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

[email protected]:/# iw phy phy0 info
Wiphy phy0
        max # scan SSIDs: 4
        max scan IEs length: 2257 bytes
        Retry short limit: 7
        Retry long limit: 4
        Coverage class: 5 (up to 2250m)     // 这个是用来干嘛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Device supports AP-side u-APSD.
        Device supports T-DLS.
        Available Antennas: TX 0x3 RX 0x3
        Configured Antennas: TX 0x1 RX 0x1
        Supported interface modes:
                 * IBSS
                 * managed
                 * AP
                 * AP/VLAN
                 * WDS
                 * monitor
                 * mesh point
                 * P2P-client
                 * P2P-GO
        Band 1:
                Capabilities: 0x11ef
                        RX LDPC
                        HT20/HT40
                        SM Power Save disabled
                        RX HT20 SGI
                        RX HT40 SGI
                        TX STBC
                        RX STBC 1-stream
                        Max AMSDU length: 3839 bytes
                        DSSS/CCK HT40
                Maximum RX AMPDU length 65535 bytes (exponent: 0x003)
                Minimum RX AMPDU time spacing: 8 usec (0x06)
                HT TX/RX MCS rate indexes supported: 0-7
                Frequencies:
                        * 2412 MHz [1] (19.0 dBm)
                        * 2417 MHz [2] (19.0 dBm)
                        * 2422 MHz [3] (19.0 dBm)
                        * 2427 MHz [4] (19.0 dBm)
                        * 2432 MHz [5] (19.0 dBm)
                        * 2437 MHz [6] (19.0 dBm)
                        * 2442 MHz [7] (19.0 dBm)
                        * 2447 MHz [8] (19.0 dBm)
                        * 2452 MHz [9] (19.0 dBm)
                        * 2457 MHz [10] (19.0 dBm)
                        * 2462 MHz [11] (19.0 dBm)
                        * 2467 MHz [12] (disabled)
                        * 2472 MHz [13] (disabled)
                        * 2484 MHz [14] (disabled)
        valid interface combinations:
                 * #{ managed } <= 2048, #{ AP, mesh point } <= 8, #{ P2P-client, P2P-GO } <= 1, #{ IBSS } <= 1,
                   total <= 2048, #channels <= 1, STA/AP BI must match
                 * #{ WDS } <= 2048,
                   total <= 2048, #channels <= 1, STA/AP BI must match
                 * #{ IBSS, AP, mesh point } <= 1,
                   total <= 1, #channels <= 1, STA/AP BI must match, radar detect widths: { 20 MHz (no HT), 20 MHz, 40 MHz }

HT Capability overrides:
                 * MCS: ff ff ff ff ff ff ff ff ff ff
                 * maximum A-MSDU length
                 * supported channel width
                 * short GI for 40 MHz
                 * max A-MPDU length exponent
                 * min MPDU start spacing
[email protected]:/#

时间: 2024-10-10 04:34:12

疑问????的相关文章

作业一:附录:对于《构建之法》的疑问

粗略地阅读了<构建之法>后,我产生了一些疑问. 1.在本学期,我们对于软件工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 2.该如何有效的学习软件工程,只靠<构建之法>这一本书真的够吗: 3.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大多都是从网上摘抄并进行一定的修改,但那并不是真的自己的东西,我们真的能够靠自己写出属于自己的代码吗: 4.我们是否也要定期进行自我评价来改进自己,增强学习进度和效率: 5.是否团队模式有助于学习和编程,如果是,那该多少人为一组为好.

学习构建之法后的疑问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中做,做中学这样的学习方法,深深的感觉到了与平时听课学习方式的不同,收获很多.我学习完构建之法这本书后仍然有几个小问题.’ 1.成功的软件总是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迫切需求,但是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如何去权衡各种需求,从中取出最核心的需求,我们该如何完成一个好的需求分析? 2.在实际制作软件时,外观.需求.性能.效率,我们该如何取舍?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才能更好的完成开发设计? 3.优秀的产品总是需要优秀的团队,但是在有限的资源下,怎样才能磨合出优秀的团队,探索出合适的团队模式

