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故事
---------------------------------------
古代有一天,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
有点意思:
医术排名 长兄 > 中兄 > 扁鹊
名气排名 扁鹊 > 中兄 > 长兄
由此可见,在群众的心目中 能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人永远受到追捧,有这样的排名也不足为奇了。
试问“如果你是IT项目主管,将怎样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
多数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严把测试关。测试、测试、再测试,生怕一个BUG流出去,导致一些列严重后果的发生。
同时也会向组织请求资源。先是强调本项目对组织的重要性,然后再阐明测试环境是保障质量的最后关卡,最后再要求组织配备最优的资源(测试团队、高级SE等等)保证测试环境的顺利进行。
我没有否认这样做是违规的,但我只能承认你做对了50%。
在项目管理理论中,质量管理是重要的一环,其中有两个词喊得最为响亮“预防”与“检查”。
预防(保证过程中不出错误)和检查(保证错误不落到客户手里)才是保质保量的根本。很显然你仅是做了检查,而没有做预防。
试问“两者孰轻孰重?”
想必多数管理者的预防和检查投入工数比例为 20%:80% ,原因很简单:
①通过检查,管理者可以清晰看到BUG管理台账,并把这作为测试阶段的成果物向BOSS们交差,只要BUG率在规定范围内,说不定还能得到BOSS的好评。正所谓“立竿见影解决实际BUG,防止BUG外流。”
预防则不然,它没有实际的东西。即使你做得很好,BUG率控制再低,BOSS可能会认为你测试粒度不够,甚至还会怀疑项目质量。BOSS们成天高举科学管理方法的旗帜,拿着各种测量指标去衡量项目质量,其中bug率是重要测量指标之一,他们会相信bug率比CMM5级0.32‰还要低?所以说花费80%预防,是换不来任何好评,反而使自己陷于被动。
②再有效的预防赶不上检查“来的实惠”,对就是对,错就是错,80%的投入还是值得的,20%做预防足够了。
上面提到的两点我也时常遇到过:
→如果BUG率超标,会痛斥你预防工作做得不到位;
→如果BUG率超低,会认为你检查工作做得不到位;
真搞不懂有时候甚至还需制造BUG为满足其BUG率。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检查的投入应远远高于预防的投入,可就在两天前,无意间看到《黄帝内经》中提及的一句话“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可见“防重于治”乃是精髓所在。
预防不仅仅是各种CheckList,保证每一件事都有正确的结果。
它可以是制度、可以是计划,可以是流程,可以是规范,甚至还可以是你对他人说过的一句话。
菜鸟级 QQ管理交流群:295388584
微信互动(管理心得交流站):GLXDJLZ
刚刚初步,菜鸟征集中。。。。。。
【管理心得之三十六】《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