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有力的知乎

一线名校和普通本科学校有本质区别吗?

就大陆来说,清华之类的一线名校和普通本科是否有本质区别(注意是教育的本质,您也可以先给出您定义的教育的本质)?不能参杂学校的名声对找工作的影响,或者个人名誉的影响。可能我问的比较广泛,您也可以给出对目前本科教育的看法。

Chris Xia专业批量生产闪光弹与心灵敌敌畏。

怎么说呢。 本科不是在内地上的,本来没什么发言权的。 但是吧……这事儿……你得这么看。
我初中大概是帝都top 20,当然以其“学风不正”而极为出名。初中很多同班同学,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面熟了,因为是一起打竞赛出身,北京市各个培训学校天天见。我们那个学校当时的高中班有传说中的全班保送级的全国理科实验班(现在好像取消了),实验班去top 2的光是保送和自主招生加一块儿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你要是说高考你去个人大都不好意思抬头。 那时候我们初中给我的印象就是:好的大学似乎应该是我们初中这样。老师上课照着大纲讲是没错,但是留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的空间。我们语文老师甚至鼓励我们写诗写小说,政治老师上课念完课本之后跟我们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英语老师直接推荐我们看原著;其实我们最下狠心的是数学,只不过我数学太烂加上跟老师关系不好,都选择性遗忘了,我们班当时数学竞赛搞得如火如荼,我就在旁边干看着然后写我的小说——没人说什么,写完了他们还管我要了看呢。 我大概初二的时候就跟着师兄们(没有师姐)一起练OI,他们用C我们用Pascal,一帮十四到十六岁的小孩跑到不是北大就是同济的POJ上刷题(因为年代太久远实在想不起来了),跟本科生比AC数量,高中组里AC数量超过本科生的都有。我初二初三两次过了NOIP的笔试,但是因为算法实在太坑爹所以上机太弱总是进不了北京市队。初二下学期的时候,几个好基友组了个团找老师来培训物理竞赛,每周五晚上两个小时的课,费用大家平摊。全都是实验班的同学,一个教室里二十多个人。后来到了初三冲刺的时候我和其他三个朋友一合计专门又找了另外一个老师来培训,最后我们四个人里面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我没拿奖,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当然也是背景问题,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除了是竞赛进来的以外,家里的背景也都跟大学有关,P大的教授中科院的工程院的研究员不在少数,除此之外,还有帝都其他院校的教授、某些高精尖研究院的研究员,甚至是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在别的学校有人连英语都鼓捣不清的时候,我们班已经有人已经开始往德语和日语进发了;新华书店当时满柜台摆的都是《那小子真帅》《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我们班的大众读物是《醒世恒言》《红楼梦》。高中时我离开那个学校了,但是和同学们定期聚会,也互相发最近的写作习作,我看着我的同学开始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译,开始打各式各样的竞赛,开始买大学课本准备熟悉专业,开始跟着家里进实验室参观,开始看莎士比亚的原著,开始慢慢背GRE,然后他们什么都不耽误,该高考的高考,该SAT的SAT。在他们看来,这些不是装逼,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高中是个“不以成绩出名”的重点学校;每年去top 2的两只手大概能数出来,各大学校保送和自主招生都不给我们学校名额,因为我们学校并不以成绩出名,没谁需要保送和自主招生的——甚至P大在我校开招生会的时候,我妈去替我问(我当时忙别的),结果被P大招办的人甩了一脸说“你家孩子什么成绩就想上北大”。别问我到底怎么考过去的,这是我人生的痛之一。我到高中之后,大概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去适应这个学校。当然,一开始除了万恶的食堂和午间不许出门规则以外,我还是没有什么特别不适应的。 老师自然很用心;如果说我们高中只能挑出来一项好处,那么就是老师的教学很清楚并且太尽职尽责了,他们把每个点掰开揉碎了,生怕你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但是除此之外,除非你是优秀到让老师觉得“卧槽你真的太牛逼了我一定要把我会的全部教给你”的人,否则基本上什么都不会多讲,因为让学生们完全明白自己讲的什么并且在高考里能应用到已经让他们足够心力交瘁了。