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数据类型为Value型的Transformation算子可以根据RDD变换算子的输入分区与输出分区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输入分区与输出分区一对一型。
2)输入分区与输出分区多对一型。
3)输入分区与输出分区多对多型。
4)输出分区为输入分区子集型。
5)还有一种特殊的输入与输出分区一对一的算子类型:Cache型。Cache算子对RDD分区进行缓存。
1.输入分区与输出分区一对一型
(1)map
将原来RDD的每个数据项通过map中的用户自定义函数f映射转变为一个新的元素。源码中的map算子相当于初始化一个RDD,新RDD叫作MappedRDD(this, sc.clean(f))。
图3-4中的每个方框表示一个RDD分区,左侧的分区经过用户自定义函数f:T->U映射为右侧的新的RDD分区。但是实际只有等到Action算子触发后,这个f函数才会和其他函数在一个Stage中对数据进行运算。V1输入f转换输出V’1。
(2)flatMap
将原来RDD中的每个元素通过函数f转换为新的元素,并将生成的RDD的每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为一个集合。内部创建 FlatMappedRDD(this, sc.clean(f))。
图3-5中小方框表示RDD的一个分区,对分区进行flatMap函数操作,flatMap中传入的函数为f:T->U,T和U可以是任意的数据类型。将分区中的数据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f转换为新的数据。外部大方框可以认为是一个RDD分区,小方框代表一个集合。V1、V2、V3在一个集合作为RDD的一个数据项,转换为V’1、V’2、V’3后,将结合拆散,形成为RDD中的数据项。
(3)mapPartitions
mapPartitions函数获取到每个分区的迭代器,在函数中通过这个分区整体的迭代器对整个分区的元素进行操作。内部实现是生成MapPartitionsRDD。图3-6中的方框代表一个RDD分区。
图3-6中,用户通过函数f (iter )=>iter.filter(_>=3)对分区中的所有数据进行过滤,>=3的数据保留。一个方块代表一个RDD分区,含有1、2、3的分区过滤只剩下元素3。
(4)glom
glom函数将每个分区形成一个数组,内部实现是返回的GlommedRDD。图3-7中的每个方框代表一个RDD分区。
图3-7中的方框代表一个分区。该图表示含有V1、V2、V3的分区通过函数glom形成一个数组Array[(V1),(V2),(V3)]。
2.输入分区与输出分区多对一型
(1)union
使用union函数时需要保证两个RDD元素的数据类型相同,返回的RDD数据类型和被合并的RDD元素数据类型相同,并不进行去重操作,保存所有元素。如果想去重,可以使用distinct()。++符号相当于uion函数操作。
图3-8中左侧的大方框代表两个RDD,大方框内的小方框代表RDD的分区。右侧大方框代表合并后的RDD,大方框内的小方框代表分区。含有V1,V2…U4的RDD和含有V1,V8…U8的RDD合并所有元素形成一个RDD。V1、V1、V2、V8形成一个分区,其他元素同理进行合并。
(2)cartesian
对两个RDD内的所有元素进行笛卡尔积操作。操作后,内部实现返回CartesianRDD。图3-9中左侧的大方框代表两个RDD,大方框内的小方框代表RDD的分区。右侧大方框代表合并后的RDD,大方框内的小方框代表分区。
图3-9中的大方框代表RDD,大方框中的小方框代表RDD分区。例如,V1和另一个RDD中的W1、W2、Q5进行笛卡尔积运算形成(V1,W1)、(V1,W2)、(V1,Q5)。
3.输入分区与输出分区多对多型
groupBy:将元素通过函数生成相应的Key,数据就转化为Key-Value 格式,之后将Key相同的元素分为一组。
函数实现如下。
①sc.clean( )函数将用户函数预处理:
val cleanF = sc.clean(f)
②对数据map进行函数操作,最后再对groupByKey进行分组操作。
this.map(t => (cleanF(t), t)).groupByKey(p)
