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里这几天一直在想着怎么解决软件编辑问题。
连续看了一段时间的漫画,偶然间感触到:当赋予作品中角色相当多的细节处理之后,这个角色变显得有灵魂。就像是参考了一个真实的人。细节处理的越多,这个角色就显得更独立,成型。
不对,是对一个作品进行精心雕琢,反复打造,这个作品就显得有灵魂,比较动感。
就是有些对正在创作的东西有感情。好像有投入感情在里边。
那种感觉,像是角色本身可以自思考,有点感觉到是创作和角色在互动完成作品。
睡了一觉有点捕捉不到那些感觉了,软件也是一个作品,从一个角度讲,想要做好的话需要里边的东西可以自思考,也就是抽象成一个完整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精心雕琢,反复打造来行程完整的角色,再通过业务任务和角色的配合来完成整个软件。
我天,那种感觉没有完全捕捉出来,偶尔想到了一下没有整理好。
软件也可以有灵魂吗,软件也可以栩栩如生?一个编程、数学逻辑排列出来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和小说、动画一样,里边的角色有自己的情感?对角色的包装要赋予他情感?
工匠精神,对一个作品反复雕琢。从内部看就是对作品有情感,不是在雕琢一个物品,是。。像是完成一个情感的整体抒露。反复雕琢雕琢到角色本身好像都有了思考,那个时候不再是赋予角色任务,而是和角色互动共同完成软件过程。
所以说对角色投入到一定的量就可以让角色给人可以自思考的感觉吗,然后再继续雕琢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角色给人的感觉来指引完成,一部分是对角色的核心思考完成。本来雕刻需要全部都作者去做,现在作品自己完成一部分、作者完成另一部分,只要保证角色情感被持续维护,那么角色自思考就会越来越多。
以往的软件里,都是在对付一个逻辑堆合问题、机器问题。他应该具有某种特别的剧情,能融入人的感情。就算是建筑也可以看出来建造师的感情,看出来建筑的性格,什么样性格的公司和人会选择居住进这个建筑。
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那么多逻辑块、碎片,怎么拼合在一起,即使分区也是想的怎么组装到合适的逻辑块中,对无生命的各种小碎片进行整合。整的头大,碎块太多了,细小的、稍微大块的,样子不一样、大小还不一样,怎么拼都显得无从着手。
没有想过所有的碎块可以有一个情感聚集,有相同属性的碎块不是被分配而是被吸引到同一个情感区域,这种吸引力自动聚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特殊存在的块,整个软件都是块与块之间的互动,每有一个小的碎片进来都会被吸附进相同情感的聚合体中。
软件编辑过程除了可以满足需求之外,也是可以用来抒发情感的?就像一个好的大厦,除了堆积了那么多楼层以外,还有独特风格的设计。就像一个公司,除了提供需要的服务之外,聚合这个公司的是公司文化,对公司文化、行事方式雕琢到一定程度,这个公司便显得有灵魂,这时候不是公司在招人,是有相同认同感的人被吸引到公司来做事。
一个公司的深度,一个软件的内容深度。文化是一个软对接,情感是一个软对接,像是公司可以立体起来,软件可以立体起来。软件内部之间的互动不是逻辑对接,是情感对接,不再是0101的严谨,是充满更多可能性的情感,覆盖更多的逻辑线却不是参照逻辑线进行地设计。一些基本的逻辑线搭起来以后,再有线的建立是角色“块”的自创造,用情感交互,逻辑线便可以有多种选择,而不再是需要一条一条自己建立、贯穿始终。
整个项目并不是要先走通思路线路,是先用线路建立起一个个互动的角色,再通过角色的互动走通项目,掌握对整个项目的思考。由本来的线和线的来回变成线和圆、圆和线的交互传递,充斥一个更协调的立体空间,每一个圆便代表一个球,每一条线代表一条管道。
这些管道和球体的连接不是根据任务线直接进行,是根据任务线和球体角色的互动,间接产生。程序员和程序员之间的连接,在一个大项目里的任务分配中,不是接口,不是固定的接口,是通过所写内容的角色定位,来协调出来一个个相互的配合通道。
一个软件根据模糊的任务线找到一些固定的角色,通过模糊又渐渐稍微清晰的任务线来渐渐确定出角色的模型,这个过程任务线的方式、角色的定位都可以有些变动,直到确定出大体的角色模型、模糊的任务流程,就可以一边填充角色、一边完成任务线。整个软件操控起来就是对球体的累积和信息传递,不用再去造逻辑线,是对球体和通道的调配、互动。
一个人完成的项目,变成多个人完成,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完善机制。本来是一个人在写作品,现在变成了是多个人,每一个人思考一个角色,整个作品里有多个思维释放点,从角色自己散发出来。就像漫画里好像是一个团队在做事,每一个主人翁是有一个人专门对他/她的性格进行设计,具体到每一个细节。而这整个故事还是连接在一起的。
不对啊,这仍是观察角者度里的有灵魂作品,我捕捉到的应该是怎么去写,“看”谁不会啊。
想起来一些小说家,写侦探的,会站在小说角色里去思考故事的进展。有一个主人时可以这么干,多个呢。一些漫画作品也都是一个人写的,里边的角色还是有很丰富的人物个性,一直不怎么理解那些个性怎么浑然天成,随着故事线一起进展。
灵感从生活中捕捉,然后抒发出来。。 以前这样觉得。当自己去做的时候,发现感受和思考混在一起好难编织成故事,靠感受维持动力、靠思考调整细节方向;靠感受知道模糊样子,靠思考雕刻出一些细节。
当思考的时候往往阻碍到感受的进行,感受也需要思考的调控定型,不。感受是模糊的,思考是清晰的轮廓,两者不好搭配,只能把思考沉浸到感受里,轮廓沉浸到模糊里,所有的事情才容易清晰。
它们不是分开的,是相容的。思考消融于感受,模糊的轮廓,勾勒出故事的进行。等所有都贯连起来,再回头行位置调整,。。仍然不对。
作品有自思考,角色有自思考这是很成型的事情,已经都在使用了的编写角度。单有这些成不了一个好作品,它有自己的任务主线、环境渲染,有一个正在进行的世界。是一种特殊的抒情和感悟。好的小说经常“说”,作者也不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笔带动作者,自己写了出来。
经常被评论沉浸了多少生活感悟,本身有思想,通过故事的形式整理抒发出来。软件应该是本身有对业务需求的了解、感悟,通过编程的方式整理出来整个运转环境,内部是一个世界,每一个单位集合起来铺展了业务的进行。 卡的是,对每一个计算机模块的理解。理解不够,使得任务不好实现。
暂时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