我高二第一学期才过了一个月,就跟我的生物老师说“我要去参加春季的生物会考”,他问我“这么早,你准备来得及吗”,我的回答是“我初二的时候这些东西就全会了,考出来不是优我吃桌子”。 但是老师好并没什么特别大的用处。入学之后,很快我就发现我的同学在下课的话题基本上是季节性波动的——夏天的时候是超女,冬天的时候是芒果台的电视剧,当时《又见一帘幽梦》播得火的时候,我感觉我们班是个人都在看,甚至有人不写作业的原因是“昨晚上追一帘幽梦来着”。当然,像初中一样,也会有人把闲书带到学校里来,我也依然默默看着我的法语教程,但是高二的一天我同桌(男,特地要说,男)突然跟我说,“夏,你看没看过《泡沫之夏》?我之前看过她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都感动哭了。”我当时忍住了没把我手上的词典拍他脑袋上去。上课的时候,打瞌睡的也有,偷偷玩手机的也有,下课了文科班女生打作一团骂作一团是常事,有些妹子贤德淡藤每天就想着放学后如何去对方的博客上骂街。在他们看来,这些不是浪费时间,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然我就不说他们到了高三是怎么后悔自己高二没听课的了。 我们那级出了我们高中有史以来第一个以NOIP保送的学生,以及几个理科奖的全国赛省区一等奖(够保送资格),外加一个奇形怪状爬着的我。我们老师当时说,“你们几个人简直可以在校史上浓墨重彩地记一笔功了”——但是当时我想的是,这在我的初中,可是家常便饭,真正的家常便饭。
这可还是中学。 这可还是帝都的中学。 这两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就差着当年帝都中考的20分,比高考的分差低多了。 更何况这还是老师要强制管着你学习的时代。 你放到大学里——没有老师管,你爱怎么玩怎么玩,每天泡图书馆扎实验室听公开课跟所有老师混脸熟抢交换名额去国外骗推荐信考GRE刷托福无所谓,随便翘课宅宿舍里打游戏去夜店找富二代混白天躲在宿舍里睡觉一周换一个男朋友达成百人斩也无所谓,没人逼着你,你想怎么过就怎么过——然后你跟我说没差距? 差距大了去了。
更何况,你在“一线名校”里,面对的是我的初中同学;在“一本普通院校”里,面对的是我的高中同学。你觉得就我刚才描述的那些环境,哪些人会更有社会目前认可的好的前途,哪些人会更让你有压力,哪些人会催得你也更想去拼个所谓好的前途? 别着急,用膝盖想。
就算是离开了高中,到了大学,甚至到了别的环境里,也都是一样的。 一线的环境里,是你不走整个洪流也会推着你走;普通的环境里,是你想走就得扒开你面前站着不动的人再走。 你都可以走,只是走的速度快慢,自己用的心思,还是有差别的。
————我是收尾的分割线———— 本科的时候,因为个人原因,一直和P大很多人混得很近。其间偶尔能遇见几个奇葩,但也不乏像我初中同学那样让我眼睛一亮的人,以至于我的所有ex和男友都是P大的因为实在是太和他们的人谈得来了。我一直跟别的朋友说我的大学生活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在P大,另一部分是在我自己的大学;我自己的大学教会了我专业知识和如何在陌生环境里生存的技巧,而P大的朋友们教会了我如何理智地论辩、批判地看待事物,以及“想和你觉得聪明的人聊得来,你应该读什么书,做什么样的事”。 到了出国之后,再一次混杂到国内来的留学生的洪流里时,我又一次见证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的说法。当某些同学在facebook上死缠烂打要我把回家考试答案发给她们的时候,当某211出来的同学竟然把一篇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当成自己的paper交上去的时候,当某些同学前半天教训我“你申得上PhD吗”后半天哭丧着脸问我能不能帮她挑学校改PS的时候,当某些同学进门直接坐在你床上拿着你刚拧开的饮料对着嘴喝的时候,当某些同学因为迟到而让全班二十来号人一起等着她一个参加最后的期末考试时,我心里对某些国内“普通本科院校”的评价只能幻化成三个大字: 呵呵后。(请阅读者自行把它放大到72号字加粗) 连基本的社会化步骤都无法完成,也教不会学术知识和方法,这样的大学有和没有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是的,在我看来,大学(以及泛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两件事情:其一,是给喜欢学术的人必要的学术知识和端正的学术态度,给需要技能的人实用的工作技能(如英语、基础计算机、统计数学),给两者同样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二,是让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生长起来的高中毕业生可以初步社会化,适应多人的环境,分清需要独立工作的场合和合作工作的场合。

