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开个长篇,题目是读史,但是为了讲清楚我要写什么,先说一个存在争议的经济学概念。以前经济学有个“理性人假说”。假设一个体系内所有做决策的人都会努力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个定义看起来很清晰,但是问题很大,作三处修正。
1.绝大部分人是不理性的---这点很好理解,能在大部分时候做出理性判断的人简直不存在。
2.对于理性的选择针对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一个抑郁症患者想自杀了,从正常人的角度看来他很不理性,实际上从他自己的角度看起来很理性。你觉得他是在干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蠢事,很可能他觉得自己的一生过的很痛苦,现在奔着美好的天堂去了。
3.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理性的,有一个笑话:在大盘3000点的时候,一群看多的人和一群看空的人面对面擦肩而过,互相看了一眼,同时的默默的在心里说:傻逼。不管是看空还是看多,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觉得自己理性的。
----------------
中学课本鲁迅的小说《祝福》祥林嫂,书中没有一个角色是真正的坏人,可是祥林嫂被迫害死了。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角度,价值观念不一样,所发言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就是不同。
很多写历史的人站着上帝角度都无法回避一些逻辑矛盾的人,比较著名的比如说袁崇焕, 毛ze东,秦桧,王莽,万历皇帝等。还有很多是当代时人们就感到没办法正确看清的人,比如说万历首辅张居正。
说王莽,我们都背过“一身真伪复谁知”
按照史书的逻辑王莽是个道德败坏的小人,处心积虑夺取政权,夺取政权后就开始横征暴敛,在夺权之前处心积虑的处处严于律己几十年,证据 王莽上台后的新政改革后确实如小二黑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全国人都没得到什么好处。
按照这种逻辑,能得出个很怪异的结论:
王莽从小道德败坏,但是自律性强,为了夺得天下,在几十年内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了夺取政权横征暴敛,看起来好像也说的通。
怪异的是王莽自己本身并没有享受到什么物质上的好处,但是这也很好解释,比如说来不及享受,比如说他最大的满足是权力欲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这是个非常怪异的结论。 但是所有史书记载上的逻辑都是这么写的。
现在的人们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有可能王莽的改革过于理想化,细节上太粗糙,技术上无法实现,破坏了当时稳定的社会结构,尤其是损坏了士大夫阶级的利益,所以史书上没人说他好话。哪王莽到底是不是好人呢? 同样的道理可以用在毛ze东身上。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记载文化历史的逻辑其实相当有趣,一篇好的古代的议政,会包含“真实的逻辑”和“道德上的逻辑”。
---------------------------------------------------------------------
累了,先到这
---------------------------------------------------------------------
以前的人写历史就永远按照“道德上的逻辑”,永远对每个人在道德制高点进行批判,如果没看黄仁宇,我可能也会按照这种逻辑看历史,这里是一只好人,那里是个坏人。黄仁宇是个很扎实的人,花费大量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一套根本没人会去看完的史料,就是“食货志”,他看完了以后,感到困惑很多,写了一本《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最大的困惑是,历史数据记载的矛盾和官方文件历史书籍上说明的逻辑有矛盾之处,然后他设身处地的每个人的价值观所处的环境出发,写了一本改变了很多人历史学观的书,不说专业人士,至少是改变了大多数历史业余好者历史观观的书万历十五年。
但是,万历十五年就有一种“大山临盆,地动山摇,最后生了一只耗子”的感觉。拿明朝来说,明制度很大程度上依靠道德来约束人而不是靠法制,举个例子,因为朱元璋个人人生际遇原因,他将整个明朝官员俸禄定的极低,却要求大家做“君子”,然后倡导“君子不爱财”。这明显是矛盾的,大明260年唯一符合这种圣人标准的人只有海瑞,而海瑞的结局是死后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这种畸形的制度下产生了矛盾的人。张居正千古第一相,一手扶起整个万历的将倾大厦还走向盛世,他强烈反对腐败,苛刻的控制万历皇帝的开销,自己却成了巨贪,最终家族被万历灭门。黄仁宇看出来了,他说原来贪污的人也并非道德败坏,而是有很多历史原因环境原因, 一个人的毁誉参半多半是破坏了不同阶层的利益,所导致不同阶层对他的评价有不同结果,和本人具体的行为和真实的逻辑并不见得真的相关。
