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同传翻译吗?

随着全球化网络时代的到来,语言障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语言的无障碍自由沟通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梦想。这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小缩影。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机器翻译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前阵子,一位同传翻译员声讨科大讯飞“AI同传造假”,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工智能和同传翻译由此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今天,我们来谈一谈“人工智能翻译是否真的可以取代同传翻译员”?

同声传译有多难? 

同声传译最早出现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代表借助同声传译人员的帮助,完成了紧张的谈判。

如今,该技术依然在国际会议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据统计,95%的国际会议都有专业同声传译人员助力。

同传翻译员在台上能够将同传能力运用自如,需要平时大量的艰苦练习,即使是双语运用自如的专业人员,在实战之前,也要进行数年的锻炼。他们不仅需要事先学习、熟悉会议资料,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同声传译的工作方式也比较特殊,因为压力巨大,一般多人协同,在一场数小时的过程中,每人轮流翻译几十分钟。

相较之下,普通的口译工作则要简单不少。机器翻译如能代替同声传译无疑具有巨大的价值。

人工智能翻译的水平如何?

那么,人工智能同传翻译的能力究竟怎样?会不会抢走同传翻译员的饭碗呢?

今年上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首次出现了AI同传。然而,现场配备的系统却掉了链子,闹出词汇翻译不准确、重复等低级错误。

客观来讲,人工智能或机器翻译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确有许多突破。这些突破给人希望,让人畅想未来,但是,短期内的价值,更多体现在辅助翻译等领域。

当然,目前机器翻译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在衣食住行等常用生活用语上的中英翻译可以达到大学六级的水平,能够帮助人们在一些场景处理语言交流的问题,但距离人工同传以及高水平翻译所讲究的“信、达、雅”,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目前的差距是由现有技术水平的限制决定的,机器翻译,又称为自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信息论、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从早期的词典匹配,到结合语言学专家梳理的知识规则,再到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学方法,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多语言信息的积累,机器翻译技术开始在一些场景中提供便捷的翻译服务。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机器翻译研究组,研发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机器翻译系统,从而使机器翻译真正走向实用,市场上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自动翻译产品。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进展,机器翻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了翻译质量的提升,使得翻译更加地道、流畅。

机器翻译的难点在哪里?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机器翻译的难点。整个机器翻译的过程,可以分为语音识别转换、自然语言分析、译文转换和译文生成等阶段。在此,以比较典型的、基于规则的机器同传翻译为例(参见下图),模块包含了:语音识别(语音转换为文本)、自然语言处理(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译文转换、译文生成和语音生成等模块。其中的技术难点主要是: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译文转换等步骤。

第一个技术难点是语音识别。近二十年来,语音识别技术取得了显着进步,开始进入家电、汽车、医疗、家庭服务等各个领域。常见的应用系统有:

语音输入系统,相对于键盘输入方法,它更符合人的日常习惯,也更自然、更高效;

语音控制系统,即用语音来控制设备的运行,相对于手动控制来说更加快捷、方便,可以用在诸如工业控制、语音拨号系统、智能家电、声控智能玩具等许多领域;

智能对话查询系统,根据客户的语音进行操作,为用户提供自然、友好的数据库检索服务,例如家庭服务、旅行社服务系统、订票系统、银行服务等。

可以说,语音识别技术与其他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相结合,可以构建出很多复杂的应用。

然而,语音识别的主要难点就是对自然语言的识别和理解。首先必须将连续的讲话分解为词、音素等单位,其次要建立一个理解语义的规则。由于语音信息量大,语音模式不仅对不同的说话人不同,对不同场景的同一说话人也是有差异的。

例如,一个人在随意说话和认真说话时的语音特征是不同的。另外,说话者在讲话时,不同的词可能听起来是相似的,这也是常见现象。单个字母或词、字的语音特性,受上下文的影响,以致改变了重音、音调、音量和发音速度等。最后,环境噪声和干扰对语音识别也有较大影响,致使识别率低。

