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网站架构变迁史——阅读心得

初期架构选型

在2010年10月真正开始动手做知乎这个产品时,包含李申申在内,最初只有两位工程师;到2010年12月份上线时,工程师是四个。

知乎的主力开发语言是Python。因为Python简单且强大,能够快速上手,开发效率高,而且社区活跃,团队成员也比较喜欢。

知乎使用的是Tornado框架。因为它支持异步,很适合做实时comet应用,而且简单轻量,学习成本低,再就是有FriendFeed 的成熟案例,Facebook 的社区支持。知乎的产品有个特性,就是希望跟浏览器端建立一个长连接,便于实时推送Feed和通知,所以Tornado比较合适。

最初的想法是用云主机,节省成本。知乎的第一台服务器是512MB内存的Linode主机。但是网站上线后,内测受欢迎程度超出预期,很多用户反馈网站很慢。跨国网络延迟比想象的要大,特别是国内的网络不均衡,全国各地用户访问的情况都不太一样。这个问题,再加上当时要做域名备案,知乎又回到了自己买机器找机房的老路上。最初整个团队的精力全部放在产品功能的开发上,而其他方面,基本上能节约时间、能省的都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当然这在后期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买了机器、找了机房之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服务经常宕掉。当时服务商的机器内存总是出问题,动不动就重启。终于有一次机器宕掉起不来了,这时知乎就做了Web和数据库的高可用。创业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永远不知道明早醒来的时候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这是当时那个阶段的架构图,Web和数据库都做了主从。当时的图片服务托管在又拍云上。 除了主从,为了性能更好还做了读写分离。为解决同步问题,又添加了一个服务器来跑离线脚本,避免对线上服务造成响应延迟。另外,为改进内网的吞吐量延迟, 还更换了设备,使整个内网的吞吐量翻了20倍。

在2011年上半年时,知乎对Redis已经很依赖。除了最开始的队列、搜索在用,后来像Cache也开始使用,单机存储成为瓶颈,所以引入了分片,同时做了一致性。

知乎团队是一个很相信工具的团队,相信工具可以提升效率。工具其实是一个过程,工具并没有所谓的最好的工具,只有最适合的工具。而且它是在整个过程中,随着整个状态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知乎自己开发或使用过的工具包括Profiling(函数级追踪请求,分析调优)、Werkzeug(方便调试的工具)、Puppet(配置管理)和Shipit(一键上线或回滚)等。

日志系统

知乎最初是邀请制的,2011年下半年,知乎上线了申请注册,没有邀请码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填写一些资料申请注册知乎。用户量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时就有了一些发广告的账户,需要扫除广告。日志系统的需求提上日程。

这个日志系统必须支持分布式收集、集中存储、实时、可订阅和简单等特性。当时调研了一些开源系统,比如Scribe总体不错,但是不支持订阅。Kafka是Scala开发的,但是团队在Scala方面积累较少,Flume也是类似,而且比较重。所以开发团队选择了自己开发一个日志系统——Kids(Kids Is Data Stream)。顾名思义,Kids是用来汇集各种数据流的。

Kids参考了Scribe的思路。Kdis在每台服务器上可以配置成Agent或 Server。Agent直接接受来自应用的消息,把消息汇集之后,可以打给下一个Agent或者直接打给中心Server。订阅日志时,可以从 Server上获取,也可以从中心节点的一些Agent上获取。

具体细节如下图所示:

知乎还基于Kids做了一个Web小工具(Kids Explorer),支持实时看线上日志,现在已经成为调试线上问题最主要的工具。(Kids已经开源,Github上可见。)

事件驱动的架构

知乎这个产品有一个特点,最早在添加一个答案后,后续的操作其实只有更新通知、更新动 态。但是随着整个功能的增加,又多出了一些更新索引、更新计数、内容审查等操作,后续操作五花八门。如果按照传统方式,维护逻辑会越来越庞大,维护性也会 非常差。这种场景很适合事件驱动方式,所以开发团队对整个架构做了调整,做了事件驱动的架构。

这时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消息队列,它应该可以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事件,而且对一致性有很高的 要求。针对这个需求,知乎开发了一个叫Sink的小工具。它拿到消息后,先做本地的保存、持久化,然后再把消息分发出去。如果那台机器挂掉了,重启时可以 完整恢复,确保消息不会丢失。然后它通过Miller开发框架,把消息放到任务队列。Sink更像是串行消息订阅服务,但任务需要并行化处理, Beanstalkd就派上了用场,由其对任务进行全周期管理。架构如下图所示:

举例而言,如果现在有用户回答了问题,首先系统会把问题写到MySQL里面,把消息塞到Sink,然后把问题返回给用户。Sink通过Miller把任务发给 Beanstalkd,Worker自己可以找到任务并处理。

最开始上线时,每秒钟有10个消息,然后有70个任务产生。现在每秒钟有100个事件,有1500个任务产生,就是通过现在的事件驱动架构支撑的。

页面渲染优化

知乎在2013年时每天有上百万的PV,页面渲染其实是计算密集型的,另外因为要获取数据,所以也有IO密集型的特点。这时开发团队就对页面进行了组件化,还升级了数据获取机制。知乎按照整个页面组件树的结构,自上而下分层地获取数据,当上 层的数据已经获取了,下层的数据就不需要再下去了,有几层基本上就有几次数据获取。

结合这个思路,知乎自己做了一套模板渲染开发框架——ZhihuNode。

经历了一系列改进之后,页面的性能大幅度提升。问题页面从500ms 减少到150ms,Feed页面从1s减少到600ms。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随着知乎的功能越来越庞杂,整个系统也越来越大。知乎是怎么做的服务化呢?

首先需要一个最基本的RPC框架,RPC框架也经历了好几版演进。

第一版是Wish,它是一个严格定义序列化的模型。传输层用到了STP,这是自己写的很 简单的传输协议,跑在TCP上。一开始用的还不错,因为一开始只写了一两个服务。但是随着服务增多,一些问题开始出现,首先是 ProtocolBuffer会 生成一些描述代码,很冗长,放到整个库里显得很丑陋。另外严格的定义使其不便使用。这时有位工程师开发了新的RPC框架——Snow。它使用简单的 JSON做数据序列化。但是松散的数据定义面对的问题是,比如说服务要去升级,要改写数据结构,很难知道有哪几个服务在使用,也很难通知它们,往往错误就 发生了。于是又出了第三个RPC框架,写RPC框架的工程师,希望结合前面两个框架的特点,首先保持Snow简单,其次需要相对严格的序列化协议。这一版 本引入了 Apache Avro。同时加入了特别的机制,在传输层和序列化协议这一层都做成了可插拔的方式,既可以用JSON,也可以用Avro,传输层可以用STP,也可以用 二进制协议。

再就是搭了一个服务注册发现,只需要简单的定义服务的名字就可以找到服务在哪台机器上。同时,知乎也有相应的调优的工具,基于Zipkin开发了自己的 Tracing系统。

按照调用关系,知乎的服务分成了3层:聚合层、内容层和基础层。按属性

又可以分成3类:数据服务、逻辑服务和通道服务。数据服务主要是一些要做特殊数据类型的存储,比如图片服务。逻辑服务更多的是CPU密集、计算密集的操作,比如答案格式的定义、解析等。通道服务的特点是没有存储,更多是做一个转发,比如说Sink。

这是引入服务化之后整体的架构。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g2NTU0Ng==&mid=403282668&idx=3&sn=c9d5c13f797adfde514c144e8f1cfce0&scene=21#wechat_redirect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syh/p/11050713.html

时间: 2024-11-15 05:26:20

知乎网站架构变迁史——阅读心得的相关文章

转--《从0到100:知乎网站架构变迁史 》

初期架构选型 在2010年10月真正开始动手做知乎这个产品时,包含李申申在内,最初只有两位工程师:到2010年12月份上线时,工程师是四个. 知乎的主力开发语言是Python.因为Python简单且强大,能够快速上手,开发效率高,而且社区活跃,团队成员也比较喜欢. 知乎使用的是Tornado框架.因为它支持异步,很适合做实时comet应用,而且简单轻量,学习成本低,再就是有FriendFeed 的成熟案例,Facebook 的社区支持.知乎的产品有个特性,就是希望跟浏览器端建立一个长连接,便于实

从0到千万级访问量网站架构演变史

从0到千万级访问量网站架构演变史 read it later. 架构演变第一步:物理分离webserver和数据库最 开始,由于某些想法,于是在互联网上搭建了一个网站,这个时候甚至有可能主机都是租借的,但由于这篇文章我们只关注架构的演变历程,因此就假设这个时候已 经是托管了一台主机,并且有一定的带宽了,这个时候由于网站具备了一定的特色,吸引了部分人访问,逐渐你发现系统的压力越来越高,响应速度越来越慢,而这 个时候比较明显的是数据库和应用互相影响,应用出问题了,数据库也很容易出现问题,而数据库出问