大学可以不教你吹牛逼泡妹子,可以不教你穿衣化妆,可以不教你想方设法找借口请假,可以不教你如何开五人黑打Dota,但是它应该教你如何组织、撰写论文,如何查资料,如何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而不至于把辩论变成骂街,如何与不太熟悉的人及熟悉的人在限定大小的环境里同吃同睡共用设施、在尊重别人的习惯和空间的同时维护自己的权益,教你至少要在小组工作里分担一定的任务而不是给别人拖后腿,教你至少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不要等到到了ddl之前围追堵截其他同学。

我一个基友,和我同在一个本科一个系里,刚上大学的时候热爱抄作业,结果抄了第一次大论文就被老师抓住给了个D,从此学乖了,宁可自己写只有C+也不再问别人借一页抄。大学至少应该有这样的态度,要让学生认清抄袭和作弊是错误的(马哲等“无用课程”再议),敢于对自己学生下狠手制止他们学术不端的行为,否则你还不如不办。

我的那些同学,有些已经自认为是自己本科学校里的人精了(比如某位在facebook上要求我发答案的女生,她的说法是“我懒得和其他同学交流,因为他们都不如我”),却连这些都没有学会。那么那些所谓“不如他们”的同学,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子。 就算中国的高等教育再怎么整体性崩塌,起码P大还能教会一点东西呢。
p.s.我当年逃走的原因就是懒得学马哲,嗯。

p.p.s.我最后说的是出国留学深造,是出国留学深造,是出国留学深造。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三遍。至于其他方面,平时聊聊兴趣爱好啊、一起爬个山钻个隧道什么的,我管你什么学校毕业的。我妈专升本都没过,那又如何,她还是我妈,她还是个牛逼的制图员,她敢在高速上开到110km/h,她炒的麻辣香锅就是比我自己做的好吃。

时间: 2024-10-14 18:17:51

源自有力的知乎的相关文章

知乎上的一个对自制力的回答(转)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54523 作者:凤红邪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54523/answer/7707128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前提 首先,自律.自制力.毅力等只是一个伪概念,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自制力这回事. 在大众观念里的自制力,通常是指:一个人能够比一般人更好的控制他的行动与情绪,更够更好的执行他所做的决定,并且能够抑制

关于爬虫能做的事情,源自知乎刘飞,原嘟嘟美甲产品总监、原锤子科技产品经理

该轮到我祭出我当年研究生期间在实验室里参与或旁观的各种有用或者有趣的课题了: 1. 建立机器翻译的语料库.这是我研究生期间的核心课题,我先来介绍下背景. 大家其实都用过谷歌翻译.百度翻译,虽然确实槽点很多,但不妨碍机器翻译相较过去已经达到基本可用的程度了. 我大概说下机器翻译的原理. 在几十年前,计算机学家们的思路是,既然是人工智能的范畴,就让计算机懂得语法规则.知道词语含义,跟小孩子上学时学习的语言课程一样去做训练,就应该可以了. 但结果是,基于语义和语法规则的机器翻译效果糟糕得一塌糊涂. 究

【知乎】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而不是一个优秀的码农?