《构建之法》阅读疑问

<构建之法>暂时只读到第四章结对项目,前几章的阅读中有一些问题: 1.P18 有的软件企业不但免费,而且连源代码也一并奉送,但是要求获得源代码的开发人员遵守某种约定,我不明白对于这种软件企业它们怎样盈利? 2.P40页提到随机数测试无法产生可重复.一致的结果.能否进行如下改进,把随机产生的输入记录到一个文件中,然后程序运行,当出现错误时,程序报告是哪一个输入,这样就可以认为地输入出错的数据进行调试,这样就可以使错误重现了. 3.P54页提到了回归测试,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修改后的程序无法通过原

疑问——《构建之法》

<构建之法>的确很形象,准确,读起来觉得很有道理,可是 1. 我该如何高效的学号软件工程,完全的根据构造之法可以吗? 2. 具体到实践还是一头雾水,是不是可行! 3. 还有就是时间问题,要知道我们学的学科很多,时间问题不能忽视! 4. 在本科阶段都说知识了解,那么对于软件工程的学习该达到什么程度? 5.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这学期可以跟得上节奏吗?

初学软件工程,对《现代软件工程―构建之法》这本书的疑问

这学期刚开的软件工程这门专业课,老师订的是邹欣编著的<现代软件工程―构建之法>这本教材.上课之前要求我们大致阅览这本书,提出对这本书不懂的问题,然后等到学期结束结课时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以达到一个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以下是大致看完书不懂的问题: 1.什么是软件工程? 2.什么是敏捷流程?敏捷体现在什么方面? 3.MSF?PM?的含义是什么? 4.个人,两个和团队该怎么开发一个项目?具体流程是什么?

读《构建之法》有感

构建之法,超越软件,不至于代码: 由于一直没有拿到书,又看不惯电子书,所以就一直没写阅读笔记,在对自己略感失望之余,我沉心静气地做出计划,安排时间,意外的是3天时间就读完了,略感欣喜之余,也越发深刻的感受到「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 这本书有别于传统理论教材晦涩难懂,阅读性差的特点,通过一种活泼生动,别开生面的方式将「软件工程」这门学科讲得系统全面,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是专业的学科类书籍,所以其中技术方面的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开篇提到的现实世界中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与教科书上经典的瀑布模型刚好相

构建之法——读后感

好吧,其实一开始在课上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略有点抵触,毕竟不是通过自己“即可寻求”得来的资源,但是看着看着,慢慢也就好了. 在我感性认识上的构建之法,其内容不同于其他的“类教材”书本,甚至都不同于我之前阅读过的所有书(好吧,也不排除我认知局限性因素的干扰),构建之法的叙述方式相对于“书本”来说,更像是以写博客的感觉在写书,让读者有一种仿佛在杂志上阅读博客的享受. 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学习了很多的专业课程,像编程语言.算法.数据结构.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构建之法》心得体会

这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使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看的懂,学起来会轻松些.阅读<构建之法>后,让我明白了软件构建的过程不仅仅是写出一个程序,还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扩展应用程序各种功能,接着还要扩展一个能保证服务质量的软件服务:在软件构建过程中还需要拥有各种文件和数据来描述各个程序文件之间的依赖关系.编译参数.链接参数等等. <构建之法>中的测试.软件工程师的成长.编写代码的规范.团队合作开发软件的重要性.还有开发软件项目的总体流程.IT的发展创新等等,使得整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不会

《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

在读完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后颇有感想,这本书的厉害之处是把软件的开发方法写的十分的清晰.有趣,将每一章的理论和知识点进行了归纳,举例说明,故事与企业相结合相联系,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在每一章要点中有重点字眼的加黑,图文搭配更加的生动形象,在阅读完代码.文字之后的图片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它结合了作者自身的开发经验,书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环境,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活动,讲述不同人物在软件工程中等不同角色和作用,展现出了软件工程这么学科,文中的代码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容易让人接受,让人有

阅读《构建之法》有感

之前学习的软件工程那门课程,虽然讲客老师很优秀,是我一直以来敬爱的一个老师,但是,那门课程依旧上的很无聊,整个教师都显的死气沉沉,没有生气.我之前认为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为那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太多,内容又非常重要,老师如果想把这门课的知识点给我们讲解完就必须循规蹈矩的讲解. 但是自从看了邹欣老师写的这本构建之法,我才知道原来软件工程可以这么学,作者把冷硬的知识都鲜活话了,把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写的鲜活无比,还大量的举例说明,其中最重要的亮点就是通过阿超,果冻,小飞,小李等人物的对话和活动,把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