其中,p中确定了分区个数和分区函数,也就决定了并行化的程度。图3-10中的方框代表RDD分区。
图3-10中的方框代表一个RDD分区,相同key的元素合并到一个组。例如,V1,V2合并为一个Key-Value对,其中key为“V”,Value为“V1,V2”,形成V,Seq(V1,V2)。
4.输出分区为输入分区子集型
(1)filter
filter的功能是对元素进行过滤,对每个元素应用f函数,返回值为true的元素在RDD中保留,返回为false的将过滤掉。内部实现相当于生成FilteredRDD(this,sc.clean(f))。
下面代码为函数的本质实现。
def filter(f:T=>Boolean):RDD[T]=new FilteredRDD(this,sc.clean(f))
图3-11中的每个方框代表一个RDD分区。T可以是任意的类型。通过用户自定义的过滤函数f,对每个数据项进行操作,将满足条件,返回结果为true的数据项保留。例如,过滤掉V2、V3保留了V1,将区分命名为V1‘。
(2)distinct
distinct将RDD中的元素进行去重操作。图3-12中的方框代表RDD分区。
图3-12中的每个方框代表一个分区,通过distinct函数,将数据去重。例如,重复数据V1、V1去重后只保留一份V1。
(3)subtract
subtract相当于进行集合的差操作,RDD 1去除RDD 1和RDD 2交集中的所有元素。
图3-13中左侧的大方框代表两个RDD,大方框内的小方框代表RDD的分区。右侧大方框代表合并后的RDD,大方框内的小方框代表分区。V1在两个RDD中均有,根据差集运算规则,新RDD不保留,V2在第一个RDD有,第二个RDD没有,则在新RDD元素中包含V2。
(4)sample
sample将RDD这个集合内的元素进行采样,获取所有元素的子集。用户可以设定是否有放回的抽样、百分比、随机种子,进而决定采样方式。
内部实现是生成SampledRDD(withReplacement, fraction, seed)。
函数参数设置如下。
withReplacement=true,表示有放回的抽样;
withReplacement=false,表示无放回的抽样。
图3-14中的每个方框是一个RDD分区。通过sample函数,采样50%的数据。V1、V2、U1、U2、U3、U4采样出数据V1和U1、U2,形成新的RDD。
(5)takeSample
takeSample()函数和上面的sample函数是一个原理,但是不使用相对比例采样,而是按设定的采样个数进行采样,同时返回结果不再是RDD,而是相当于对采样后的数据进行Collect(),返回结果的集合为单机的数组。
图3-15中左侧的方框代表分布式的各个节点上的分区,右侧方框代表单机上返回的结果数组。通过takeSample对数据采样,设置为采样一份数据,返回结果为V1。
5.Cache型
(1)cache
cache将RDD元素从磁盘缓存到内存,相当于persist(MEMORY_ONLY)函数的功能。图3-14中的方框代表RDD分区。
图3-16中的每个方框代表一个RDD分区,左侧相当于数据分区都存储在磁盘,通过cache算子将数据缓存在内存。
(2)persist
persist函数对RDD进行缓存操作。数据缓存在哪里由StorageLevel枚举类型确定。有以下几种类型的组合(见图3-15),DISK代表磁盘,MEMORY代表内存,SER代表数据是否进行序列化存储。
下面为函数定义,StorageLevel是枚举类型,代表存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图3-17按需选择。
persist(newLevel: StorageLevel)
图3-17中列出persist函数可以缓存的模式。例如,MEMORY_AND_DISK_SER代表数据可以存储在内存和磁盘,并且以序列化的方式存储。其他同理。
图3-18中的方框代表RDD分区。disk代表存储在磁盘,mem代表存储在内存。数据最初全部存储在磁盘,通过persist(MEMORY_AND_DISK)将数据缓存到内存,但是有的分区无法容纳在内存,例如:图3-18中将含有V1,V2,V3的RDD存储到磁盘,将含有U1,U2的RDD仍旧存储在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