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告白:
俨然毕业一年有余了,涉足Java领域两年了。从2012年8月15日开始参加Java培训,我的学生时代就告终了,告终不是心态变老,也不是辍学结业了,而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因为从那一刻我深深喜欢上Java了,那种感觉只有真正喜欢Java软件开发的人能体会到的。常听人说,程序员注定是苦逼的命,软件开发是无比枯燥的,而我要说,程序员虽苦和累,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天都能收获快乐,每天都能保持激情,生活是饱满充实的,还有一句话说的好:累点总比闲着好。年轻人嘛,吃苦真的是福。
一段稍显煽情的自白过后就是一个转行者真情述说了。
真情述说:
说起转行,两个专业的跨度还是比较大的,大学学位证上的专业是“材料成型机控制工程”,而现在我的自我标签是“OO软件设计师(Java)”。大学前两年碌碌无为,我说的碌碌无为是指自己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和方向,按部就班跟着老师学习文化课,高数、线代、盖伦、机原、大物、英语等,这些课程和现在从事的软件开发看着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唯一扯得上关系的是C语言。自己当初对C语言一股热情,让自己能嘚瑟就是期末考试,同学绞尽脑汁背诵代码,精心制作小炒,而我轻松拿下90+然后顺利通过C语言二级。用了一个长句描述这个一点儿彰显自己的意思都木有,要表达的是自己当时露出了对软件的兴趣,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诸如老师讲到指针自己把自己然住了,为期末考试准备复习等,没有继续深入学习下去,最主要的还是自己没有挖掘出自己的兴趣点,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其次是专业氛围缺乏。所以大一大二成绩是相当不错的,运动会也表现突出,加上自己长得也不赖,可谓是一些游戏忍者眼中的“三好学生”了,一些小女生眼中的“高附帅”了。这段有点长,转入下一段。
“三号学生”、“高附帅”的头衔不就久被我毫不留念地摘掉,大三开始讨厌专业课上的那些课程,枯燥乏味,陈词理论,再加上老师无一例外的照本宣科,听下去实在折人阳寿,无奈老师手里掌握的期末考试的生杀大权,所以大三的课堂成了我了心灵之旅了。一到上课,我就挑选了一个稍微靠后有不偏僻的位置坐下,埋头一看就是一节课,那时候看的书主要是中国历史小说还有儒家、道家等洗脑作品,偶尔会有文学名著洗涤灵魂。当时深受农民企业家俞敏洪的鼓舞,但后来结果证明,比起俞敏洪大学博览群书800+,我区区200+勉强占了1/4的比例,加上天资愚钝,消化吸收大打折扣,所以大学看的那些书还是远远不够的。说到看书,常听一些毕业后的哥哥姐姐说起来就后悔大学去图书馆少了,主要表达的是看书太少了,至于后悔,我真心没有感到后悔,不是因为觉得自己看的书多,而是自己在看书的过程经历过思考,明白了很多东西,学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我后来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挖掘出了自己的兴趣点,所以这让我更加不会后悔我大学干的那些“阳光”和“黑暗”事。说起认识自我和兴趣点的挖掘,视线下移1公分看看下一道风景。
“认识自我”是我大学一项浩大的工程,用浩大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说起来这就有源头可依了。
追溯源头:
我生长在一个山清水秀但不富裕的乡村,和其他男娃一样,该有的都有,唯一不同的是我略显瘦小,脑子稍微好使,脑子好使是指在学习上,但生活上我总是被小伙伴忽悠。我伟大的农民父母,起早摸黑供我读书,只盼我哪天能上个重点大学,一来自己后生有路了,二来它们脸上沾光,心里滋润。但是父母这个简单朴素的愿望也没让我的天生贪玩的性格有所收敛,不省心的我引起父母的一贯的打击式教育,这种方式将我带入一个恶性循环,父母越打击我,我越桀骜不驯,因为我手里都会有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去跟他们叫板,而我的成绩单越漂亮,父母越是打击我,所以桀骜不驯的外表下,弱小的心灵其慢慢被自卑扎根,缺乏自信,这也为我后来的成长铺下了绊脚石,但也为我的浩大工程种下了种子,浩大工程从这里开始。
认识自己:
大学来了,台上男童鞋的滔滔不绝的口才,女童鞋婀娜多姿的舞步,让我羡慕不已,这时我弱小的心灵受到的击。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同样是同龄人,我为什么不敢上台去展现自己。工程源于这此心灵撞击后的思考。
一开始我不承认自己是没有勇气和自信去展现自己,而是将自己端着:“我不屑于去表现自己“,逃避的心态是经不起考验的,我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自信这一点慢慢被我揪了出来,”认识自我“在这里开始了,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和痛苦的,但我不能中断,否则我将找不回我该有的自信。
大学前三年,我参加了不少集体的活动,也为集体贡献了不少,因为个人的能力还是自己认可的,团队的合作中我也是很受欢迎的,在这些过程中,也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在一次次嘉奖中寻回一点自信。但是自信这个东西不像往茶壶里装水,倒着倒着了就满了,不倒出来它会一直满着。而自信就像你听了一场励志企业家的演讲,听完激情澎湃,完了就快速降温,如果需要保持温度,需要不断的给自己灌鸡汤、打鸡血了,这些是外在的,远远不够,那怎么办,就需要持续积累自己,让自己内心充满能量的同时还要四肢富有力量。逐渐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慢慢学会面对自己的缺点,很多次因为缺乏自信和勇气错失了锻炼自己的机会,错失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自责和自卑,这样就和我的目标背道而驰了,直到大三开始时候一次机会,在100+人的大教室进行了一次紧张而有激情的演讲之后,让我迈出了第一步,当然台上十分紧张的我讲到激动的时候,观点还是很犀利的,他们下来也给与了我认可,就是这种机会才让我慢慢获取了迈出去的能量,开始为这个工程砌砖、和稀泥。大三这一年,我抓住了多次这样的机会,大到500+人的场合小到30+人的班级,每次演讲我的都能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感觉让我一点一滴找回了之前失去的自信。这是一个良好地开端,需要提一点是,党员转正的几次会议中,我的演讲观点新颖,不拘一格,让会场充满了欢声笑语,给很多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这里弱弱的感谢一下党间接提供的那几次机会。
