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

晶体管

简介

  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放大器或电控开关常用。晶体管是规范操作电脑,手机,和所有其他现代电子电路的基本构建块。

  由于其响应速度快,准确性高,晶体管可用于各种各样的数字和模拟功能,包括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振荡器。

  晶体管可独立包装或在一个非常小的的区域,可容纳一亿或更多的晶体管集成电路的一部分。

历史

  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晶体管的问世,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微电子革命的先声。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晶体管的发明又为后来集成电路的诞生吹响了号角。

  20世纪最初的10年,通信系统已开始应用半导体材料。20世纪上半叶,在无线电爱好者中广泛流行的矿石收音机,就采用矿石这种半导体材料进行检波。半导体的电学特性也在电话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晶体管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而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由于电子管处理高频信号的效果不理想,人们就设法改进矿石收音机中所用的矿石触须式检波器。在这种检波器里,有一根与矿石(半导体)表面相接触的金属丝(像头发一样细且能形成检波接点),它既能让信号电流沿一个方向流动,又能阻止信号电流朝相反方向流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贝尔实验室在寻找比早期使用的方铅矿晶体性能更好的检波材料时,发现掺有某种极微量杂质的锗晶体的性能不仅优于矿石晶体,而且在某些方面比电子管整流器还要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实验室在有关硅和锗材料的制造和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这就为晶体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为了克服电子管的局限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加紧了对固体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肖克莱等人决定集中研究硅、锗等半导体材料,探讨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

  1945年秋天,贝尔实验室成立了以肖克莱为首的半导体研究小组,成员有布拉顿、巴丁等人。布拉顿早在1929年就开始在这个实验室工作,长期从事半导体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逐步认识到半导体中电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布拉顿发现,在锗片的底面接上电极,在另一面插上细针并通上电流,然后让另一根细针尽量靠近它,并通上微弱的电流,这样就会使原来的电流产生很大的变化。微弱电流少量的变化,会对另外的电流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放大”作用。

布拉顿等人,还想出有效的办法,来实现这种放大效应。他们在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输入一个弱信号,在集电极和基极之间的输出端,就放大为一个强信号了。在现代电子产品中,上述晶体三极管的放大效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巴丁和布拉顿最初制成的固体器件的放大倍数为50左右。不久之后,他们利用两个靠得很近(相距0.05毫米)的触须接点,来代替金箔接点,制造了“点接触型晶体管”。1947年12月,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半导体器件终于问世了,在首次试验时,它能把音频信号放大100倍,它的外形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

  在为这种器件命名时,布拉顿想到它的电阻变换特性,即它是靠一种从“低电阻输入”到“高电阻输出”的转移电流来工作的,于是取名为trans-resistor(转换电阻),后来缩写为transistor,中文译名就是晶体管。

  由于点接触型晶体管制造工艺复杂,致使许多产品出现故障,它还存在噪声大、在功率大时难于控制、适用范围窄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肖克莱提出了用一种“整流结”来代替金属半导体接点的大胆设想。半导体研究小组又提出了这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

  1950年,第一只“PN结型晶体管”问世了,它的性能与肖克莱原来设想的完全一致。今天的晶体管,大部分仍是这种PN结型晶体管。(所谓PN结就是P型和N型的结合处。P型多空穴。N型多电子。)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因发明晶体管同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里程碑

  1947年12月16日:威廉·邵克雷(William Shockley)、约翰·巴顿(John Bardeen)和沃特·布拉顿(Walter Brattain)成功地在贝尔实验室制造出第一个晶体管。

  

  1950年:威廉·邵克雷开发出双极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Transistor),这是现在通行的标准的晶体管。

  

  1953年:第一个采用晶体管的商业化设备投入市场,即助听器

  1954年10月18日: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Regency TR1投入市场,仅包含4只锗晶体管。

  1961年4月25日:第一个集成电路专利被授予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最初的晶体管对收音机和电话而言已经足够,但是新的电子设备要求规格更小的晶体管,即集成电路。

  1965年:摩尔定律诞生。当时,戈登·摩尔(Gordon Moore)预测,未来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18个月翻一倍(至今依然基本适用),摩尔定律在Electronics Magazine杂志一篇文章中公布。

  1968年7月: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辞职,创立了一个新的企业,即英特尔公司,英文名Intel为“集成电子设备(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缩写。

  1969年:英特尔成功开发出第一个PMOS硅栅晶体管技术。这些晶体管继续使用传统的二氧化硅栅介质,但是引入了新的多晶硅栅电极。

  1971年:英特尔发布了其第一个微处理器4004。4004规格为1/8英寸 x 1/16英寸,包含仅2000多个晶体管,采用英特尔10微米PMOS技术生产。

  1972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一个8位处理器8008。

  1978年,英特尔发布了第一款16位处理器8086。含有2.9万个晶体管。

  1978年:英特尔标志性地把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销售给IBM新的个人电脑事业部,武装了IBM新产品IBM PC的中枢大脑。16位8088处理器为8086的改进版,含有2.9万个晶体管,运行频率为5MHz、8MHz和10MHz。8088的成功推动英特尔进入了财富(FORTUNE) 500强企业排名,《财富(FORTUNE)》杂志将英特尔公司评为“70年代商业奇迹之一(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