第二个技术难点是语义解析,这是智能化的机器翻译系统的核心部分。目前,机器翻译系统可划分为基于规则和基于语料库两大类。前者以词典和语言知识规则库为基础;后者由经过划分并具有标注的语料库构成知识源,以统计学的算法为主。

机译系统是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机译系统都采用以规则库为基础的策略,一般分为语法型、语义型、知识型和智能型。不同类型的机译系统,由不同的成分构成。抽象地说,所有机译系统的处理过程都包括以下步骤:对源语言的分析或理解,在语言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平面进行转换,按目标语言结构规则生成目标语言。

当前,Google 的在线翻译已经为人熟知,其第一代的技术即为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收集大量的双语网页作为语料库,然后由计算机自动选取最为常见的词与词的对应关系,最后给出翻译结果。

不过,采用该技术目前仍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经常闹出各种翻译笑话。因为,基于统计的方法,需要建立大规模的双语语料库,而翻译模型、语言模型参数的准确性直接依赖于语料的规模及质量,翻译质量直接取决于模型的质量和语料库的覆盖面。

除了上述传统的方式,2013年以来,随着深度学习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逐渐兴起。就当前而言,广泛应用于机器翻译的是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该模型擅长对自然语言建模,把任意长度的句子转化为特定维度的浮点数向量,同时“记住”句子中比较重要的单词,让“记忆”保存比较长的会话时间。该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自然语言句子向量化的难题。

其技术核心是通过多层神经网络,自动从语料库中学习知识。一种语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网络中层层传递,经过多层复杂的传导运算,生成译文。这种翻译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译文流畅,更加符合语法规范。相比之前的翻译技术,质量有较高的提升。

智能同传翻译离我们还有多远?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对机器翻译有误解,认为机器翻译偏差大。其实,机器翻译运用语言学知识,自动识别语法,模拟语义理解,进行对应翻译,因语法、语义、语用的复杂性,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就已有的成果来看,全场景通用的机器翻译,其翻译质量离终极目标仍相差甚远。

随着全球化网络时代的到来,语言障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语言的无障碍自由沟通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梦想。这仅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小缩影。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机器翻译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原文来自:http://ai.51cto.com/art/201901/589742.htm

本文地址:https://www.linuxprobe.com/ai-fanyu-qudai.html编辑:张雄,审核员:逄增宝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lsa-66/p/10262288.html

时间: 2024-11-10 14:08:39

讨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同传翻译吗?的相关文章

2020年这些职业将逐渐被AI(人工智能)取代

耳熟能详的人工智能 深蓝Deep Blue是美国IBM公司生产的一台超级国际象棋电脑,重1270公斤,有32个大脑(微处理器),每秒钟可以计算2亿步."深蓝"输入了一百多年来优秀棋手的对局两百多万局. Siri是一款内建在苹果iOS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助理软件.此软件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用者可以使用自然的对话与手机进行互动,完成搜寻资料.查询天气.设定手机日历.设定闹铃等许多服务. 在全球四大语音助手中,微软的Cortana和苹果Siri目前处于落后水平,谷歌助手和亚马逊Alexa已经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人类进化

李克强提出"互联网+"后,貌似我们国家的IT领域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不仅仅各大培训机构在宣传这个政策,连普通的卖猪用户也要跟上潮流,建一个网站.当然了,技术是一直发展,能让码农快乐,更能赚钱啊,政策只不过是催化剂而已.这也就证实在IT领域的这块蛋糕才刚刚划分.虽然马化腾,马云,这两匹马已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不要伤感,我们有的是年轻,有的是激情,我们可以抢.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其实我想引申的是:人类会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发展科技,制造人工智能,谁也无法阻挡.既然谁也无法阻挡,那么人工

