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之路---《大学之路》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吴军老师的新作《大学之路》。在这套书中,作者以女儿选大学为“契机”,系统性地研究了欧美的许多世界级顶尖大学,并亲自陪同女儿走访了一些知名院校。一如既往地,作者以流畅的文笔、优美的语言,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卫斯理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及周边环境、建筑风格、学科特色、申请条件等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手,抑或是工作多年的职场老手,均能从此书中获得在漫长学习道路上的一些启发。

吴军老师认为,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首先,他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那些有潜力有志向的年轻人培养成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第二,它是一个研究中心,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而且会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三,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第四,它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读完此书之后,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大学四年的时光。。。。。。

我大学的专业为通信工程,整个专业一共有130个学生(后来报到的时候,有一个人没有来,因此实际上最开始的就读人数只有129个),按照每个学生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进行升序排列来编排学号,我的学号是126号。学校将我们分为两个班,前65号为通信一班,剩下的为通信二班(很明显,我是通信二班的)。

接下来,大学的学习生活正式开始了。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电路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英语》等。由于没有学长学姐的指路,老师除了上课之外几乎总处于“消失”状态,加之在进入大学之前除了认真读书不会别的,因此我在大一这一年的生活可以看作是高中生活的延续。每天早早地起床去晨跑(学校规定,大一新生必须参加晨跑,且有最少次数限定),然后吃完早饭去上课。在没有课的时候,我就会去图书馆或找一个教室安安静静地看书和学习。

高中的上课地点固定在一个教室,但大学却不一样,要看课表上面安排在哪里就到哪里去上课,所以,经常是这门课刚上完,大家就要匆匆忙忙地跑到另外一座教学楼的某个教室去上课。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很早就到教室里面去占位置,担心坐不到前排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我这样做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靠后的位置,仿佛是离老师越远越好。我当时就在想,前面位置的听课效果明显要好些,为什么大家不想去坐呢?这个原因我至今未想明白。

基于“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一这一年过得非常的快。两个学期的总评成绩也发布了,我位列专业第一名,其中高数上下册都得了满分,C语言课程得了99分。我也因此获得了我校的“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对于这个成绩,很多同学都感到非常的惊讶,纷纷跑来问我是怎么学的。实际上,我的学习方法非常的简单,甚至有点“笨”。

学习高数的方法是这样的:在上课之前,我先把课上要学习的内容预习一遍,将没有看明白的地方勾划出来;在课堂上,我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当然是坐在前排),对于之前勾划过的地方,我会打起200%的精神重点关注;在课下,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我将教材后面的习题一个不落地做了出来,并将解题步骤写到了纸质的笔记本上。对于某些自己想不到解题方法的难题,我会记录下来,等上课的时候去问老师。很多人都认为在大学里面,要学好一门课程,需要很多的参考书,其实这没有必要,将一本书学透就已经足够了。

C语言的学习方法与高数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不停地上机练习。当时,限于条件限制,我没有自己的电脑,只有在上机课上我才有练手和调试程序的机会。为了利用好上机课的“宝贵”时间,我是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将自己在课下编写的程序写到纸上,上课的时候便带过去。等将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之后,我便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这样一堂课下来,比起那些毫无意识和准备的同学来说,我要多调试好几个程序,这样长期下来,差别就比较的明显了。有时,我觉得,很多人都想要寻找一些学习的技巧,以为这样可以省时省力,但我觉得一些原始的、古老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做笔记、多练习、勤动手等)反而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大二学年的课程非常的多,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些课程非常的难,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我来说,因为大一的时候将数学基础打牢了,同时做到了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总结练习,所以学起来也还是比较的轻松。

在大二下的时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每天上完课,我便用电脑来阅读老师的课件、编写程序和文档。即使有了电脑,图书馆和自习室也还是我常去的地方。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在大二这一年,那就是我参加了“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并获得了C类(非英语专业本科类)的二等奖,是我们专业唯一一位获奖的。对于英语的学习,从进入大学以来,我一直没有松懈过。在大一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早上在学校的草坪上面读英语,于是自己也坚持每天早上抽半个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读英语,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大四毕业。为了考英语四六级,我还专门订阅了一份英语周报,并将上面的每篇文章都阅读了好几遍,同时将上面的每道练习题都做了。也正因为当时的学习密度较大,我在大一下学期就通过了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在大二上学期就通过了全国英语六级考试。

大二这一年也就这样匆匆地过去了,我继续蝉联本专业的第一名,又一次获得了我校的“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

