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员应如何应对搜索算法调整,三点钟的时候,没等人去叫,阿北自己出现在了会议室的门口。从这点看,他还是保持着一个技术人员的习惯,而不像一个CEO。
不知道为什么,技术出身的阿北,别人谈起来却每每提到说他的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把他描绘成一个文艺青年,把豆瓣描绘成一个文艺青年聚集地。
文艺也可能是来自商业世界的委婉评语:这家成立十年,拥有过亿用户的网站,一直没有盈利。人们认为豆瓣已经慢了,老了,甚至被移动互联网抛弃了。
阿北说,豆瓣做过尝试,犯过错误,现在找到了新方向。
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豆瓣正式上线了豆瓣APP2.0,豆瓣的新口号是汇集一亿人的生活趣味。如果按照人们对互联网公司业务的通俗理解,有些公司是在建立人与信息的连接,有公司建立人与人的连接,有公司建立人与知识连接,那么豆瓣2.0就宣告了人与兴趣的连接。而兴趣的范畴,除了书籍、电影之外,还有家居、时尚等更生活化的标签。豆瓣希望这项服务将是面对大众的。
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是花了近三年时间,豆瓣才得到这个结论。阿北心态说不上平和:一方面失焦的豆瓣在移动互联网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聚焦点;另外一方面,他说自己有时离产品太近,只是个产品经理角色,有时又离产品太远,只是个管理者角色。这两个角色都无助于他更快找到豆瓣的新方向。
豆瓣最初的移动化,选择的APP矩阵形式。将豆瓣阅读、豆瓣电影、一刻等所有功能都以独立APP分散形式呈现。之后豆瓣在移动端的活跃度和用户增长都陷入低潮。
阿北承认采用矩阵形式主要原因是出于思维惯性。PC上的豆瓣曾经做过一次大的改版。将电影、图书、小组等多个子栏目放到了网页顶端通栏。豆瓣希望在平台上,各个项目能够作为产品线纵深发展。从架构上各个产品线也是相对独立的管理。
这时赶上移动互联网浪潮。
“当时因为豆瓣在PC的规模足够大,每个月就做到1亿多的访问量,所以内部认为在这些方向上可以做很深入的延伸。这样的思路有很强的惯性,其实不是一下能刹住。大家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豆瓣平台上可以有多个方向组成个组合。所以我们选了认为最合理也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多个APP。这是一种以往思路的惯性思考,很难一下刹住去考虑移动互联网有什么不同。另外,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认知不够,只是认为手机屏幕变小,所以最好是简单直接的应用,单一功能。”
移动互联网与PC有巨大不同。APP更加封闭,缺少平台的豆瓣用户不会在不同应用之间跳转。豆瓣应用的打开率低于预期。
在豆瓣APP1.0发布时,阿北在博客中这样反思:“到了今天,每个人手机上面临成千上万个APP选择的时候,有用但打开次数不多的APP成了所有人装或者不装的纠结。不被打开的体验其实是最差的体验。”
同时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豆瓣在垂直方向上的某些深入探索也并未顺利发展。豆瓣曾经一段时间做了豆瓣电影票,想将其发展为一个商业模式。但是很快它就发现,BAT以及美团,那些资本怪兽入场,不计成本的投入。“电影票对这些公司只是模式的一部分,他们不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赚钱,只是入口,我们要拿来作为商业模式,这中间的利润空间就非常低。”
换言之,基本上作为商业化的路径被“非竞争的竞争”给堵死了。
当旗下分散的APP上用户量难以保持PC端的增长速度时,阿北开始考虑哪里出了问题,他想重新聚焦。
产品线独立后再考虑聚焦,对于豆瓣显得很困难。“方向呢?当时看起来,聚焦在电影或者小组,看起来都不太对,这是很长时间都没考虑清楚的问题。”
用了一年的时间,豆瓣在内部做了很多创新的尝试。红桃九和达罗就是那个时期的产品。“当时的思路是完全和之前没有任何关系的新产品,希望它成为新的聚焦点,之前的所有资源都能够来帮助到它。这有点像微信的方式。”但很快阿北就意识到,微信是个特例,不是普遍可以参照的。
“我们的确是慢慢才意识到,产品要有一个新整合的定位。这个定位就是兴趣,靠兴趣把事情整合起来。”
在近两年BAT对于中型公司的收割战中,豆瓣是极少数没有被收入囊中的公司之一。阿北显然对这家公司还有极大的信心。这位中国做产品最好的人之一,你可以听听他有关新产品的思考:
产品形式:豆列现在是最基本的单位。把多个APP怎么有效的放到一个APP里?如果只是简单改一改,那是拼凑,不是整合。产品会变得很复杂。所以现在一边放,一边还要简化和重构。
豆列的意义在于是统一的用法。登陆后能找到合适的内容和后面的人。而不是像原来在不同的服务里面,如果你用影评但是不用小组;或者别人写日记,只能作为你的广播用户才能知道,信息不容易被发现。这是之前的问题。
豆列是发现和重新组织。每个人发现一个好东西,然后把它再组织起来。创作的源头可以在豆瓣,或者在其他地方。这是最大的不同。
有关社交的思考:豆瓣一直有社交基因。而且豆瓣上面人跟人互动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媒体,我们的内容都是用户产生的,用户为什么要产生内容呢?其实他背后都是一些社交的原因跟动力,驱动力其实是社会化的作用。豆瓣是个社会化平台,连接同一兴趣下的人。
豆列能让更多人能参与到发现中,跟社会化的用法一起拉近人的距离,完成社交。比如我发现一个东西,马上把结果放到豆列里,如果别人是在关注我的话,就可以得到这部分信息,发现和社交是统一的。
陌陌的竞争:首先刷附近的人,尤其是异性,这个驱动力很强,但我们认为发现附近的人,严格说算个工具用法,还不是兴趣社交,他的群组更多是线下要见面,这是核心,豆瓣还是要基于兴趣,用法不同。
目前没有发现用户有特别的重合,我想即使有重合,这对用户来说也是两种维度的社交。
关于成立子公司:豆瓣音乐、阅读这两个项目都有了明确愿景。阅读的愿景可能是电子书、自出版等这些东西,这个愿景对我们也是非常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公司状态下,很多事情你就要考虑说要做到什么程度呢,当它需要全力去推动的时候,要不要往下做呢。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重新考虑项目方向时,觉得这个事情可能就必须是要一个公司,才能倾尽全力去做这件事情。
阿尔法城的失败:阿尔法城是个虚拟社区,但是用户进入的成本很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沉浸。但我们又不想做成游戏,如果用一个很强的世界观,通过游戏的机制,也许是有可能的。但游戏是有周期,我们希望是社区不是游戏。
关于速度: “因为兴趣并不是个强需求。你看到觉得好,不看也不会产生强烈愿望要去看或者怎么样。它的难度在这儿,所以可能摸索会漫长一点,但它从价值和规模上都是巨大的。
移动端用户数:豆瓣现在有PC端、手机浏览器和手机APP三个渠道的用户群,总体来说PC要大于手机浏览器,手机浏览器大于手机APP.这三者是有桥梁的,目前我们希望是把这几个做好,再考虑其他渠道。
关于盈利:豆瓣过去一年两个季度亏损,两个季度持平。这问题虽然不是我们眼下关注的重点,但是我们也觉得一家公司有健康的现金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现在的现金流是健康的。我们希望2015年是能够全年持平的。前提是2015年不做大规模市场投入。但这个很难说,也许下半年是要做市场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