此时有点厚积薄发的感受了,大学我整个给自己的总结是“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学到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我迷茫了22年但意识时间不到三年的一个问题。“没兴趣”、“虚度光阴”、“没方向”、“没动力”等这些标签我也被贴上过,但是到大四的时候,我的“认识自己“这个工程开始有点起色了。大三结束时有个小插曲,快结束时,期末考试结束,等待去洛阳实习的时间里,我和室友,也是班长,一起倒卖课本,为下一届整理教材,5天时间,我们每人挣了2000+,这5天很辛苦,也是这个过程让我浅浅的体会到了挣钱不容易,想要挣钱,真的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尤其是我这种没有背景乡村酷男。小插曲过后,我们换了新的小区,开始了大四的生活。大四生活是”认识自己“的重要一步,另起一段,风景更纯美。
大四,还是室友,我们班长,一起做了个决定,是外在就业压力或是内在自我奋进的驱动力,我们一起报名参加了培训班,搬到外面合租了一个10平米的单间,白天学习,晚上练习,那段时间,是我大学过的最充实,最快乐的一段时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处于对Java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在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事在我这都是快乐,爱思考的我加上兴趣,对Java技术的掌握进步很快。半年的培训期过了,我们重回学校,这时候心里也有一个疙瘩,自己毕竟是野战军,接触Java才半年,何以跟那些正规军竞争呢,心里还是没谱,寒假了,我干了一件这么大没干过的事,说没干过是因为以前暑假我都是在吃喝玩乐,这次我每天学习12+小时,压力很大,动力也很足。
回来说说这个浩大工程,”认识自己“的地基已经打好了,我深感庆幸,我大学中能够找到我喜欢做的事情,能够认识自己,这让我今后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候,有了参考点和方向,也让我在工作中少了很多的抱怨,将对客观的不满转移到主观的自我修炼上。这里站在工作一年后的时间里,给大学时代的一个总结。
我的结语:
大学,迷茫几乎是所有学生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迷茫产生的无所适从和空虚也是大部分学生经历过的事情,有的人有的人选择了看书学习,有的人选择兼职创业,有的人选择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有的人选择了游戏人生,而有的人什么也不干,在自责和抱怨中度过,其实这也是做了选择。认识自己,四个字说出来就一秒钟,写起来也就2、3秒,但是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做好更不容易。任何道理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你听起来也是这个理,但犹如激情励志演讲,给你的只是一时的激情澎湃,能不能具备这种能量,以及让这种能量成为你的内在爆发力,是完全要自己去积累和积蓄的。大学是人格塑造的一个关键时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的短处,挖掘自己的长处,迈出第一步,即便丢脸,也要迈出去,因为很多人不敢展现自己的原因是怕自己给自己丢脸。至于丢不丢脸,听听那些成功者的谏言:“学生时代,是你犯错的好机会,犯错不会让别人觉得你很丢人,反而会让别人赞扬你的勇气和自信“。其实往往就是自己过不去自己那个心坎,这是缺乏自信导致的,可是自信只有靠自己去找回来,不然永远活在自卑阴影中。所以,缺乏自信的大学生,需要做的是硬着头皮去让自己丢脸,这样只会越丢越有脸。至于兴趣,绝大部分大学生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喜欢挣钱?喜欢美女帅哥?喜欢运动?喜欢研究?喜欢搞关系?等等,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心灵是摇摆不定的,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外在的客观因素干扰,这就导致了抱怨心里、自责心里的产生。另外会担心做这个做不成怎么办,那个做不好我岂不是又浪费时间了,而在纠结中浪费了做这些事情的良好时间和机会,导致了更多的自责和抱怨。所以当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的时候,要大胆去尝试,年轻是经得起折腾的,况且你还在学生时代,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哪天你发现了自己对这个事情真的发自内心的兴趣,然后你或许找到了方向。当然,尝试一些事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影响,回归一点,要不断的认识自己,这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没有放弃思考的一个问题,希望大学里面跟我一样迷茫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献出一句:”食得菜根,可做百事“。
毕业这一年(学生时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