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协议黏包问题的解决方式

# 出现黏包的场景
  # 连续send两个小数据
  # 两个recv,第一个recv特别小
# 本质上:你不知道到底要接受多大的数据

# 解决
# 首先:发送一下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大
# 再按照数据的长度接收数据

#这种解决方式的好处:

  #确定了我到底要接收多大的数据
  #在文件中配置一个配置项:就是每一次recv的大小 buffer=4096
  # 当我们要发送大数据的时候,要明确的告诉接收方要发送多大的数据,以便接收方能够
  # 准确的接收到所有的数据
  # 多在文件的传输过程中
  # 大文件的传输一定是按照字节读,每一次读固定的字节
# 服务端:一边读,一边传 ---------------------- 接收端:一边收,一边写
# send这个大文件之前,40000个字节,send(4096) 40000-4096-4096... -->0以此类推,一点点传
# recv这个大文件之前,recv 40000字节,recv(4096) 40000-4096-4096 -->0以此类推,一点点接

#但是为了不让你发送的数据大小也遇到黏包问题,在此引入struct模块

#以shell命令为例

import struct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8080))
sk.listen(0)

conn,addr = sk.accept()
while True:
    cmd = input(‘>>>‘)
    if cmd == ‘q‘:
        conn.send(b‘q‘)
        break
    conn.send(cmd.encode(‘gbk‘))
    num = conn.recv(4)
    num = struct.unpack(‘i‘,num)[0]
    res = conn.recv(int(num)).decode(‘gbk‘)
    print(res)
conn.close()
sk.close()

server

import socket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struct
sk = socket.socket()
sk.connect((‘127.0.0.1‘,8080))

while True:
    cmd = sk.recv(1024).decode(‘gbk‘)
    if cmd == ‘q‘:
        break
    res = subprocess.Popen(cmd,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
    std_out = res.stdout.read()
    std_err = res.stderr.read()
    len_num = len(std_err)+len(std_out)
    num_by = struct.pack(‘i‘,len_num)
    sk.send(num_by)
    sk.send(std_out)
    sk.send(std_err)
sk.close()

client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r-Feng/p/10886337.html

时间: 2024-10-10 01:56:09

tcp协议黏包问题的解决方式的相关文章

tcp协议粘包问题

粘包问题是tcp协议流式传输数据的方式导致的 举例: from socket import * clien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 8081)) # 通信循环 while True: cmd=input('>>: ').strip() if len(cmd) == 0:continue client.send(cmd.encode('utf-8')) cmd_res=client.recv(102

python 基于tcp协议的文件传输3_解决粘包问题

server import jsonimport structimport socket# 接收sk = socket.socket()sk.bind(('127.0.0.1',9001))sk.listen() conn,_ =sk.accept()msg_len = conn.recv(4)dic_len = struct.unpack('i',msg_len)[0]msg = conn.recv(dic_len).decode('utf-8')msg = json.loads(msg) w

python3 tcp的粘包现象和解决办法

服务器端 import socket sk = 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 6666)) sk.listen() conn, address = sk.accept() def my_send(msg): bs = msg.encode("utf-8") len_str = format(len(bs), "04d") # 定长4位 conn.send(len_str.encode("ut

黏包-黏包的成因、解决方式及struct模块初识、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黏包: 同时执行多条命令之后,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只有一部分,在执行其他命令的时候又接收到之前执行的另外一部分结果,这种显现就是黏包. 只有TCP协议中才会产生黏包,UDP协议中不会有黏包(udp协议中数据会直接丢失,俗称丢包) #面试 #首先只有在TCP协议中才有黏包现象,是因为TCP协议是面向流的协议, #在发送的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还有缓存机制来避免数据丢失 #因此在连续发送小数据的时候,以及接收大小不符的时候,都容易产生黏包现象 #本质是不知道客户端发送的数据长度 面试中解释黏包 #连续send

python tcp黏包和解决方法

一.TCP协议 粘包现象 和解决方案 黏包现象让我们基于tcp先制作一个远程执行命令的程序(命令ls -l ; lllllll ; pwd)执行远程命令的模块 需要用到模块subprocess subprocess通过子进程来执行外部指令,并通过input/output/error管道,获取子进程的执行的返回信息. 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s', #系统指令 shell=True, #固定 stdout=subprocess

TCP/IP协议数据包文件PCAP分析器

一.设计原理 1.PCAP文件构成 参考http://blog.csdn.net/gulu_gulu_jp/article/details/50494909 PCAP文件由一个PCAP文件头和多个PCAP数据包组成,PCAP数据又由数据包头和数据包内容组成.数据包内容才是我们将要进行分析还原的TCP/IP协议数据.PCAP总体结构如图 11所示: 图 11 PCAP文件总体结构 以TCP协议为例,详细解析PCAP文件格式.PCAP前24个字节为文件头,包含了文件信息,其结构如图 11所示.接着1

如何理解TCP协议是无边界的,以及粘包?

更新记录 时间 版本修改 2020年4月2日 初稿 我们从经典的计算机科学丛书上阅到的知识,都说:TCP协议是没有消息边界的.但是这个要怎么理解呢?在我没有接触底层的套接字相关逻辑时.我对此也没有特别的了解.直到阅读了套接字的相关逻辑源码,才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TCP的发包和我们业务层所发出的协议数据是不一定吻合的.也就是说,我们发的数据库可能会被分拆成不同的包.然后再和别的协议(这里当然是只发往同一个端口)的数据封装同一个TCP包体. 因此.对于我们业务网络层而言,我们需要在一个TCP包体里面

铁乐学Python_Day34_Socket模块2和黏包现象

铁乐学Python_Day34_Socket模块2和黏包现象 套接字 套接字是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它体现了C/S结构中"通信端点"的概念. 在任何类型的通信开始之前,网络应用程序必須创建套接字. 可以将它们比作成电话插孔,没有它将无法进行通信. 套接字最初是为同一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所创建,使得主机上运行的一个程序(又名一个进程)与另一个运行的程序进行通信. 这就是所谓的进程间通信(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 IPC). 有两种类型的套接字:基于文件的和面向网

网络编程-----黏包问题

一,黏包现象 我们通过一段简单程序来看看黏包现象: import socket sk=socket.socket() sk.bind(('127.0.0.1',8090)) sk.listen() conn,addr=sk.accept() while True: cmd=input(">>>") if cmd=='q': conn.send(b'q') break conn.send(cmd.encode('gbk')) res=conn.recv(1024).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