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little endian(小端)”和“big endian(大端)”出自Jonathan Swift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bels)一书,其中交战的两个派别无法就应该从哪一端(小端还是大端)打开一个半熟的鸡蛋打成一致。就像鸡蛋的问题一样,选择何种字节顺序没有技术上的理由,因此争论沦为关于社会政治论题的争论。
一下是Jonathan Swift在1726年关于大小端之争历史的描述:
“......下面要告诉你的是,Lilliput和Blefuscu这两大强国在过去36个月里一直在苦战。战争开始是由于以下的原因:我们大家都认为,吃鸡蛋前,原始的方法是打破鸡蛋较大的一端,可是当今皇帝的祖父小时候吃鸡蛋,一次按古法打鸡蛋是碰巧将一个手指弄破了,因此他的父亲,当时的皇帝,就下了一道敕令,命令全体臣民吃鸡蛋时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违令者重罚。老百姓们对这项命令极为反感。历史告诉我们,由此曾发生过六次叛乱,其中一个皇帝送了命,另一个丢了王位。这些叛乱大多都是由Blefuscu的国王大臣们煽动起来的。叛乱平息后,流亡的人总是逃到那个帝国去寻救避难。据估计,先后几次有11000人情愿受死也不肯去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关于这一争端,曾出版过几百本大部著作,不过大端派的书一直是受禁的,法律也规定该派的任何人不得做官。”(此段译文摘自网上蒋剑锋译的 《格列佛游记》第一卷第4章。)
在他那个时代,Swift是在讽刺英国(Lilliput)和法国(Blefuscu)之间的持续的冲突。Danny Cohen,一位网络协议的早期开创者,第一次使用这两个术语来指代字节顺序,后来这个术语被广泛接纳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risk/p/1161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