观察者模式的UML类图. 分析: Subject:目标.他把所有

2018.5.1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

https://www.cnblogs.com/tongkey/p/7170826.html https://www.w3cschool.cn/javadesignpattern/e1w91ihr.html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1.定义.概念 有时又称为模型---视图模式.源收听者模式或从属者模式是软件设计模式的一种,再此 模式中,一个目标物件管理所有想已于他的观察者: 观察者模式(Observer)完美的将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分离开. 定义对象之间的一种一

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Observer

一.什么是观察者模式 1.生活中的观察者模式 1.警察抓小偷 在现实生活中,警察抓小偷是一个典型的观察者模式「这以一个惯犯在街道逛街然后被抓为例子」,这里小偷就是被观察者,各个干警就是观察者,干警时时观察着小偷,当小偷正在偷东西「就给干警发送出一条信号,实际上小偷不可能告诉干警我有偷东西」,干警收到信号,出击抓小偷.这就是一个观察者模式 2.装模作样写作业 小时候家里家活比较多,爸妈让我去干活的时候,我偶尔会说我要学习「其实不想去干活,当然只是偶尔,我还是常常干家务的」,然后爸妈就去地里了,我一

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三)

又和大家见面了.首先,和大家说声抱歉,之前的几篇文章,可能条理清晰之类的做的不太好,每篇文章的篇幅也比较长,小编在收到读者的建议之后, 也是认真的思考了一番.之前的想法是尽量把一个模块介绍完,没想到一个模块写着写着就写长了.在之后的文章里,需要认真分段,做到能简洁就简洁,能分块就分块,在利用大家碎片化的时间里,力争短小精悍又能收获颇丰. 之前的观察者模式,介绍了自己动手编写一套观察者模式,以及使用Java内置的观察者模式来进行实现.分了两篇,并且知道了,观察者模式是基于发布和订阅的,主要由两种模

Java观察者模式 : Observer / Observable

/** Java观察者模式的场景:一个女孩洗澡,被很多男孩偷看. 女孩洞察后,搜索坏男孩,然后继续洗澡. 三个类:Boy,Girl还有主类MainClass. */ /* 男孩 Boy.java */ import java.util.Observable; import java.util.Observer; public class Boy implements Observer{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Boy(String name){ t

【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

生活中,当某件事发生时,应该通知所有的相关者.例如,上课地点有变,要通知所有学习这门课的同学. 在软件设计中,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是,如何通知与它相关的所有对象,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到的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 概述 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事监听某一个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在状态发生变化时,会通知所有的观察者对象,使它们能够自动更新自己. 实际上,观察者模式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解除耦合.让耦合的双方都依赖于抽象,而不是依赖于具体.从而使得各自的变化都不会影响另一边的变化.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