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Java集合就是一个容器。面向对象语言对事物的体现都是以对象的形式存在,所以为了方便对多个对象的操作,就对对象进行存储,集合就是存储对象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集合只用于存储对象,集合长度是可变的,集合可以存储不同类型的对象。如果往集合里存放基本数据类型,在存取过程中会有个自动装箱和拆箱。
因为容器中数据结构不同,容器有很多种。不断地将共性功能向上抽取,形成了集合体系,称之为集合框架。
集合框架的顶层就称之为Collection接口。所有的集合类都位于java.util包下,查阅API可以得到如下体系结构。在使用一个体系时,原则:参阅顶层内容。建立底层对象。
集合和数组的区别:
1:数组是固定长度的;集合可变长度的。
2:数组可以存储基本数据类型,也可以存储引用数据类型;集合只能存储引用数据类型。
3:数组存储的元素必须是同一个数据类型;集合存储的对象可以是不同数据类型。
------------------------------------------------------------------------------------------------------------------------------------
Collection<E>接口
Collection:单列集合
|--List:有序(元素存入集合的顺序和取出的顺序一致),元素都有索引,允许重复元素。
|--Set:无序(存入和取出顺序有可能不一致),不允许重复元素,必须保证元素的唯一性。
java.util.Collection接口中的共性方法有(抽象方法):
1.添加:
boolean add(Object obj):一次添加一个。
boolean addAll(Collection c):将指定容器中的所有元素添加。
2.删除:
void clear():将集合中的元素全删除,清空集合。
boolean remove(Object o):删除集合中指定的对象。注意:删除成功,集合的长度会改变。
boolean removeAll(Collection c):删除部分元素。部分元素和传入Collection一致.
boolean removeIf(Predicate<? super E> filter) 删除删除满足给定谓词的这个集合的所有元素。
3.取交集:
boolean retainAll(Collection c):对当前集合中保留和指定集合中的相同的元素。
如果两个集合元素相同,返回false;如果retainAll修改了当前集合,返回true。
4.获取长度:
int size():集合中有几个元素。
5.判断:
boolean isEmpty():集合中是否有元素。
boolean contains(Object o):集合中是否包含指定元素。
boolean containsAll(Collection c)集合中是否包含指定的多个元素。
6.将集合转成数组。
Object[] toArray()
<T> T[] toArray(T[] t)
7.取出集合元素。
Iterator iterator():获取集合中元素上迭代功能的迭代器对象。
=========================================================================
Iterator<E>接口
java.util.Iterator接口是一个对 collection 进行迭代的迭代器,作用是取出集合中的元素。
Iterator iterator():获取集合中元素上迭代功能的迭代器对象。
迭代:取出元素的一种方式。有没有啊?有!取一个。还有没有啊?有!取一个。还有没有啊?没有。算了。
迭代器:具备着迭代功能的对象。迭代器对象不需要new。直接通过 iterator()方法获取即可。
迭代器是取出Collection集合中元素的公共方法。
每一个集合都有自己的数据结构,都有特定的取出自己内部元素的方式。为了便于操作所有的容器,取出元素,将容器内部的取出方式按照一个统一的规则向外提供,这个规则就是Iterator接口。
也就说,只要通过该接口就可以取出Collection集合中的元素,至于每一个具体的容器依据自己的数据结构,如何实现的具体取出细节,这个不用关心,这样就降低了取出元素和具体集合的耦合性。
Iterator it = coll.iterator();//获取容器中的迭代器对象,至于这个对象是是什么不重要。这对象肯定符合一个规则Iterator接口。
---------------------
作者:李春春_
来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zhongkelee/article/details/46801449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博文链接!
原文:https://blog.csdn.net/zhongkelee/article/details/46801449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hich24/p/1038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