PCB厂有点懵:百年之后再无老师?或被人工智能取代【转】

继商业.安保.交通等行业之后,教育显然已经成为AI的新目标.数百年来,教育一直遵循着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如今,在相继侵袭多个行业之后AI能否改变教育的老规矩?百年之后,老师将被人工智能取代?PCB厂小编有些发懵! 人工智能开始教你的孩子了! 听到这句话,许多家长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湖北黄冈中心广州分校,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消费者事业群总裁胡郁近日透露,科大讯飞在湖北黄冈中心广州分校某年级两个班中选取了部分同学,给每个人配备了一个的"机器人老师".这个&quo

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

人工智能(AI)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已经无声无息***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例如:个人助理.安防.自动驾驶.医疗健康.金融.电商零售.教育,等方面.近年来人工智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7新年伊始,谷歌Master在线上围棋比赛中连胜60场,狂胜诸多人类顶尖高手.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四季节目中,百度人脸识别技术的惊艳出场给众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智能的延伸,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带来的可不是什么噱头,它必将极大地

GitChat&#183;人工智能 | 除了深度学习,机器翻译还需要啥?

本文开始要写作的时候,翻译圈里出了一个"爆炸性"的事件.6月27日下午,一个同传译员在朋友圈里爆料:某AI公司请这位译员去"扮演"机器同传,制造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同传的"震撼"效果. 这个事件瞬间在译员群体的朋友圈.微博.微信群引爆了隐忍已久的火药桶.因为过去几个月来,隔三差五就冒出一个号称要取代同声传译的翻译机,尤其是一篇题为<刚刚宣告:同声传译即将消亡!>的微信文章,在六月下旬铺天盖地的充满了一堆有关的或者无关的公众号,不知道带来了

30年内77%的岗位被AI取代,人类的下一个职业叫“需求采集员”

当清晨醒来,一个甜美的声音和你送上早安,并用机械手递来牛奶面包时,这是斯皮尔伯格在<人工智能>中的幻想. 如果场景再次切换,你吃完面包却倒地不起,机器人却在冷笑,这样的画面,或许是<终结者>中天网的梦想,又或者是阿西莫夫<我,机器人>里最不愿意看见的"机器人三定律"被破坏的场景. 文/张书乐 刊载于<创意世界>2017年1月刊 如果,人类被机器控制,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中无法脱离,少数人破壁而起呢?满满的<黑客帝国>来了--无数不

AI谋杀同声传译究竟还有多远?

1919年,在审判德国的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代表在1000多人的见证下首次借助同声传译完成了紧张的谈判过程,这也是同声传译最早的一次亮相,由此奠定了同声传译的主色调:会议语言排障和实时沟通. 同声传译正在面临来自AI的威胁 如今,同声传译依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都有专业同声传译人员坐镇,但人才的极度稀缺早就让同声传译被冠以"日进斗金"的称号.据相关资料显示,同声传译是按时薪的方法来计算工资的,一般最低为千元每小时,资历越深工资自然就越高,所以日进斗金对同声传译行

人工智能冲击下,如何提前避免IT人员被淘汰?

在谈本文主题前,我们来谈谈国内经济的宏观发展形式! 2017年,国内经济形势为或增长放缓或下行,企业已面临巨大的压力,倒闭的企业或将更多.因此,IT岗位就业再就业压力也会加大,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经济上行的拐点驱动力. 1980-1995年,改革开放是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1995-2000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000-2010年,互联网高速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010-2017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017-2025年,带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什么?

这才是人工智能的真正显著威胁之一

全本认为,人工智能的两个(当然不限于两个)前期威胁和挑战是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和不可控的决策意图偏离.以下报导表现的就是前一个.至于经济结构方面,如下文所说,人工智能的取代模式是应用于有固定规则(机械重复或基于数据的复合分析等)的活动.而在微观经济中,其初始是以收益比(人工智能带来的收益和部署和维护人工智能的成本的比例)决定优先性.在非体力劳动领域,人员精简的社会将趋于向资本和高层管理运作.(了解问题域和机器方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人际和交流要求高的岗位等方向收缩. ----------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