大三这一年,大家明显要比前两年忙了很多。很多同学都开始为毕业作打算了,有出去实习的、有考各种证的、有到处咨询准备考研的、有狂看书准备参加补考的,当然还是有整天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大三上学期的课程是大学四年最多且最难的,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微机原理》等。为了把这些课程学好,我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2点左右才睡觉,早上六点多钟就起床了。除了上课之外,其他时候要不在实验室,要不在图书馆,要不就在电脑前面。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生活虽然是苦了点,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也许是为了方便大家考研,大三下的课程就少了很多。那个时候,在校园的任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有关考研的东西。包括墙上贴的、学生手里拿的,甚至每个人口中所谈论的,几乎都与考研有关。考研似乎成了改变学生命运的不二法宝。

在学习之余,我也去听了一些有关考研的讲座,对于要不要考研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我分析了一下自身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个人喜欢研究一些有一定深度的东西,对于研究有热情;其次,我比较“坐得住”,也就是科学研究里面的“耐得住寂寞”;再次,只要我能够考上公费的研究生,也不会花费家里的钱。此外,整个考研的过程也能够很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性情,至少能够成为若干年之后的一个“美好回忆”。我将自己准备考研的想法给家人说了,他们也没有说什么(其实他们也不懂),只是说让我自己看着办吧。因此,我也加入了“考研大军”,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就专心复习考研。

和其他很多人一开始就报各种辅导班、买各种复习资料不同,我制定的复习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将基础再打牢,也就是将考研涉及到的基础课程(如高数、线性代数、专业相关课程等)重新温习一遍,争取做到对各种基本概念非常熟悉;第二步,为每个考研科目买一到两本经典的复习教材,慢慢啃,反复阅读,力争将书中的所有知识点吃透;第三步,到考研的冲刺阶段,适当参加几个短期的培训,了解最新的考研动态,做到对考研这场“大战役”心中有数。

在大三下学期,学校还发生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那就是被评为国家的“211”工程大学,是海南省的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大学。至此之后,海南大学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的录取分数线从二本变成了一本。为在校的想要考研的学生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便是学校具备了保研的资格。

在学校被评为“211”工程大学之前,如果一个学生想要读研,那么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参考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而被评为“211”工程大学之后(也就是我们大三下半学年),学校第一次拿到了保研的名额,全校一共有120人。这样,本科前三年成绩靠前的学生就有了免试读研的可能。

经过班主任老师的推荐及自己的些许努力,我最终成功保研到了南邮,并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美好的时光。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还被授予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

相比《大学之路》里面那些名校,我的大学之路“单调”了很多:

首先,我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上,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学生社团,过的是近乎于“苦行僧”似的生活。而欧美大部分名校都强调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耶鲁大学的学生甚至有一半的时间花在了课外活动上。

其次,我几乎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学习,身边缺乏一些良师益友的指导(或许是我没有认真去发掘)。大部分顶级名校都很关心学生的成长,里面的老师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再次,我学习的功利性比较强(我发现身边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的),学好某一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得高分,然后获取奖学金,根本没有考虑这门课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很多课程等考试完了,也就再也不会去碰了。到现在,我发现大学里面的课程,有95%以上都和我现在的工作不相关。

最后,在学校里面,我虽然一直在努力学习,但头脑中没有一个未来的发展蓝图,没有对未来进行详细的规划。本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原则,我“跌跌撞撞”地走到了现在,也不可避免地在学习的道路上走了一些弯路。

输在起点并不可怕,学习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时常更新我们的知识库,那么,我们一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大学之路》,一本可以为大家带来启发的好书,推荐给大家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时间: 2024-10-03 22:15:29

我的大学之路---《大学之路》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大学之路1

大学之路这本书吴军教授讲述美国著名大学招生细节,解析部分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是经对比中国和美国教育差异而后编纂而成的. 前言的题目‘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的确,教育不是仅仅指我们在学校学习期间,即使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是在无时无刻的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指学识方面,更是存在与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或者仅仅是说认为只有随波逐流考上大学才会有所谓的出路.‘不上大学就没有工作,成功几率低,处于社会底层’或许有人说,诸如盖茨等人也没有

大学之路3

这周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之前也说过,感觉这本书个人感觉其实是在介绍国外的各所高校,让我们队国外的那些只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学校产生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在下册中提到了哈佛大学,开篇用跑车形象的比喻了哈佛大学在众常青藤高校中的地位,恰如一个标杆,哈佛最初只是个教会书院,几经易名最终因为牧师哈佛捐赠了藏书和遗产而最终改名为哈佛学院,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哈佛早期同耶鲁,普林斯顿一样,均是神学院,而对哈佛进行转型的艾略特校长,着实令人铭记,他令哈佛真正启动了科学研究,独立了各个学院,