大型网站架构演变史(含技术栈与价值观)

这篇文章是参考李智慧的<大型网站技术架构:核心原理与案例分析>和现蘑菇街CTO曽宪杰的<大型网站系统与Java中间件实践>写的一篇读书笔记. 前言 何谓大型网站?大型网站的特点是什么?大型网站架构发生演变的源动力是什么?大型网站的架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在演变的某个具体阶段使用到常用技术有哪些,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技术,同时这些技术又解决了什么问题?笔者在初次接触大型网站时思考了以上几个问题,本着缘木求鱼的方式,我打算详细的扒一扒大型网站的演变史.如果对以上的几个问题都理解透彻了,那么

《转》从0到100——知乎架构变迁史

转载自infoQ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知乎在规模上是仅次于百度贴吧和豆瓣的中文互联网最大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社区.知乎创业三年来,从0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100多台服务器.目前知乎的注册用户超过了1100万,每个月有超过8000万人使用:网站每个月的PV超过2.2亿,差不多每秒钟的动态请求超过2500. 在ArchSummit北京2014大会上,知乎联合创始人兼 CTO 李申申带来了知乎创业三年多来的首次全面技术分享(幻灯片下载).本文系根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初期架构选型 在2010年10

从0到100——知乎架构变迁史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知乎在规模上是仅次于百度贴吧和豆瓣的中文互联网最大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社区.知乎创业三年来,从0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100多台服务器.目前知乎的注册用户超过了1100万,每个月有超过8000万人使用:网站每个月的PV超过2.2亿,差不多每秒钟的动态请求超过2500. 在ArchSummit北京2014大会上,知乎联合创始人兼 CTO 李申申带来了知乎创业三年多来的首次全面技术分享(幻灯片下载).本文系根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初期架构选型 在2010年10月真正开始动手做知

《淘宝数据魔方技术架构解析》阅读心得

淘宝网拥有国内最具商业价值的海量数据.截至当前,每天有超过30亿的店铺.商品浏览记录,10亿在线商品数,上千万的成交.收藏和评价数据.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真正的商业价值,进而帮助淘宝.商家进行企业的数据化运营,帮助消费者进行理性的购物决策,是淘宝数据平台与产品部的使命. 数据产品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数据的非实时写入,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整个系统的数据是只读的.这为我们设计缓存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关系型数据库(RDBMS)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

余额宝技术架构及演进阅读心得

余额宝总结起来包括这样几个属性,第一它是一个传统的货币基金,但它把 T + 0 做到极致,另外他管理大量的用户资产.同时他具备极简的用户体验,符合互联网精神.我们在网页.支付宝 APP 或者其他途径能快速方便的进行基金申赎,它的应用渠道也非常多和广. 可以说从余额宝开始,真正的进入一个全民理财的时代,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几个数字.余额宝用户数可以说达到了接近于 1/4 国人数量,日交易峰值可以达到两亿笔,最大并发数可以达到每秒五千笔.截止 2016 年上一季度公开披露信息,规模已经达到六千亿以上

途牛网站无线架构变迁实践

从一开始的单机系统,发展到现在已拥有数百个分布式部署的系统.本文主要将途牛网站无线系统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为大家带来一定借鉴.文章将从服务化推进.南北京机房之痛.性能提升实践.App客户端技术演进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服务化推进 途牛的服务化始于2011年,当时我们主要进行了会员的服务化,2012年进行了搜索2.0的服务化,2013年是服务化大举前进的时刻,主要进行了搜索3.0.价格中心.订单中心.产品基础数据等系统的服务化,2014年将TSP(途牛服务治理平

网站平台架构演变史(二)

上篇文章大致降了网站架构的一个大致发展趋势,这篇咱们讲讲数据库.数据库在大并发的情况下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往往都是由于写操作引发的网站访问缓慢或者崩溃,之前说过12306就是这个问题. 大并发的时候,打个比方,上下班高峰期经常会堵车,我们把并发访问量当做车流量,某个路段路口比作数据库,某路口就这么大,3车道直行,而车流量巨大的时候就会引发大量车缓慢前行甚至不动,这个就是并发,交通瘫痪了嘛,数据库不也是一样瘫痪吗. 之前我们讲的读写分离,就是一种解决方案,很多网站都是读操作大于写操作的,分开即可,