  

  1982年:286微处理器(全称80286,意为“第二代8086”)推出,提出了指令集概念,即现在的x86指令集,可运行为英特尔前一代产品所编写的所有软件。286处理器使用了13400个晶体管,运行频率为6MHz、8MHz、10MHz和12.5MHz。

  1985年:英特尔386微处理器问世,含有27.5万个晶体管,是最初4004晶体管数量的100多倍。386是32位芯片,具备多任务处理能力,即它可在同一时间运行多个程序。

  1993年: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问世,含有3百万个晶体管,采用英特尔0.8微米制程技术生产。

  1999年2月:英特尔发布了奔腾·III处理器。奔腾III是1x1正方形硅,含有950万个晶体管,采用英特尔0.25微米制程技术生产。

  2002年1月: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推出,高性能桌面台式电脑由此可实现每秒钟22亿个周期运算。它采用英特尔0.13微米制程技术生产,含有5500万个晶体管。

  2002年8月13日:英特尔透露了90纳米制程技术的若干技术突破,包括高性能、低功耗晶体管,应变硅,高速铜质接头和新型低-k介质材料。这是业内首次在生产中采用应变硅。

  2003年3月12日:针对笔记本的英特尔·迅驰·移动技术平台诞生,包括了英特尔最新的移动处理器“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该处理器基于全新的移动优化微体系架构,采用英特尔0.13微米制程技术生产,包含7700万个晶体管。

  2005年5月26日:英特尔第一个主流双核处理器“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诞生,含有2.3亿个晶体管,采用英特尔领先的90纳米制程技术生产。

  2006年7月18日:英特尔安腾2双核处理器发布,采用世界最复杂的产品设计,含有2.7亿个晶体管。该处理器采用英特尔90纳米制程技术生产。

  2006年7月27日: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诞生。该处理器含有2.9亿多个晶体管,采用英特尔65纳米制程技术在世界最先进的几个实验室生产。

  2006年9月26日:英特尔宣布,超过15种45纳米制程产品正在开发,面向台式机、笔记本和企业级计算市场,研发代码Penryn,是从英特尔酷睿微体系架构派生而出。  

  2007年1月8日:为扩大四核PC向主流买家的销售,英特尔发布了针对桌面电脑的65纳米制程英特尔酷睿2四核处理器和另外两款四核服务器处理器。英特尔酷睿2四核处理器含有5.8亿多个晶体管。

  2007年1月29日:英特尔公布采用突破性的晶体管材料即高-k栅介质和金属栅极。英特尔将采用这些材料在公司下一代处理器——英特尔酷睿2双核、英特尔酷睿2四核处理器以及英特尔至强系列多核处理器的数以亿计的45纳米晶体管或微小开关中用来构建绝缘“墙”和开关“门”,研发代码Penryn。

  2010年11月,NVIDIA发布全新的GF110核心,含30亿个晶体管,采用先进的40纳米工艺制造。

  2011年05月05 日:英特尔成功开发世界首个3D晶体管,称为tri-Gate。除了英特尔将3D晶体管应用于22纳米工艺之后,三星,GlobalFoundries,台积电和台联电都计划将类似于Intel的3D晶体管技术应用到14纳米节点

优越性

  同电子管相比,晶体管具有诸多优越性:

构件没有消耗

无论多么优良的电子管,都将因阴极原子的变化和慢性漏气而逐渐劣化。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晶体管制作之初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随着材料制作上的进步以及多方面的改善,晶体管的寿命一般比电子管长100到1000倍,称得起永久性器件的美名。

消耗电能极少

仅为电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它不像电子管那样需要加热灯丝以产生自由电子。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只要几节干电池就可以半年一年地听下去,这对电子管收音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不需预热

一开机就工作。例如,晶体管收音机一开就响,晶体管电视机一开就很快出现画面。电子管设备就做不到这一点。开机后,非得等一会儿才听得到声音,看得到画面。显然,在军事、测量、记录等方面,晶体管是非常有优势的。

结实可靠

比电子管可靠100倍,耐冲击、耐振动,这都是电子管所无法比拟的。另外,晶体管的体积只有电子管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放热很少,可用于设计小型、复杂、可靠的电路。晶体管的制造工艺虽然精密,但工序简便,有利于提高元器件的安装密度。

时间: 2024-10-30 03:19:08

晶体管的相关文章

Ansys Totem 14.1.b2 Linux 64位版 晶体管级电源噪声和可靠性仿

ANSYS Totem是一款晶体管Ansys Totem 14.1.b2 Linux 64位版 晶体管级电源噪声和可靠性仿级电源噪声和可靠性仿真平台,可用于模拟.混合信号和定制数字设计. 新版Ansys Totem 14.1.b2支持Linux系统: RedHat Enterprise 3 SUSE 9 或更高版本 +++++++++++++++++++++++++++++++++++++++++++++++++++++++++++++ 专业行业软件,值得信赖! 为您提供完整版好用软件!竭诚为您

