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

(上篇  写于2014年4月18日)

会看这部纪录片起初是因为知乎上有人强烈推荐,恰巧微博上也有人写了篇文章介绍这部片子。但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拍摄方式和内容,每七年一次拍摄,来记录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处在毕业之际,人生交叉口的阶段,难免有些困惑。因而不顾一切想要寻求一些东西消除我的困惑,而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但看完最新的《56 up》后,我的困惑依然没有解除。

虽然这部片子没有什么直接的结论,但仅仅通过观察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对这部片子写些什么。

首先是几位纪录片主人公的一些言辞一直萦绕在我耳边。“人们会误把我们当作代表,然后说他们就是这样的...”,"七年的时光,却要通过镜头前的10分钟展示,这太片面了..."。假设导演选了另外14个小孩拍了这部片子,这部片子又会变得怎么样呢?仅仅是14个人不同背景的人就能代表英国的阶级现状吗?他们的真实生活真的是镜头前所表现的那样吗?即使导演以最真实的手法来记录他们的生活,我还是不愿亲率地下定一些结论。

其次,如果不去轻率地下定一些结论的话,那我只能从叙述主人公的生活入手。但纵观14位主人公从7岁到56岁的生活经历,我发现自己也很难写出什么。当然我可以写Paul和他妻子卖了房子换了辆房车环游澳洲,也可以写Bruce去孟加拉国支教,但主人公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生活,生活,生活。结婚,生子,离婚,再婚,失业,换工作,亲人去世,看着子女成家立业...

对这部片子的很多论述都集中在社会的阶级问题上,之前提到的微博上那篇文章就从这个角度写了很多。除了Bruce,Nick,Neil比较特殊外,其他11个孩子基本都延续了父辈的成长轨迹。当拍到《56 up》时,他们的孩子也延续着他们类似的轨迹。Neil从少年起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一生比较坎坷。而Bruce和Nick家境一般,但他们通过另一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教育。

虽然有“阶级”的存在,但由于英国比较完善的社会制度,即使是那些工薪阶层都有着非常不错的生活。Tony是出租司机,在西班牙有一套度假房;Simon是单亲家庭出身的,他后来和妻子一起照顾一些暂时无家可归的孩子。即使是有精神疾病的Neil,靠着救济金也还过得可以,当然他也积极地做他议员的工作,还参与社区的活动。可能这也是“阶级”比较稳定的原因。

另外,我认为人的视野、格局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而家庭对此的影响非常大,父辈的生活、行为和思考方式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他们总是按照过去的经验来指导你。不管你有意识和无意识地采纳了,都会让你走上与他们相似的人生道路。

(下篇 写于2014年12月29日)

隔了大半年再来谈这部纪录片,我的感悟是:我的人生大抵会与纪录片中人物的是相似的。

我会继续地努力去学习,去探索,发挥我所有的潜力;但即便这样,从概率上说,我还是得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可能一辈子都得朝九晚五;有那么一天我也要组成家庭;还有很多纪录片中出现的画面都会在我生活中出现。当然生活中也会有激动人心的时刻,让人难忘的时刻,但大部分还是每日的琐碎。

要是以前的我,肯定会很绝望的,但如今却也坦然了。我依然为某种愿景而不断前行,即使知道很难成功,却也不气馁。另一方面,我不断前行,并不是为了与如今的生活断绝;相反,我却来越喜欢现在的生活。我静静地观察着人们的各色各样的表情,仔细地聆听周围的对话。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趣味,有时这种趣味甚至超过了看书。

其实,我一直想谈谈纪录片中的Bruce,他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初看片子的时候,Bruce和Nick是我最关注的角色。因为他们都从普通的家庭,一路逆袭,考上了牛津大学。可毕业之后,两人的轨迹就发生了变化。Nick选择了学术,从此走上了稳健的人生;而Bruce,当了一名老师,教的都是些困难儿童,在片子里可以看到很多都是印度裔。虽然我自己相当务实,但我敬佩那些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从那时起,Bruce成了我的重点关注对象,并在心里为他摇旗呐喊。

可Bruce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一直从事着这种工作,40多岁的时候才结了婚;妻子是同事,一名大龄女青年。更让我心痛的是,(也许是出于家庭的经济情况,他有了2个儿子)他开始去教贵族学校。因为这事还被以前的同事指责。刚看完这段时,我是很心酸的,心想:Bruce最终还是没能守住他的理想。可我又不想把他塑造成一个悲情英雄,于是很长时间,这篇文章再没往下写。

但如今回头看,我为Bruce感到高兴。他追求过自己的理想,即使还是去教贵族学校了,但他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二十多年的青春,这可否称为成功?看着他跟妻子骑车自行车回家,看着他满头白发给儿子当马骑,看着他打棒球跑垒时的艰难,这时我眼中充满了幸福。