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而不是一个优秀的码农? 9 条评论 分享 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98 个回答 3844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萧井陌 微信公众号:炼瓜研究所 技术社区 - 3844 人赞同 优秀的程序员会告诉你打根基的重要性,会劝你在厚积薄发前要隐忍. 优秀的码农会告诉你学啥底层.啥啥啥一拖就好了,学了python还要啥自行车啊,数据结构排序函数二分搜索这不都内置了吗?工作中永远用不到,学算法有啥用啊?成为高手有很多种方法汇编是个屁啊? +++基础的分割线+++ 列举几个我认为比较重

JavaScript中知而不全的this

都说 JavaScript 是一种很灵活的语言,这其实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混乱的语言.它把函数式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糅合一起,再加上动态语言特性,简直强大无比(其实是不能和C++比的,^_^ ). 这里的主题是 this ,不扯远了.this 本身原本很简单,总是指向类的当前实例,this 不能赋值.这前提是说 this 不能脱离 类/对象 来说,也就是说 this 是面向对象语言里常见的一个关键字.说的极端点,如果你编写的 JS 采用函数式写法,而不是面向对象式,你所有的代码里 this 会少很多,

大数据行业人士必知10大数据思维原理

大数据思维原理是什么?简单概括为10项原理,当样本数量足够大时,你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模一样的. 一.数据核心原理 从"流程"核心转变为"数据"核心 大数据时代,计算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流程"核心转变为"数据"核心.Hadoop体系的分布式计算框架已经是"数据"为核心的范式.非结构化数据及分析需求,将改变IT系统的升级方式:从简单增量到架构变化.大数据下的新思维--计算模式的转变. 例如:IBM将使用以

JavaScript中知而不全的this (转)

原文引自:http://www.cnblogs.com/snandy/p/4773184.html 都说 JavaScript 是一种很灵活的语言,这其实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混乱的语言.它把函数式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糅合一起,再加上动态语言特性,简直强大无比(其实是不能和C++比的,^_^ ). 这里的主题是 this ,不扯远了.this 本身原本很简单,总是指向类的当前实例,this 不能赋值.这前提是说 this 不能脱离 类/对象 来说,也就是说 this 是面向对象语言里常见的一个关键字.说

肯.威尔伯论觉知

https://tieba.baidu.com/p/4584305679?red_tag=3109625582 1.纯粹的觉知是持续不断的平等的威尔伯重拾消失长达五年之久的写作灵感,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除了购买日用品之外,几乎完全与世隔绝,三年中只见了四个人,他形容那种情况很像传统的禁语闭关.当时他正埋首于<性.生态学.灵性>这本巨著的撰写工作,他形容其过程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噩梦,为了涵盖四大象限各个领域的知识系统,他需要搜集的资料可想而知有多么博杂了.闭关到第七个月,他患了自称的“渴肤症

知乎&#183;果壳:两枚知识型社区的生存样本解剖

在移植硅谷创新产品的历史中,问答社交网站Quora是相对比较特殊的一个审视对象--它既距离商业路途遥远,也受到搜索引擎与社交网络的共同挤压--所以除了兵行险着的风险投资商对其期望颇高,中国诸多秉承实用主义的创业团队大多对Quora意兴阑珊,缺少临摹的动力. 所以,迄今为止,Quora只在中国下了两个蛋,左边的蛋取了Quora的形,名曰知乎,右边的蛋得了Quora的意,叫作果壳. 这场货真价实的互联网实验,非常值得回首和总结. Quora的示范与刺激 在2009年,Facebook的工程师Char

我对知乎前端相关问题的十问十答

之前知乎上有不少同行邀请我回答一些前端相关问题,但是,大家都知道了,要认真回答一个问题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对于还在不断学习积累阶段的我,时不时分散原本的精力,打乱自己原本的节奏,实际上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就好像邮件或者微信,来一条信息,你就去看一下,时间和精力都会大大分散,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会大打折扣.所以我的策略是一段时间后专门花时间统一处理,这样时间利用率会更高,投入产出比会更大. 对于知乎上的这些前端的问题,我也打算采用同样的套路,趁着端午节前还有两个晚上的自由时间(当晚修正:两个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