晶体管混频(10.7MHZ)

四种电路组态: 晶体管是非线性元件,当两个不同频率同时加到非线性元件时,就会产生大量新的频率的信号,包括两个信号频率的差,和,还有其谐波的差.和. 比如我这次做的混频需得到10.7MHz,因为接收到的RF信号频率为49.7MHz,所以取本振信号频率为39MHz.经过10.7MHZ陶瓷滤波器即可得到. L1与C7按谐振点为10.7MHz取. AD简易原理图:

晶体管电路学习笔记

基于晶体管电路设计(上)铃木雅臣著 晶体管放大电路可以分为三类,共发射基,共基极,共集电极,三种电路用在几种不同的情况下,并由于应用情景的不同,做出了改进,出现基于这三种不同电路的变形电路,但是根本就在于这三种电路, 共基极电路用在高频情况下的电压放大.共集电极用在电压跟随,目的是减小输出阻抗,提高输出电流.而共发射极是最常用的放大电路,对电压电流都有放大. 在三种电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提高交流放大倍数的电路,即通过与re并联一个电阻电容得到,由于基本的共集电极电路输出交流能力有限(不能高于静态工

晶体管型开关电路

晶体管型开关电路可以分为两种:发射极接地和射极跟随器型. 1,射极接地型 e是最后的射极接地电路的形式,r3是限流电阻,r2是防止晶体管在没有输入时受外界干扰导通,限流电阻可以根据外界输入电压与0.6v的插值/限定电流 得到,r2不能太大,否则微小扰动就会引起晶体管导通,也不能太小,太小的话晶体管导通时会有较多无用电流流过r2.rc可以直接换成负载. 这个电路的输出与输入是反向180度的,可以做反向器,也可以起到电压转换的作用,比如输入3v输出5v等等. 但是由于这个电路是由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得来

开关稳压电源的晶体管

中港扬盛开关稳压电源的输出电阻随二极管额定电流不同而异,但二极管的等效串联电阴为几十毫欧,扼流圈的串联电阻有可能为相同值,对于同等的反馈放大器的增益其输出电阻也比线性稳压电源低.另外,若将开关稳压电源与线性稳压电源的过渡过程响应进行比较,线性稳压电源的过渡过程响应几乎由晶体管的频率特性决定,实用上此值可以忽略,然而,开关稳压电源的输入过渡过程的变化不衰减,而以原来的比例出现在输出中.为了要降低这变化,反馈放大器的增益与频率特性的受到很大影响,这种变化的时间一般为几毫秒数量级.在提高开关频率的同时

晶体管的工作原理

晶体管,本名:半导体三极管(三极分别为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其中,发射极的电流最大,基极的电流最小,发射极的电流等于基极与集电极的电流之和).对于晶体管,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放大器就是晶体管的一个基础应用. 要想理解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就必须先要理解二极管的工作原理.二极管由半导体材料制作而成,下面就以半导体材料硅为例来对此做介绍.硅的价电子层有四个电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与质子所带的正电量相等,因此原子不

一文教你秒懂晶体三极管与场效应晶体管选型的诀窍

在电子元件行业,晶体三极管与场效应晶体管都是备受推崇的两种电子元件,尤其在开关电源方面备受电子工程师的青睐,可是对于刚入门的采购,究竟该如何去选晶体三极管与场效应晶体管,晶体三极管简称三极管,和场效应晶体管一样,具有放大作用和开关特性的,是电子设备中的核心器件之- -,应用十分广泛.三极管和场效应晶体管虽然特性,外形相同,但是工作原理却大不-样,普通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器件,二场效应晶体管是电压控制器件. 一.晶体三极管和场效应晶体管说明: (1)晶体三极管含义: 用于电压放大或者电路放大的控制器件

MOS管与场效应晶体管背后的联系,看完后就全明白了

电子元器件行业有今天的成就,那绝离不开MOS管与场效应晶体管的鼎力相助,但是一些刚入电子行业的常常把MOS管与场效应晶体管混为一谈,到底MOS管和场效应晶体管两者背后到底有何联系?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两个名字常常容易让初学者混淆,那究竟MOS管到底是不是场效应晶体管? 其实根据这几种电子元器件的包含关系,说MOS管是场效应晶体管是没问题的,但是反过来说就不对了,也就是说场效应晶体管不单单只包括MOS管,还有其他的电子元件. 实际上场效应晶体管可以分为结型管((Junction Field-Eff

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是如何工作的?

https://forum.mianbaoban.cn/topic/75161_1_1.html?utm_source=EETC%20Forum%20Aler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9-12-31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是如何工作的? 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是如何工作的?  KA_IX 2019-12-10 11:54: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838 回复:4 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设计模型,看起来它好像并不能够改变世界,但它的确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