大学之路

我看了吴军博士有关的视频,在<大学之路>新书发布会的现场,吴军博士两次提到,“物理学上,一个封闭系统的熵是不断增加的”,由此讲到我们需要开放与包容的观念和胸怀.而在一个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时代,提倡观念的开放似乎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做到观念的开放真的那么简单吗?观念的惯性是强大甚至是顽固的,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开放的去审视外在世界的时候,其实还是在头脑里的原地打转转. 为了突破观念或是思维方式上的局限,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种外力的碰撞,一种包含了大量真实鲜活材料的冲击.吴军博士的<大学之路&g

大学之路2

尽管书名叫做大学之路,但是不管作者是否承认,我可以确定这本书对于那些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英美最高等学府的父母是一本极佳的报考指南,可能之前多数父母不知道为什么欧美顶级学府对亚裔学生的录取比例定的如此之低,可能还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已经算是顶级水准了,但是为什么就是不被这些学校认可,这本书或许会给他们一个答案.对于我而言,我觉得这是一本了解欧美大学体制和管理方式的一本科普书籍,可能之前的我们不太清楚剑桥和牛津的区别,也有可能我们之前对于那些能够在国外知名院校就读研究生和本科生羡慕不已,看完

《大学之路》读后感(2)

在读了吴军博士介绍的常青藤联盟的八所大学之后,我有两点最直接的对于他们的体会.第一是自由,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思想的自由都深深震撼着我:第二是精神,每个大学,都有着深入骨髓的教育理念,有着自己学校独一无二的精神.同时我也找到了这些名校培养学生目标的共同点,那就是为了培养各领域的顶尖人才,真正的精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先谈谈美国私立名校里学生享受的自由.每个学校对于学生选择课程都是很开放的态度,你不仅可以在学校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还可以去别的高校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把学分带回本校.而哈佛

读《大学之路》有感③

作者在第三章详细地讲述了他从进入清华读大学到进入Goole工作的十八年学习的经历,作者读书这些年的经历很复杂,不管是选择的专业,还是考研.出国.考GBO,但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些经历,却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作者在这些年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也使得他受到了纽曼所推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洪堡式的专才教育,同时,作者学到的关于社会的知识,在成长为社会人方面,都比大多数年轻人要好很多. 通过看这章内容,我深刻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因为上了大学就松懈,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也仍然要学习新知识.如

【大学之路】C语言の近两个月的学习感悟

进入大学以来的所选的专业是软件工程,或者是个人性格所致,是我对这个充满屌丝的行业充满着无限的热情.可以预见,班上的9成都是汉子,就算有妹子在我眼里也是女汉子的类型.选择了这个专业我很开心.因为我从初中开始就是一个不适合应付女生的人.那么不扯了,我的程序员之路就这样子开始了. 大一是学习C语言,我知道C语言和当下的绝大多数高级计算机语言比起来要差很多,不过我还是用心的学习.学到中期,也就是十月下旬,我又接触到了java,在学习java的数据结构时,我觉得相当的轻松,因为我有C语言的基础,在对另一门

读《大学之路》有感②

大学有很多种分类的方法,但在作者看来,大学可分为实践纽曼教育理念的大学和实践洪堡教育理念的大学. 第一种:纽曼式的大学 纽曼总结了许多英国大学高等教育的成功之处,具体来说就是强调在大学里,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以外,相互交流.学习,成为朋友,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是发文凭.纽曼还通过著书立说和演讲阐述了他那卓有远见.被英美很多教育家称道的教育理念.纽曼所认为培养人的出发点是训练和塑造一个年轻人,开阔他的视野,让他能够承担起世俗的责任,成为更好的社会

读书笔记 - 《大学之路》

看完了这两本书,感觉收获非常大,看清了以前在求学或者混学时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很多东西,或许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社会阶层的连续跃升确实非常难.这是部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们尤其应该读一读的书,其实阻碍子女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往往反而是家长自身的观念. 简单说点不太重要的有趣收获吧. 1.看了书才发现,说美国学习课程简单是没搞清楚状况.第一,美国好的高中都有AP课,也就是包括但不限于微积分的大学基础课程.虽然普通课程难度不大,想上私立名校没有不小数量的AP课门都没有:第二,书中某一流大学的录取生成绩中位数是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