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上午,本来以为有点眉目,结果又是一堆让我头大的理论。我开始想去年这个时候,我也是在做这个,那时候从来没想过放弃,只想过失败——输了就输了,没什么大不了,放弃了就是可耻的。
可是一年以后,我却总是在评估,能做出来吗?还有必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吗?-----这是一种退步吗?
客观来讲,我觉得自己一年来有了质的变化,一年以前,我记得这个比赛的作品,是我写的第一个界面程序,当时兴奋地要死。现在来说,无论是我已经写出的程序,还是有能力写出的程序,都远在这个水平之上。我觉得自己的进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我想想自己为什么报名,其实我从来不擅长硬件,也不打算以硬件为生(但我也知道硬件对于我来说多学无害,最多只是要占用些时间)。我只是想玩玩,顺带能帮舍友刷两分科创更好。唯一有问题吗的地方就是,我没想过自己做不出来。处理声音信号,MFCC特征,&*%^匹配,傅里叶变换……对我来说从来不是擅长的,就像刚转专业时模电在我心中留下的阴影一样,我无法像写代码一样对这些东西充满无限的求知欲,甚至可以说下意识地排斥。
经过几天挣扎之后,我想应该放弃这个比赛了,或许我坚持熬个夜,连战48小时,抱着必胜的信念,也能做出来。可是这样对我已经毫无意义了。就像去年一样,连熬几天夜,勉强做出来,拿个三等奖,然后口腔溃疡一星期,各种腰酸背痛。就像现在我需要有意识控制自己面对电脑屏幕的时间一样,我已经意识到这种工作模式对人的伤害,即使是我喜欢的编程也不能以牺牲我的健康为前提,更何况是我不擅长、不那么喜欢的呢!不想重蹈覆辙了。
至少对我来说,健康和开心更重要,比起大一,无论是拒绝日租这种活动、还是退出某个已经不适合自己的团队,我都更加果断了,如果做一个声控点灯不能和做一个AI贪吃蛇带来同样的成就感,那就应该做个抉择。
所谓成长,不仅是发掘那些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还要敢于面对和承认不喜欢、不擅长的。恰好今天是我生日,也恰好大三了,希望以后不要这么浪了,不要随随便便做决定。按部就班做好最重要的、最喜欢的那几件事,比起挣扎着在deadline前完成比赛更有意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