时间: 2024-12-24 20:12:28

谈谈《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的相关文章

《人生七年》-------殊途同归

脱欧之后再看这部纪录片还是别有一番意思的.... 英国确实是一个阶级比较固化的社会,纪录片里面真正改变阶级的只有两个,一个是Nick,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去美国当上了professor:另外一个是Neil,是一个让人确实扼腕叹息的一个,看到他21岁的时候,明显就感觉到他的自暴自弃,直到近50才重新找了一份收入很低的乡间议员的工作. 纪录片里面最欣赏的还是Bruce,出身上游阶级家庭,看他的经历,是唯一一个几乎每七年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但是一样的是始终想着为社会做贡献的心,从一开始的金融区的

谈谈人生下半场

今天在看新华社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文章名字叫做<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是讲健康的重要性的.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 殊不知,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 我以前对人生各阶段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也正因为如此,才稀里糊涂的过掉了人生的黄金时代--"21岁".那时候,没想过爱,没想过吃,也没想着变成忽明忽暗的云.到了现在才发现青春已经进入尾声,甚至已经不在了.不管愿不愿意,都开始过起了缓慢受锤的生活. 在YY人生下半场之前,我想先谈谈人生上半场,我想每个人的上半场中,除了少数家里

谈谈人生,谈谈理想

对于一个普通二本类院校大三的学生,在很多人看来谈人生.谈理想这些东西是属于那种很好笑的事情,但是就想单纯的想想,然后谈谈.                                                                                                       --写在篇首 一.背景 2012年9月,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到了这么一个三线或者说是四线城市,对于刚刚高三毕业的人来说,这不亚于拿到美国绿卡的高兴,虽然我现在也不是太明白

谈谈人生,聊聊理想

用了2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池建强前辈的<MacTalk人生元编程>,讲述了自己从毕业到目前工作的状态,从思想,行为,到对人文和技术的理解,无不让人感觉敬畏.回想自己的种种过往,从刚毕业的时候初生牛犊大大咧咧,到现在做事谨小慎微察言观色,当中的变化是自己当初觉得料想不到的. 今年3月,父亲离世,让我半年都处于沉痛的迷茫期,我感觉前所未有的害怕,亲眼看见父亲在病床上离世,以前过往的种种回忆全部涌现出来,像PPT一帧一帧的在脑海播放,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思绪,无不痛恨自己以前的种种行为,一个陪伴你长大的

谈谈「七个好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是美国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的1989年的著作.风靡企业界,号称「世界500强企业必备培训课程」. 台达(之前工作的公司)的CEO日理万机,但每年还是会抽时间从台北飞到东莞给员工上这堂培训课,可见是这本书并不是普通的「鸡汤」. 对习惯2 -「以终为始」的曲折理解 最开始的印象是在台达厂房内的楼梯——有些楼层的楼梯,中间七级,每级用一块不锈钢板钉着一个「习惯」,这样在上楼梯的时候会不自觉看

人生七问

1.我是在追求幸福吗,我现在每天做的事情是在追求我自己的幸福吗? 2.我的目标是什么,它清晰吗?如果我的目标实现了,我会处在社会的哪个层级?我是否每天在努力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3.在我过往的经历中,我有多少值得自己自豪的奋斗经历和成果,我对自己过去的经历满意吗? 4.回首过往的失败,是我个人能力不够造成的,还是环境等外在因素导致的? 5.我今天的能力和水平能适应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吗,我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的变化中是增强还是倒退? 6.当我四.五十岁,上有老下有小时,我的能力足以赡养父母,并让子

告别2014

圣诞之夜,路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新的一年也即将来临.不知从何时起,我对节日本身已不怎么关心:它就是那么普通的一天,只是带着人们赋予它的仪式感.按理纪年一事亦属风俗仪式,但它却驱使我去写下点什么.不过这应当是件好事,说明我还不是一部理性机器. 这一年对我来说还真挺特别的.工作了,开始自力更生.有钱,总是好的,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度,比如说吃的好点,玩的高大上一点.人常说,这是物欲横流的社会.但我想,如果我们的祖先个个都清心寡欲的话,还会有现在的文明吗?欲望也许不是个坏东西,只是别过了头.钱终究是赚不

纪录片:真实,来自原汁原味的“偶然”

你可能惊叹过<大国崛起>的历史壮阔感,也曾为<舌尖上的中国>而挑起吃货本能,或因<我们诞生在中国>而爱上祖国的可爱生灵-- 纪录片是电影的长子.与以预设剧情为主的电影不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但在大多数人眼中,通过磁性的旁白.华丽的视效.精致的画面,展现山河.历史及科学才称为纪录片.而那些用简单的跟拍.亲切的交友拍摄关注普通人的纪录片,却总成为沧海遗珠. 就像,92年的<德兴坊>,记录了九十年代初上海居民住房困顿的生活光景:00年的<一个家叫做家的地

值得和孩子一起看的100部BBC经典纪录片

: 相信很多家长们已经发现,现在的孩子天天沉迷在电视动画或手机游戏里.进入电子时代,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不看动画片.不玩游戏是不现实的.通通建议家长们与其让孩子看<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没什么营养的动画片,倒不如花时间陪孩子看一些经典的纪录片,既能满足孩子看电视的需求,也能增长见闻,学习更多的知识 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看这些经典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信深处的奇妙境界.高清条件下,它的画面美轮美奂,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