黄仁宇说到了要害,而要害究竟何在却说不出来,但觉汪洋恣肆,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黄仁宇很清楚,社会不是按照那些正式规范运行的,道德法令形同虚设,他努力描绘这种情景。至于那个社会到底是按照什么规则运行的,他却没能点透,更没有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追究。也就是说,黄仁宇确实抓住了要害,却未能把这个要害揪到亮处,研究透彻。好比水烧到了95度,但差一把火没到沸点。
这个沸点。如果按黄仁宇那本书的结论。是“中国必须从一个靠尊卑有序来管理的国家,过渡到靠数据来管理的国家”。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最后那只大山临盆生出的“耗子”,如果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指的是与工商社会对应的那套技术,在明朝呼唤它或者指望用它来拯救明朝都是天方夜谭。田亩计量、户口统计、离任审计、钱粮征收都没有离开过数字,但在处处是潜规则的制度格局中,这些数据不过体现了需求者和提供者的意愿和利益,它们掩盖的东西比揭示的还要多。这样的历史并不陌生,甚至现在都是。
我看来,这个沸点其实是“纳什均衡”。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学中最大的发现就是纳什均衡,可以说重新定义了经济学,在之前,经济学里主流思想都是“理性人假说”,但是问题很大,开头就说了。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策略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一个人的选择,你不能用理性不理性,正不正确,道德不道德来定义他,但是可以用经济不经济来定义他。长期做出不经济的选择的人在博弈体系中只有一个结果---被淘汰。
红楼梦里有一段讲贾雨村新官上任的故事,刚上任遇到了土豪子弟薛藩打死了小业主冯渊,还抢他的丫头的案子。一开始贾雨村义愤填膺,想声张正义。随后就被他衙门里的门子教育了----“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说着拿出一张抄好的护官符来,上边就有薛家。”门子让他放了薛藩,也可以给他的恩人贾家一个人情。后面一段对话很有趣:
“贾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
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接下来的事就不用说了。
这是典型的“纳什均衡”的例子。新官,草民,土豪和朝廷,这四者形成一种博弈关系。在当时那个社会的制度下。当这种博弈形成了“纳什均衡”,当其他人没有改变“策略时”,新官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堕落。才能继续当官,否则被淘汰掉。然后换上新人,继续形成“纳什均衡”。
以为只有曹雪芹的清朝是这样吗,曹雪芹和朱元璋相隔约四百年。但是这个世界没有变化。朱元璋开始就认识到新官堕落的问题,他喜欢警告新上任的官员要当心那些胥吏,不要让胥吏支配决策。再来看贾雨村的故事,朱元璋简直就像是在对症下药。但是单单这样打破不了这个“纳什均衡”。要坚持原则吗?不但不能报效朝廷,自身也难保。轻则丢官爵,弄不好还会丢性命。可要三思。
还有个故事,我最近看春秋看到的,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我极简单地说一下。就是晏子开始关死后门,不贿赂任何人,把池塘的鱼都造福穷人。然后被小人进谗,被齐景公痛批。之后上下打点,大走后门,加大赋税导致民不聊生,反而被齐景公表扬。之后官场便形成了这种潜规则。
这个简单故事的要点我觉得构成了千年不变的制度变迁模型。读读中国历史,这类制度变迁总是在人们的眼前晃来晃去,直到现在都很熟悉。这种制度变迁就是一种“纳什不均衡”状态走向“纳什均衡”的状态。
“纳什均衡”这个定律我不是要讲它是为官堕落的原因,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事都与这有关,制度永远无法让世界走在所谓正确的道路上,社会是人与人的博弈,唯一的道路就是在博弈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纳什均衡”,直到一个新的阶级新的利益团体出现,这个状态再进行重新洗牌。
我听说《飘》在选角的时候,有知名女演员把自己脱光了放在在大箱子里快递到导演家,导演打开箱子,她就从优雅的站起来说:“我就是你心目中的斯嘉丽”。
女主角在演技,外貌名气方面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导演不睡女明星,不但不经济不合理,而且会被人怀疑阳痿。面对这种场景,就算发生了什么,不能说导演不道德,也不能说女演员是被逼的,实际上他们都只是选择了符合纳什均衡的策略组合,在那个年代,不想被导演睡还想成为一线明星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在市场成熟了,导演也不再单独拥有选角用人的决定权了。那难道现在就没有新的潜规则了吗。当然肯定有,这就是重新洗牌的过程。
题目是三千年读史,例子非常非常多,但是我不一一写下去了,包括崇祯的死局,王莽人格的矛盾等等等。都是这个原因。
(内心ps:在读到“纳什均衡”理论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应该没有第二个人能把这条经济学理论和历史结合在一起吧,而其实我只是想好好研究股票的博弈原理不知不觉就想了这么多。又活在全世界我最孤独我最刁的幻觉中了。)
-----------------------------------------------------------
累了,先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